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掘金”夜间经济 成都打造国际范夜间消费场景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三千年历史沉淀,幻化出世间最美城市烟火气。成都的夜,是什么色彩?恐怕很难有统一的回答。
星光闪烁的锦江上泛舟,繁华高楼间,穿过欢歌笑语;越夜越热闹的太古里、春熙路,迎来了更加繁忙的时刻;或者是在小酒馆,懒洋洋地听一曲《成都》;抑或是在24小时不打烊的书店,找回属于自己的时光。
8月2日,成都正式对外公布35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包括锦江夜消费等3个“夜成都”消费商圈,宽窄巷子、锦里、铁像寺水街等17个“夜成都”特色商业街以及新华熙LIVE528、麓山小镇、天府沸腾小镇等“夜成都”社区消费场景,持续“点亮”锦官城夜间经济。
成都的夜生活,正在跳出地域局限,站在国际高度,设计和营造具有国际范的夜间消费场景。
记者探访
成都夜经济2.0版 感受古时蓉城盛景
每逢周末,夜幕降临,成都远洋太古里街区以及听涛舫、思蜀园、大川巷、兰桂坊、东门码头等锦江两岸的桨声灯影里便热闹非凡,一支支街头表演队伍或倾情献唱,或精彩演奏,间或配合开展情景短剧,吸引了众多游客和消暑纳凉的市民驻足欣赏,兴之所至甚至参与互动演出。
顺着猛追湾沿河远眺,夏夜的锦江两岸也依旧热闹,古香古色的乌篷船载着游客缓缓地驶向合江亭摆渡,沿途古乐悠扬。东门码头,明明如月,合江亭边,鼓瑟吹笙。一江碧水,移步易景。
随着锦江区“夜游锦江·点亮蓉城”街头演出的举行,在夜晚观看街头表演已成为不少锦江市民夜间文化生活的固定节目。据了解,从今年7月起,锦江区“夜游锦江·点亮蓉城”街头演出正式拉开序幕。“从7月到9月中旬,这些街头艺人将在远洋太古里街区,以及听涛舫、思蜀园小广场、大川巷临河小广场等锦江沿岸进行演出。演出从晚上7:30持续至9:00,方式灵活,节目内容丰富,深受市民喜欢。”锦江区区文体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夜游锦江是一条纽带,串联锦江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夜宿六大主题场景。未来,这儿将产生更多只属于夜晚的经济价值。
当一个夜间消费项目与城市历史文化进行有机结合时,自然而然散发出城市的魅力和内涵。置身于古今呼应的场景中,不仅给人以历史的流动感,也能给人以跨越千年的奇幻感,更能让人感受到一个城市的深度和温度。
专家解读
夜间经济举足轻重 激发城市发展新动力
“在许多国际大都市,夜间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戴德梁行成都公司策略发展顾问部高级助理董事孙晓蓉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发展的最高目标是国际化,最终目标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伦敦定位于“24小时国际大都市”,其泛夜经济涵盖酒吧、俱乐部、餐馆、音乐厅、剧院等场景,创造了723000的就业岗位(占全伦敦的八分之一),同时全国夜经济占国民GDP的6%;纽约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以24小时地铁著称的“不夜城”,其夜间消费带动350亿美元经济产出;新加坡设置夜间动物园、夜间赛车、夜间滨海湾花园等夜间特色游乐休闲场景,以构建亚洲最具竞争力的旅游目的地;阿姆斯特丹设立首个“夜间市长”以更好地发展夜间经济。
“夜经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和活力指数。”孙晓蓉解读,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亦是新青年的集聚地,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夜间经济构建,在满足城市青年生活需求的同时,激活城市发展新动力,打造旅游升级新引擎,巩固拓展成都生活中心和消费中心地位,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的建设。
针对夜间经济动力,成都可以从延长营业开放时间、完善夜间业态功能、开展特色夜间活动、培育特色夜生活文化等四方面着手,逐步升级发展夜间经济。鼓励宽窄巷子、锦里、香香巷、太古里等景区商圈延长开放或营业时间,延长消费旅游时间;加大引进酒吧、夜市、夜宵、剧院、电影院、KTV等传统夜间消费业态品牌,积极构建实验先锋戏剧院、不打烊书店、夜间赛事等新兴夜间消费场景,完善夜间经济功能业态,拓展深夜经济范围;依靠锦江绿道、成都339等地标性项目,开展夜游锦江、节庆烟火秀、夜间文化演艺等特色夜间活动,打造夜间消费地标,提升夜间消费活跃度;积极挖掘传统蜀都夜生活文化特色,形成独具风格的美食文化、灯彩文化、歌舞文化等,培育特色夜生活文化。同时加强夜间运营保障,优化夜间交通出行,例如增加夜间公交线路班次、按需延长公共交通运营时间、鼓励设立夜间公共交通专线、支持设立夜间地铁专线等,加强夜间安全维护管理,注重夜间防噪及垃圾清理,强化夜间经济运营保障体系。
揭秘
发展新经济 培育新动能
成都的底气在哪里?
