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影视资讯  音乐

浙江音乐学院教授于长军:把音乐当生活把阅历谱成歌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3-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于长军,1963年生,祖籍禹城,浙江音乐学院教授,上海音乐学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硕士生导师。1978年至1983年就读于市第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2000年考取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声专业硕士研究生,2009年考取得上海音乐学院攻读音乐人类学博士学位。2016年调任浙江音乐学院。主要从事音乐人类学方面的研究,著有《苏中地区“蓬壶食”仪式中音声的研究》等学术专著。

  3月的杭州是美好的,碧蓝的天空下,绿草长出新芽,郁金香和玉兰含苞待放,深呼吸一下,就能嗅到新茶的香气。

  踏着春泥,我们漫步在位于西湖区的浙江音乐学院。青山绿水间,阵阵丝竹声传来,仿若世外桃源。

  就在这里,我们见到了一位老乡,他身材高大,长发斑白,声音富有磁性,言行举止中透着一股文艺气质——他就是于长军教授。利用一个上午的时光,他向我们讲述了与音乐之间的故事。

  虽然从骨子里认定自己是人,但于长军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已经15岁了。他的父亲于春庆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从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大连工作,于长军于1963年在那里出生。

  “父亲主张落叶归根,在大连工作生活这些年,心里一直挂念着老家。1978年,父母调入了师专(现学院)工作,终于有机会回到了家乡。”于长军回忆道,“我和哥哥去了一中读初中,两个姐姐也有了工作,一家人都安定了下来。 ”

  父亲是音乐教授,于长军自然从小就有接触音乐的机会。“家里有木琴、小提琴、手风琴,四五岁时我就喜欢和哥哥姐姐们一块儿演奏,虽然没刻意去学,但还是有模有样的。 ”凭借这一爱好,于长军从小学起就是同学眼中的“音乐才子”和“校园明星”,各种演出及宣传活动少不了他。

  初中毕业后,于长军如愿考入一中高中部。这一年,父亲表达了希望他学医的想法。“父亲虽说是学音乐出身的,但他并不支持我搞音乐。 ”于长军说,“他患有肝硬化,还有几位亲人身体也不好,他觉得做医生治病救人,对社会更有意义。 ”

  不过,于长军对医学完全没有兴趣。不敢跟父亲正面“抗衡”,他就偷偷学音乐,一中的音乐老师张湘元和赵春兰给了他很大的帮助,初中阶段的班主任章学军老师对此也非常支持,常常让他来自己的宿舍练琴。

  勤奋加赋,让于长军的音乐素养迅速。 1983年,正读高二的他作出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参加高考。“当时觉得很有信心,或许可以称作年少轻狂,就想去试试自己行不行。 ”他笑道,“不过当时的政策不允许跳级参加高考,我就直接从学校了,以待业青年身份在街道办开了证明后报上了名。 ”

  于长军先是成功通过了山东师范大学和曲阜师范学院(今曲阜师范大学)的音乐专业考试,而后回到学校跟着高三的学长恶补高三的课程,最终顺利通过高考,进入山东师范大学音乐系。

  跳级考上大学,这在一中历史上很少见。于长军成功鼓励了更多学子艺考道,也赢得了父亲对他的支持。

  进入大学,于长军依然延续了“校园明星”属性,各类文体活动中都能看到他的身影。

  1985年,于长军策划了山师大第一台完全由学生举办的新年音乐会,选曲、配器、排练都由他带领同学们完成,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他还创造性地在音乐会上选用了当代音乐作品,在省内高校音乐圈里引起轰动。

  “当时,国内高校的音乐教育比较传统,很少接触当代音乐作品,音乐创作主要围绕调性音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古典音乐。向老师学习的同时,我去图书馆找来很多介绍当代音乐的书和乐谱进行研究,改变观念并探索新的作曲技法。”他回忆说。

  于长军还跟一位同学一起试水了偶然音乐。偶然音乐是现代主义音乐流派之一,是指作曲家将偶然性因素引入创作或演奏过程中的音乐,也叫不确定性音乐或机遇音乐。他们效仿最著名的偶然音乐作品《4分33秒》进行创作,到济南各大高校演出,再度引发轰动,让大学生们开阔了眼界。

  毕业时,成绩优异的于长军又作出一个非同寻常的决定——放弃留校,去做一名基层音乐教师。“我的想法是音乐不能被‘束之高阁’,而是要贴近生活,向更基层,才能发挥更大价值,更有生命力。 ”他如是解释。

  于长军被分配到济南城市建设学校(现城市建设职业学院)。在那里,他一手打造了全新的音乐教学体系,深受学生欢迎,让作为“副科”的音乐学科在一个工科学校里焕发了生命力。

  就在于长军扎根基层这几年,中国社会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事物层出不穷。 1994年1月,全国第一个省级频道——齐鲁频道成立,并面向全社会招贤纳士。“通过电视音乐,肯定有更广的受众。”于长军心动了,而后顺利通过招聘。之后的几年里,他打造了一档名为《音乐之声》的栏目,每天一期,传递音乐知识及高雅的审美情趣,火爆一时,收视率颇高。

