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影视资讯  音乐

谋创新 “最强大脑”有啥金点子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9-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六名诺奖得主及众多知名学者亮相第十八届“海科会”

  谈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需要以新的视角、新的知识来不断更新,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人工智能并非无所不能,但它应该被我们好好加以利用,从而在我们的专业领域有创新性的发现

  谈人才培养

  ●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让他们尽展所长

  ●告诉学生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可通过不同的角度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智慧的碰撞

  诺奖得主

  托马斯·苏德霍夫

  科学是关于真理的研究,但科学家也是人,都可能犯错,为了避免犯错,就必须全神贯注地集中在自己的科研质量上。

  诺奖得主

  阿龙·切哈诺沃

  创新就是通过不断问问题、找问题,从而推动发展,推动创造更多新东西。寻求突破,寻求新的解决方案,意味着挑战权威。

  诺奖得主

  乔治·斯穆特

  如果发展人工智能的目的只是为了创造出更自主更高效的机器去替代人类肯定是错误的方向,我们不能只创造替代简单劳动的自动机器。

  诺奖得主

  布莱恩·卡比尔卡

  现代医学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已经紧密相关,不分彼此。

  诺奖得主

  厄温·内尔

  想要拥有更好的记忆力,要通过生活体验、兴趣、自我能动性等来激活神经系统,有张有弛的学习是最好的记忆方法。

  诺奖得主

  爱德华·莫索尔

  脑科学和人工智能的结合,能带来无限可能性。

  9月19日,第十八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在成都开幕。托马斯·苏德霍夫、阿龙·切哈诺沃、乔治·斯穆特、布莱恩·卡比尔卡、厄温·内尔、爱德华·莫索尔……6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亮相,让会议现场热闹不已。合影、签名、当面请教问题……学术明星成为了人们追捧的对象。

  从创新环境到人工智能应用,诺奖得主和专家学者们纷纷发表他们的见解,进行一场智慧的碰撞。

  聚焦创新环境

  创新生态系统 至少包含两个节点

  “不论是对于城市,还是科研院所和企业,创新才能推动根本的发展。”被称为“欧洲干细胞之父”的德国科隆大学神经生理研究所所长于尔根·海席勒说,自己当时选择成都的企业做合作伙伴时,就看中了成都这座城市具备的创新活力。

  创新,是与会专家们谈得最多的话题之一。厄温·内尔认为,对于基础研究而言,同样需要以新的视角、新的知识来不断更新,这个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关注的关键因素就是人才。”在他看来,随着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加强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的沟通交流很有必要,这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系统化的创新。

  对于人才的培养,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窦世学深有体会。他以自己所在的研究所为例,过去25年该所培养了207个博士毕业生,其中有40多个知名教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窦世学谈到了两类树:一种是经常看到的树,一个主干,有很多侧枝,这些侧枝不能自己扎根,主要靠主干提供营养和水分;另一种树就是榕树,榕树的根长出来以后可以扎下根,根又变成茎,而且很多茎互相连接,形成复杂的网络。“我们希望对人才采取榕树这样的培养模式,给他们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尽展所长,并形成网状。”

  在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阿龙·切哈诺沃看来,创新更多地需要一种生态系统。这样的创新生态系统至少包含两个节点,第一个节点是教育领域。从以色列的教育来看,其先进性在于告诉学生一个问题并非只有一个解决方案,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案。“从幼儿园到大学,通过创立这种教育系统,能培养出一群充满好奇心的学生。”

  另一个节点则是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搭建很关键。”切哈诺沃举例道,在以色列,种子基金和校企合作模式的推广,让创新不再成为一种奇迹。

  聚焦人工智能

  AI牵手医疗 带来新的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的应用,是当前科学创新的一大热点。

  “我们在心脏病、癌症等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但是,我们对脑部疾病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研究神经突触传递的托马斯·苏德霍夫认为,要拓展研究可以将人工智能运用其中,“人工智能能够提供海量的数据,这正是脑科学研究所需要的。”

  厄温·内尔的研究领域同样是神经学。“很多人谈到了人工智能和人脑能力的对比,但不得不承认在运算方面,人工智能更加厉害。”厄温·内尔说。

  正是由于对大脑“内置GPS”的研究,爱德华·莫索尔获得了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认为,人工智能与脑神经科学之间的合作能够提供新的信息和研究方向,“比如阿兹海默症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若将人工智能运用其中,可能会提供一些参考性的指标。”

  不仅是阿兹海默症,抑郁症也被多位诺奖得主提及。遗憾的是,人类至今还不知道大脑当中到底是哪一部分引起了抑郁症,而要谈及治愈,则更加遥远。人工智能会是打开“密室”的钥匙吗?

