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为何能连续11年蝉联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解读社区里的幸福密码
新都区新桂东片区东环路社区实施老旧院落改造,建设社区儿童活动中心。图为该中心室内空间。本报记者 吴亚飞摄
开栏语
作为全省“主干”和国家中心城市,当前,成都实际服务人口超过2100万,已迈入超大城市行列。人口的高度集聚性、社会稳定风险的交织叠加性、城市发展的现代性、价值观念的多元复杂性,给成都的城市治理带来更多新挑战,治理难度也随之呈“几何级提升”。
如何更好地迎接挑战?此前,成都市结合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开展了关于建设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系列调研,形成了初步成果。
即日起,本报推出“大城之治·成都探索”栏目,聚焦超大城市治理中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解读成都各地各部门开展的新探索、新变革、新经验。敬请关注。
11月25日,在2019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单发布,成都位居榜首。
在这张榜单上,成都已连续11年位居榜首。不禁让人好奇,成都人10多年的“稳稳幸福感”从哪儿来?
一周前,在成都举行的一场高端论坛——“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成都论坛”,正是对成都人幸福感的注解。
本报记者吴亚飞
【找到幸福的支点】
成都实践:将宏观战略落实到微观单元
11月23日,在“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成都论坛”开幕前,和美社区党委书记罗熠作为“东道主”,接待了一批她任社区党委书记以来最大的“考察团”——来自全国各地的重量级专家学者、社区发展治理领域的相关代表齐聚,在社区内参观走访。
一反常规,这场论坛是开在小小社区里。“放眼全国,也少见将这样的高规格论坛放到一个社区来举办。”罗熠感慨。
和美社区是拥有19座新兴商业楼盘的商住型社区,面临着人员构成复杂、居民需求多元化等一系列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共性难题。罗熠介绍,这两年,和美社区“改头换面”,社区服务越来越方便、环境越来越美,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成为成都的示范社区。
当前,成都城乡社区共4300多个,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100万,既面临超大城市治理的考验,又面临基层治理的共性难题。同时,伴随快速前行的城镇化进程,停车难、养老难、社区服务人手短缺等诸多问题浮现,让老百姓幸福感“打折”。
如何破解难题?如何稳住“幸福感”?和美社区变化背后,折射出成都的破题路径——将城市治理的宏观战略落实到微观单元,从社区入手。
制度创新是起步也是关键。成都开全国城市先河,成立了党委领导下的各级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进行统筹、整合、协调、督促,打破过去社区“九龙治水”格局。再细看机构的起名“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意在将“发展”和“治理”有机统一,努力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同向发力。
以治理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以发展为治理提供动力支撑。但问题是,靠什么发展,如何可持续?
一首《成都》,唱响了成都也唱红了玉林。玉林社区作为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老社区”,过去这里居民最常投诉的,就是门口乱摆摊的问题。
全面禁止,伤了玉林的“商气”;放任不管,则会影响社区环境,让群众怨气累积。于是,玉林社区引入社会组织、企业,启动“爱转角”项目,把沿街的商铺重新打造招商,在商铺旁的墙面上涂鸦,社区的整体格局得以改造。如今,居民反映的问题得到解决,改造后的社区还成了新晋网红打卡地。
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姜晓萍对此评价,成都各个社区因地制宜,“发展”和“治理”有机融合,社区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局面,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特色。
【解码幸福的动能】
专家点评:让党建引领与多元参与有机统一
近日,成都市发布了一批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理论成果,7个相关课题从各个维度系统展示了成都的探索成果,纵论成都“大城之治”,推动“成都善治”。
复旦大学政党建设与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郑长忠在课题报告中谈到,今天的社区已经不再只是人居住的地方,更是社会有效组织的一种方式。成都在社区建设中的创新成效明显,将社区发展治理的统筹机构设立在市委,既能起到协调各方作用,还将权力下放至基层,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城市精细化治理优势、发展优势。
