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疑片《空中营救》:后9.11时代的“密室杀人”
发生在十多年前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不仅带给了美国人一次沉重的打击与创伤,也多多少少的影响到了此后的美国现实生活与电影文化,如9.11事件发生之前全美仅有数十名联邦空警,但到了去年年底时已经约4000人,而美剧《24小时》、《疑犯追踪》等也都明显受到了9.11事件的影响。以恐怖片《孤儿》一举闻名的西班牙导演佐米·希尔拉,再度与连姆·尼森合作便是以联邦空警为主人公的悬疑动作片《空中营救》,以快节奏的方式展示了一场发生在四万英尺高空上的救机事件。
影片的主要故事、场景基本上都集中在一趟航班上,比尔·马克斯(连姆·尼森饰)是一名烟瘾较大的联邦空警,他面临着财务困境,并在不情愿的背景下被安排乘坐这趟从纽约直飞伦敦的航班,而飞机飞行不久后他就收到了一系列的神秘短信,对方要求政府向一个海外的秘密账户转账1.5亿美元,否则将会每隔20分钟就杀死一名乘客,对方明显是有备而来,比尔·马克斯一方面在飞机上寻找可疑人物,另一方面则与地面联系,而另一名空警、飞行师等则相继死去,比尔·马克斯争分夺秒地找出凶手……
虽然说,飞机是目前最安全的交通工具,但依然存在着漏洞与危险,当年的9.11事件便使得这种危险性进一步放大。而飞行时的飞机无疑又是一个封闭性的有限空间,接近于推理小说里常见的“密室推理”的悬疑空间,以恐怖片《孤儿》闻名的佐米·希尔拉便充分利用了这种种的背景制造悬念,包括在人物的背景故事里也暗示了一些可能性,比如比尔·马克斯的财务问题与不满情绪,便增加了他是不是“真凶”的悬念。
更何况,影片里的幕后真凶,善于利用环境(比如密闭的空间)、人物的个性或弱点(如比尔-马克斯的不满、乘客的不安与焦虑),以及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如飞机上的事件被通过网络传输到网络空间)等,使得悬疑性环环相扣,一步步的推向高潮,同时也烘托出人们的焦虑心理与不信任感。
得之快节奏,而失之,也在于快节奏——影片为了让这悬疑气氛基本保持在一种很紧张的状态,也为了把故事说圆,而安排了不少的巧合来让剧情“刚好”发展下去。影片的男主人公比尔·马克斯属于那种典型的有性格缺陷的主人公,这也是好莱坞主流商业动作片的一种人物个性塑造、剧情安排的基本模式。
主人公的身上带有某些缺点或者面临着某些困境,因为一场意外的冒险之旅使得他不仅是成为了英雄,也克服了缺陷或者解决了问题,《空中营救》便是如此安排比尔·马克斯这个人物(最近热映的另一部影片《不惧风暴》也是如此),至于夹带海洛因上飞机的另一名乘警,还有不安躁动的乘客,都多多少少的衬托出比尔·马克斯的英雄性,可惜这个人物的塑造缺乏了该有的深度,而其他人物更是成为了陪衬。当然,连姆·尼森还是非常的适合于这个角色,他延续了《飓风营救》系列等影片的表演风格、人物个性等,使得比尔·马克斯这个人物更加丰满一些。
整体来看,影片因为选择了正在飞行的飞机作为故事发生地,并以“每20分钟杀一个人”为悬念,再加上各种梗的设置,把这种密室杀人的悬疑感推到极致,貌似步步充满着危机感,弥补了影片在人物性格设置上的较为平常化,以及各种的“巧合”的不足。
责编:倪妍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