  “很多实验室项目正在和人工智能发生关联。”乔治·斯穆特说,凭借强大的数据库,人工智能让实验更加智能,“从生物制药创新方面来说,将大大减少研发时间,同时帮助我们分析基因组类型,从而解开问题的答案。”

  但是,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并没有让专家学者对其“奉为圭臬”。不止一位诺奖得主提到——它只是一个辅助工具。布莱恩·卡比尔卡说,人工智能并非无所不能,但它应该被我们好好加以利用,从而在我们的专业领域有创新性的发现。

  谈健康

  解决睡眠障碍

  干细胞研究或能立功

  “你的睡眠好吗?”9月19日,在第二届中欧生命科学发展与合作论坛上,专家们就“睡眠与健康”问题进行了探讨。

  “据美国睡眠基金会2014年的一项研究数据显示,全世界约10%的男性可能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唐向东教授表示,现在,这个数据还有所上升。

  在睡眠中呼吸暂停、打鼾……这是OSA患者常出现的症状。然而,危害却不止这些。

  “OSA可能会引发多种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最严重的情况是在睡眠中猝死。”来自四川省医学会睡眠医学专委会的张晓晴说。该如何解决呢?“我认为,干细胞方面的研究会让OSA治疗有相当大的突破。OSA主要是由上气道塌陷、上气道堵塞引起的,因此如果能借助干细胞技术,改变软腭的松弛度,从而解决患者气道不通的问题,那将是福音。”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继续讨论,很开心今天能在这里和大家进行思想碰撞。”欧洲干细胞之父、德国干细胞研究协会主席于尔根·海席勒教授回应道。他表示,干细胞研究现在是非常热门的领域。

  “所有的睡眠障碍,都不能掉以轻心,越早检查越安心。”美国南加州大学药学院教授梁京提醒大家——睡个好觉比什么都重要。

  话出行

  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什么样?

  9月18日下午,作为第十八届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的分场活动之一,2019年新经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暨西部汽车金融论坛在成都市龙泉驿区举办。

  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什么样?在专题演讲环节,多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专家学者分享了各自的前沿研究成果。

  “汽车自动驾驶是趋势,但首先它需要一双真正可靠、功能强大的‘眼睛’。”论坛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服务专委会副主任赵利林分享了他的团队研发的一款亿级像素高清复眼相机。

  赵利林介绍,亿级像素高清复眼相机是由几十甚至上百个微型镜头组合成的阵列,在摄像过程中能得到多个焦点,可同时兼顾大视角与超高分辨率,真正做到无盲区无死角,“可以实现在100米范围内超高清人脸识别,300米范围内车牌识别,1公里范围内移动物体识别,2公里范围内的物体肉眼能清晰可见。”

  赵利林介绍,目前这套系统已在国内的安防领域有所应用,未来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也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亿级像素高清复眼相机让汽车长出“千里眼”,而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研究员毕欣分享的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系统)则让汽车拥有类似心灵感应的“超能力”,实现对周边环境的综合感知。

  毕欣介绍,ADAS系统通过安装在汽车上的各种传感器,包括雷达、摄像头、卫星定位系统等,在行驶过程中随时感应周边的环境,收集数据、实时分析反馈,从而预先让驾驶者察觉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效增加汽车驾驶的安全性。毕欣介绍,未来汽车上的传感器甚至可以和路口的监控或红绿灯系统进行数据交互,最终实现全方位的车路协同。本版撰稿范芮菱本报记者袁婧付真卿林凌本版摄影本报记者李向雨

  原标题:谋创新 “最强大脑”有啥金点子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