夜生活的丰富程度,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一座城市的现代化水平。
关于成都的几组数据也有说服力。春节期间,处于成都市中心的“夜游锦江”吸引了16万人次到访;“夜游锦江”短短一个月就有两千多人登船赏景;偏于成都东北部的天府沸腾小镇玛歌庄园,已实现每天接待三千人。
“汉代时,成都就是夜生活发达的大都市;盛唐时期,大慈寺门前首开集市形成的‘庙市合一’场景,造就了‘蜀中首街’的千年繁华。从唐宋到近代,川剧、清音、金钱板等戏曲文化,都丰富了成都的夜游生活。”在历史的文字中,专家学者找到了“为什么成都可以”的线索。
成都正应时而谋、顺势而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中,坚持把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作为推动城市战略转型的重大抉择,作为重塑城市竞争优势的关键之举。
成都,拥有创新创造的文化基因。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也领跑新经济关键因素。绵延千年的文化滋养,孕育出了成都以创新为魂、以创造为本的文化内核,从世界最早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的修建,到和宋代纸币“交子”的发行;从新中国第一支股票“蜀都大厦”的发行,到国际“双创”指数的发布;从全国首个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盈创动力”的建立,到天府新区全球首个以“独角兽”企业孵化和培育为主的新经济产业载体的顺利诞生,彰显出成都人对新生事物的敏锐度、包容度。成都拥有56所高等院校、70多万名在校大学生,国家级重点学科超过60个,国家级科研机构30余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近50个,也为成都创新创造提供了良好的科学基础、人才优势。
成都,拥有系统完整的产业体系。
成都重塑产业经济地理,转变经济工作组织方式,加快培育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提升先进制造产业能级,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新型材料和绿色食品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质量提升,培育会展、金融、物流、文旅、生活服务5个千亿级产业;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构建起“5+5+1”的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新经济协同发展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高水平规划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引导产业错位协同布局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精准落地。
成都,拥有对外开放的时代机遇。
“一带一路”建设使成都由第一轮开放的内陆腹地跃升为第二轮开放的战略前沿。坚持在国家战略和世界城市体系中谋篇布局,立足作为距离欧洲最近的国家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以通道建设塑造开放格局,蓉欧班列年度开行列数及累计开行总量继续位居中国第一,通达24个海外城市,2018年共开行国际班列2619列,占中国中欧班列总数25%,成为泛欧泛亚重要的铁路枢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突破5000万人次,开通国际航线116条,成为国内航空第四城,迈入世界机场26强。我们正加快建设天府国际新机场,构建1.5亿人次年旅客吞吐量的“一市两场”国际航空枢纽。
成都,拥有美丽宜居的城市特质。
启动全长1.7万公里的世界最长天府绿道慢行系统和世界最大总面积达1275平方公里的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设,这两个最大绿色发展工程,就是要营造让市民“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享受生活”的公园城市,将极大地造福成都人民,吸引每一个愿意在中国发展的新市民。我们着力打响“成都休闲、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四大品牌,努力提高商业资源集聚度和生活方式多样性。成都突出的创新创业环境优势、人才可获取优势、生活成本竞争优势、城市宜居宜业优势正在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