  这期间,一次出差深圳的经历几乎改变了于长军的人生轨迹。“深圳与济南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完全不一样,当时济南都没有超市,深圳则是各类商业活动非常繁荣。 ”于长军说,出差归来,他开始思考如何融入市场大潮。

  于长军立足岗位找到了突破点,于1996年创办了省内第一档电视购物节目,取名为《为民服务》,观众被这种新颖的购物方式所吸引,收视率节节攀升。

  次年,于长军跳出体制内,成立传媒公司,运营多个电视购物频道,逐渐在商界闯出了名堂,也积累了一笔财富。

  眼看事业越做越大,于长军的内心反而越发。“从做电视购物起,我就离音乐越来越远了,了自己的初心。”于长军说,“我得弄明白自己想要什么。 ”

  思索过后,于长军放弃了自己的生意,重回音乐之。经过一段时间的潜心学习,2000年,他考入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习和声专业。

  读研之后,于长军感觉自己以前对音乐的理解不全面,虽然注重创新,但在深度挖掘方面做得远远不够。

  读研期间,从上海音乐学院几位知名教授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尤其是洛秦教授在研究音乐的方方面给予了于长军很大。“他告诉我要探知音乐,就要有心理学、人类学、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知识的沉淀,才能对音乐有更好的理解,他的对我影响很大。 ”于长军说。

  这一阶段,于长军开始进行音乐人类学方面的研究。“音乐能够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不只是因为音乐本身的特殊性,其背后是一个民族以及全人类培育的深厚文化土壤。音乐无国界强调的是情感上的共鸣,但音乐形态本身却有着不同民族和地域的差异。 ”他对记者说,“举个例子,中国长期处于农耕社会,由于农业文明生活方式的影响,文人雅士做音乐不求打动他人,以抒怀情感为主,讲究个性,为此难觅知音;而文明受狩猎、游牧、航海等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更讲究团队协作,所以他们做音乐强调共性和共鸣,要打动他人。 ”

  2008年,于长军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人类学专业,攻读博士研究生,是当年全国年龄最大的音乐专业博士生。

  读博期间,于长军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活跃,在多个重要学术期刊发表了论文。 2010年,他被上海音乐学院·中国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特聘为研究员。

  身为学校研究生会,于长军还操办了两届上海音乐学院研究生艺术节。艺术节历时1个月,包括音乐会、名师讲堂、硕博论坛、读书会等丰富多彩的项目,一改往日高校活动“自娱自乐”的属性,带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几十所驻沪高校共同参与。这一项目被上海市教委列为市级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延续到现在已经成为上海音乐学院的一个品牌。

  2013年,于长军受聘于华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执教音乐史课程。教学中,于长军注重引导学生学习音乐背后的文化背景并形成一种深刻理解音乐的思维,“比如学一首钢琴曲时,必须要深入了解创作的文化背景,了解作者处在什么样的时代,是一个什么身份,面对怎样的历史事件,如此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这首音乐作品的体裁和风格。 ”

  为了上好每一节课,于长军对自己要求非常苛刻,根据自身所学搜集了大量资料,精心准备了教学课件,对学生毫无保留。不夸张地说,学生一学期听的十几节课,都是他多年研究的精华。

  对于学生考核,于长军也有独特的方法——平时表现占60%,包括课堂上回答问题情况、自主提出问题的质量、搜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论文成绩占40%。他用这种方式鼓励学生勤于思考、消化知识、自主解决问题。回答几十名学生在邮件中提出的各类问题需要耗费大量精力,但他乐此不疲。

  教学、科研之余,被上海音乐学院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实践聘为硕士生导师的于长军一手操办了位于杭州的中国“未来音乐家”大师班学院,邀请了廖昌永、贾达群、顾平、李、唐俊乔、李小诺等20多位著名音乐家授课,全国范围内高校师生都可报名参加,同时杭州市民可免费听课。

  2016年3月1日,高起点设计、高标准建设的浙江音乐学院经教育部批准后成立,定位于培养“专业基础厚实,实践适应能力较强,个性特色鲜明的高素质音乐艺术专门人才”。于长军被调到这里任教,并作为“元老”参与了教学整体规划与课程设计。

  到了杭州,于长军在学校附近山里买了一处房子,在露台上放置了一个宽大的写字台,种了些花草,工作之余,他就在这儿潜心研究学术,学生也时常来这里与他品茶聊天。来杭州后他买了辆车,至今还没挂牌子,他表示,往返学校走就行,也不去别的地方,根本用不到。

  “过去我经历了很多,这些都是我生命中的宝贵财富,如今我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与音乐、艺术有关的事情上,这就是我最想要的生活。 ”于长军说。

  离乡多年剪不断于长军与家乡的感情,向别人介绍自己时,他都会说自己是人,并为此感到骄傲。

  2015年10月,2015山科论坛——山东地域音乐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在学院举办,于长军应邀出席并作主题发言。他说,自己一直想利用自身所学,为家乡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希望今后有更多这样的机会。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凡本网注明“来源:X(非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鉴于本网发布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

  声音 市政协委员、宁津县人民医院院长助理张涛:特病取药打破县域界限

  声音 市代表、乐陵市铁营镇党委李涛:打造千亿级产值精细化工园区

  声音 市代表、乐陵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梁长敬:将更多资源注入基层养老服务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