综艺真人秀非要把故事说成“事故”?
技术升级投资加大是把双刃剑,综艺真人秀如何用好资源,考量的是制播机构的技术,更着从业者的操守。主旋律、正能量的题材突破,让人看到更多真人秀抛开矛盾,可以大有作为。从明星秀“角色”造“人设”,到呈现真实的生活,综艺真人秀的改变不仅涉及文化产品的升级换代,更应成为观察今天社会发展的切口
“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上笑。”当年某婚恋节目女嘉宾的言行,曾激起观众的强烈反应,“拜金女”也成了众矢之的。不久前,当事人对此事做出解释,称上节目是“去工作的”,“我接到男嘉宾,他演的是个归国的富二代,觉得我说话不妥完全可以剪了不播……”一时哗然,节目进程预设“剧本”,嘉宾表演,后期,是谁非要把故事说成触目惊心的“事故”?
为了悬念效果,综艺真人秀事先安排桥段或许还情有可原,但是作为面向所有观众的电视节目,制作机构某些有价值偏差的观点,甚至以期制造卖点,就免不了触及社会价值底线的争议。“娱乐不等于低俗媚俗,娱乐不等于没有价值追求。”浙江大学特聘教授吴飞认为,用泛娱乐的手法剪辑制造矛盾不可取,将情感物质化的错误价值信号更是对公序良俗的挑战。“娱乐是一种大众需求,娱乐节目同样遵循文化产品的规律,价值高度决定作品文化高度,商品属性、娱乐属性的讨论前提恰恰是节目的文化属性。”
在综艺真人秀诞生之初,“找托说”“剧本说”“乱剪辑”就如附骨之疽与之紧紧缠绕。这几天,某卫视一档真人秀接连引发争议。两位知名运动员先后参加节目,一人被翻出陈年情史,甚至被节目组刻意安排好友“套话”,又通过后期剪辑制造争议话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位平素活泼亲切的嘉宾成了说话主要靠“咆哮”,一言不合扭头就走的“女”,全家聚餐时她大吼离席,被观众吐槽没教养。节目后,家属忙不迭,当事人更质疑节目剪辑事实。
有从业者透露,心机“下套”,“人设”,几乎成了某些综艺真人秀的常规套。有位歌手在一档真人秀里被“塑造”成低情商、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低智少年”;到另一档节目里,他又变回热情开朗的音乐小子,截然不同的“人设”让观众摸不着头脑。事后,这位歌手直言,后期剪辑可以地重塑一个人的形象,如果节目组需要把一个阳光开朗的人变得阴郁,只要多选些匹配的镜头,再配上画外音就行了。
技术升级投资加大是把双刃剑,综艺真人秀如何用好资源,考量的是制播机构的技术,更着从业者的操守。在一些真人秀节目中,一集节目用上几十个机位,每天十几小时素材。从海量的素材中选取内容,浓缩进几十分钟的节目里,取舍之间见职业素养见价值判断。对部分导演来说,为了博眼球,“冲突”是可以制造的, “情侣”是可以硬凑的,“角色”是可以扮演的——即使嘉宾没有完全照着“剧本”演,也可以靠后期剪辑来实现。至于是否真实合理,是否合乎社会规范,常常被他们忽略。
在圈内有一种声音,“综艺成不成,一半看演员阵容,一半看后期”。优秀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剪辑可以给节目加分。然而,当综艺真人秀一味追求“秀”的效果,过多寄希望于对现有素材的剪辑与配音上,后期“制作”就渐渐变了味,甚至导致综艺真人秀的“信任危机”。
如此真人秀骗不过观众的眼睛。在某真人秀中,李若彤被贾玲恶搞的“小龙女”逗笑,节目时贾玲的镜头却被替换刘亦菲和陈妍希,生造出“三代小龙女不和”的假新闻。还有竞赛者对导师冷言冷语,看起来很有意见,网友通过对镜头的推敲还原时的正常顺序,发现事实并非如此。类似事件在综艺节目中频繁出现,不仅受到当事人的,也引起观众讨论与质疑,真人秀的口碑亦逐渐崩塌。
“作为文化产品,价值引领和娱乐功能的有机平衡,应该成为综艺真人秀的底色。”真人秀最初的设置就是给观众提供借别人的故事来反思自身生活选择的机会。“不应鼓励某些聚焦亚文化,利用所谓网络 ‘尺度红利’来吸引观众,更不能夸大某些非主流的价值观念、甚至创造矛盾话题博出位。”中国艺术研究院学者孙佳山认为,无论网上网下,综艺真人秀都应以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来引领观众,达成文化产品的文化娱乐功能融入正向价值观的积极效果。
主旋律、正能量的题材突破,让人看到更多真人秀抛开矛盾,可以大有作为,例如一档开创航天主题题材先河的真人秀,就以沉浸式的体验为观众呈现航天员的训练生活。孙佳山说:“从明星秀‘角色’造‘人设’,到呈现真实的生活,综艺真人秀的改变不仅涉及文化产品的升级换代,更应该成为观察今天社会发展的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