“很受触动”,这是课题留给中山大学教授何艳玲的印象。从成都成立城乡社区发展治理委员会之初,何艳玲就作为智库专家关注成都。她带领的团队在课题成果中概括了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的“方法论”,将其归结为“五大治理”:使命型治理,党建引领探索实践确保改革初心;回应型治理,识别人民需求设计改革主轴;专业型治理,回归城市思维推动地方善治;合作型治理,培育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资源;整体型治理,推动系统规划主导决策过程。
成都的基层社会治理有哪些特点?姜晓萍从人民性、引领性、互动性和多样性四个方面给予回答,“成都社区发展治理的初心就是让百姓过好日子,让社区有烟火气、人情味和国际范。”
对于下一步发展,郑长忠给出意见,成都日前出台了《成都市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总体规划》,要按照已经勾画的脉络抓下去,在社区里做好磨合,形成共识。何艳玲亦建议,在成都社区发展治理过程中,社治委也可慢慢抽离于具体问题的解决,成为城市、社会、社区发展的顶层规划和研究部门。
关键词:人情味
温江:推广“社八件”让邻里关系热络起来
本报记者 蒋君芳
成都市温江区恒大城社区的“蓉城驿站”,是社区人气最高的地方之一。一共4层楼的驿站,可以进行棋牌、游泳、健身、休闲等项目。这里,正成为邻里关系重新热络起来的桥梁。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住进了高楼公寓的居民,反而与邻居疏远了。为了改善这一现状,今年10月,成都市启动了社区和谐邻里关系营造三年行动,明确将每年12月22日设立为“成都社区邻里节”,并将在2019年至2021年分步开展“你好,邻居!”“走!一起串门去”和“一起做公益”三大主题活动。
恒大城社区成为温江邻里关系重塑的典型代表之一。党总支书记王宇告诉记者,恒大城社区着重打造了“资源共享平台、协商议事平台和组织孵化平台”,从平台和机制上,促进邻里和谐关系的构建,“我们每个月都要办各式各样的活动,各个协会也会分别开展活动。”
更为系统的活动,在全区推开。自2018年3月开始,温江区面向全区村(社区)推行“社八件”,即:通过“组织提领口、居民大动员”的方式,实现每个村(社区)都拥有一套发展治理思路,创作一枚LOGO标识,传唱一首社区之歌,议决一部社区居民公约,新推一批社贤人物,孵化一个功能型社会组织,建成一个楼居院示范点位,塑造一处特色市民中心,并进一步向居民小区和街区巷道延伸。目前,“社八件”实现了温江区城乡社区全覆盖。
关键词:国际范
外籍人士爱上社区生活
本报记者 张红霞 陈碧红
11月23日,“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成都论坛国际化社区营造分论坛”在成都市青羊区苏坡街道清源社区举行。现场,来自实践一线的东坡街道社区发展治理中心主任鲁力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我总会想起认识施恩的那天”。
施恩是清水河社区居住的一位外籍人士,不懂中文,在社区生活多有不便,鲁力认识她的那个下午,她正站在一幢没有英语标识的建筑前犹豫。此后,清水河社区以5个“S”开头的英文单词为概念,分别指向公益、学习、服务、阳光、运动,探索建设全龄段文化教育型国际化社区。通过社区提供双语服务和参与各种社区活动,施恩已经成了社区活动的常客。“施恩和家人都很喜欢社区,她说,她希望在成都居住比预期更长的时间。”鲁力说。
包括施恩在内,该社区有266位登记在册的“国际邻居”。鲁力分享理念:国际化社区不是只针对辖区外籍人士的,而是通过国际化社区建设,提高整个区域的建设标准与生活品质,让成果惠及区域内的每一个居民。他们所探索出的“5S”理念,成为青羊区通过打造宜居环境、社区文化、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国际化的代表。上周,清水河社区还成立了“外籍人士之家”。
同样探索国际化社区建设,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探索推进“6+ 9”两级国际化示范社区,通过整合党建和社区治理的组织体系,不断推动着组织、政务、商圈、居民的四大融合。社区内打造了24小时政务服务超市,同时还利用“人工智能+无纸化办公”的法律之家,为中外居民提供户籍、身份证、社保、交警等全天候不间断服务。
当天,青羊区司法局在清水河社区、宽巷子社区授牌设立“外籍人士社区服务中心法律援助服务点”,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分别向清水河社区、宽巷子社区授牌“留学生志愿服务基地”,以更多维度为国际化社区提供制度和机制保障。
关键词:智慧感
用科技手段服务社区
本报讯(郑志浩 记者 张红霞)共享停车,智慧养老,“城市大脑”……11月23日,这些颇具科技感的项目,出现在“党建引领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成都论坛智慧治理分论坛”上,展现了金牛区运用智慧手段推进社区发展治理的探索成果。
据介绍,金牛区以ETCP集团智慧停车项目为抓手,大力推进智慧停车场建设和社区共享停车应用试点。市民现在可通过智慧停车平台了解本地停车资源详情,借助智能算法匹配最优停车场,一键预约体验共享停车。目前,“成都共享停车”APP已经覆盖1600多个停车场的40万余个停车位,有效提高了城市停车资源利用率,缓解了“停车难”问题。
通过与电信运营商合作,该区还建立了“孝行通智慧养老云平台”,为老人提供就近、便捷、专业的养老助老服务,在2018年被评为“全国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