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改编影视剧大热 消费IP还是青春?
今年上半年,已经连续公布了好几首大热日文歌曲将要改编成电影的消息。比如4月份“牙医”GReeeeN的人气歌曲《爱呗》决定电影化,这是继去年上映的《奇迹》之后牙医电影企划第二弹。5月,摇滚乐队MONGOL800在他们的冲绳公演上宣布,其自身最大HIT曲《小小恋歌》将要改编成电影。前不久,中岛美嘉的名曲《雪之华》公开了改编电影化的消息。这首歌的经典程度不用多说,不仅在日本国内是“冬日神曲”一般的存在,在亚洲多国的翻唱版本也都广为流传。与此同时,中国也有诸多经典名曲改编的电影、电视剧。与国外相比,我们的起步较晚,在风风火火的IP开发中,也出现不少问题。
把脍炙人口、让听众深受感染的歌曲改编成电影,一方面是对歌曲本身的一种褒和纪念,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再探索。通过影视剧的艺术表现来挖掘、扩展歌曲的内涵,或是歌手身上的故事。但是,一部好电影不是只要有一个好立意、一首好歌就能构成的,特别是在各类改编风风火火进行了多年后,单纯消费歌曲热度而不走心的策划,只能是炒炒冷饭,显然不能让观众心甘情愿买账。
中国这股热潮,则是在近三四年被资本点燃。早前,高晓松担任监制的电影《同桌的你》获得4.55亿的惊人票房佳绩,给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第二年,由何炅热门单曲改编,并由其亲自上阵导演的《栀子花开》,再次取得3.79亿元的票房。可以说正是这两部电影作品在票房上的成功,让资本看到新的盈利方向,才助推了“音乐IP”的概念于行业内诞生。
从被改编的歌曲名字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音乐IP改编影视剧,主要就是以打情怀牌为主。《后来》《栀子花开》《同桌的你》《一生有你》等耳熟能详的歌曲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是因为其经典的旋律和优质的歌词陪伴着80后、90后一代人的成长,承载这一代人的青春和回忆。几乎每一个80后、90后听到这些熟悉的旋律都会为之,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较大的受众群体和消费群体。良好的观众基础、高票房案例在先,音乐人将自己的歌曲二次创作仿佛命中注定。
但是,音乐和影视作品毕竟是不同的艺术形式,盲目的跨界改编,肆意地消费情怀,不顾影视创作基本规律的作品也不在少数。所以当下由音乐IP改编而成的电影,口碑大多两极化,部分观众非常认同,并给出极高的评价,部分观众则极力吐槽。
与小说、漫画IP不同的是,音乐IP本身内容有限,改编为影视剧作品后,留给创作者发挥的空间更大。图书、漫画是文字和图像,读者会期待原作描绘的内容展现;音乐是萦绕在听众心里的情绪,只要把那种氛围和共鸣做出来,都会激起大家心底的涟漪。
不同于观众对老电影和老电视剧的追忆,音乐的篇幅和收听方式让歌迷能够随时随地感受和分享,而且最容易勾起回忆,这就是音乐的奇妙之处。
抛去观众个人喜欢不谈,如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后来》《一生有你》《老男孩》《爱之初体验》《为你写诗》等歌曲的电影版已经纷纷问世,但普遍评分不高,口碑差异巨大,电影的整体质量还有待提高。目前这些电影大多都是由音乐创作者亲自操刀,而这些导演基本都是初次或者是第二次执导拍摄电影,个人水平还有待打磨和提高。但究竟,短短几分钟的歌曲能否撑起一部大电影?
在创作上,将音乐改编成电影就像命题作文,普遍是看导演和编剧团队的磨合,要根据一个歌名或者这首歌表达的内容,延伸出一个全新的原创故事。很多音乐的特点决定了原歌曲只有一个意境,却没有完整的故事,这也导致该类影片的噱头很足,但故事性有所欠缺。
《同桌的你》的成功归于高晓松这首带有浓浓怀旧情感的校园民谣代表作。但跳出情怀本身,这部电影成功的秘诀在于找准了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的营销空隙。观众与电影院的距离,有时候并不只是一部好电影那么简单。另一方面,彼时的音乐市场正在面临一个新的时代,著名的“剑网行动”,被看成是把音乐产业重新洗牌。
而《栀子花开》的优势在于其天生关联何炅的知名度,但如何让故事去符合大多数人的想象,则是避免不了的难题和挑战。当时改编,总策划便大致统一了一个整体的故事基调和气质上的朦胧感觉,让编剧去围绕着“淡淡的青春、纯纯的爱”这个核心去大做文章。从的4个初稿剧本、不同的风格数中,剔除掉“常规的怀旧”版,最后保留“正青春”的风格:因为他们要一个“充满的、鲜活明亮的青春故事”。
是以,如果要拍歌曲改编电影的IP,如何把简单的歌曲打磨成一个成熟的剧本才是关键。在消费完原有音乐的品牌效应后,电影故事必须有所超越,诠释出原有歌曲的意境与情感,才能避开单纯地将剧情变为歌词的续写,或将歌曲生搬硬套,让电影沦为一部加长版MV。
当然,音乐IP改编成影视剧的标准,还是得看歌曲本身,不是所有的歌曲都有改编价值。电影是流行乐的放大器,适合的IP必须是要让观众有一个情结,青春,是他们的年华;爱情,是在讲他们的故事。有些歌曲就是凑热闹,即使拿过来也不能改编。
从《她来听我的演唱会》《你的背包》《小苹果》《小情歌》《三年二班》等已经公布拍摄计划的名单里不难发现,这些影片几乎都是青春校园爱情题材。
校园、青春、爱情是大众题材,相比其他类型来说,不光改编难度不大,也更容易被观众接受。但也因此使得这类作品的生产流程变得标准化和套化,相似的作品纷纷落入窠臼。面对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青春怀旧浪潮渐退,同质化情节再难吸引观众,票房扑街也十分正常。
歌曲成为电影圈追逐的对象,并非说明中国电影原创能力下降,歌曲其实几乎都是原创,只是说创作者更想让观众找到快速的共鸣。但对于观众而言,只会在乎电影是否好看,不会在乎是否由音乐IP改编而成。
将音乐IP改编成影视作品,对于我国影视剧发展来说,算得上是一个新的尝试。但不论歌曲如何神,如何大受好评,来到电影的舞台上,讲好故事、演物才是第一位的。一部好的改编作品不仅延续了原作的氛围和,细腻动人的的原创故事更是进一步丰富了歌曲的内涵和情感。看过电影作品再去听原作音乐,是给歌曲增加了新的记忆。
放眼国外,《唇上之歌》《花水木》等都是优秀的音乐改编电影,扎实的故事基础和受众,而不是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时期,或者固定的音乐风格,或某部分受众的记忆和情怀,其剧本内容的灵活性以及音乐契合度都远高于我国的音乐改编影视剧。音乐IP的价值在于通过影视剧这样的形式将其内容丰富、情感强化,而不仅仅是一个淡薄的加长版MV。
在借鉴和模仿上,日本的歌曲改编电影其实是最值得中国音乐IP改编学习的。改编自GreeeeN经典名曲《奇迹》的电影《奇迹,那天如此重要》与其说是一部音乐IP电影,更多的则是一部讲述“牙医”缘起、乐队组建和个人成长的自传性质电影。电影中描述心肌炎少女通过《奇迹》这首歌得到勇气,继而积极接受治疗,点明了“音乐是心灵的医生”这一主题,在本就十分有感染力的音乐背景下,准确抓住了观众们的心。
和《奇迹》描绘真实存在的人物经历不同,长泽雅美和妻夫木聪主演的《泪光闪闪》主要是在原曲的歌词意境之上进行虚构扩充,电影本身发挥的空间更大。片中的一大亮点是为了贴合歌曲意境的绮丽的冲绳风光,从有限的歌词中延伸出的小岛故事,不仅细腻描绘了主人公之间的青涩情感,也触碰到了实际的人情冷暖,使整部作品没有停留在单纯的咏叹怀念,而是更加有血有肉,组成了一部风物诗。当最后悠扬的歌声响起,观众自然忍不住和银幕中的人物一同“泪光闪闪”。
总之,以一种更广阔的思进行剧本创作,将内容丰富、情节细化,不单纯地依靠贩卖情怀赚取口碑和票房,对于同类型作品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但无论音乐改编电影何方,突破青春类型题材重复度高的窠臼,提升导演跨界的专业水准,则是音乐改编电影能够成功的关键。毕竟,电影是用故事和镜头说话的艺术,而不是单纯的一首歌和观众心中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