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人激辩《黄金时代》:先锋实验or浮于表面
腾讯娱乐专稿(文/半辈子、泉的向日葵、赛人编辑/端梧)
《黄金时代》已成为检验文青的利器,许鞍华、萧红、鲁迅、民国,每一个关键词都让文青蠢蠢欲动。只是普通青年与2B青年很不高兴,虽然他们也会去支持汤唯女神,但还是忍不住要对文青喊话:喂,这片你真的看得下去么?眼下影评人现身激辩:《黄金时代》,它到底装,还是不装?
精华观点:李樯没有用一种简单粗暴的办法,让萧红激烈的自由,与那个时代单纯对抗。在李樯的故事里,“虚构的口述历史”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互动。在一些催泪的戏码上,许鞍华反而把情感的克制做到极致,你对背景了解得越深,越能觉出克制下的深情。
正方一辩:半辈子
在如今的华语影坛,很少看到如此完整且不示弱的剧本,它甚至不试图讨好观众。它是如此的独立,以至于你喜欢的,或者不喜欢的,都在那里了。有些作品生而完整,你无法指责“它之为它”,只剩下喜欢或者憎恶。
《黄金时代》是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又因她要带出一整个时代,不难想象少不了字幕一闪“三年后”,或者叨逼叨的大段旁白。李樯却并未如此,她尝试以一种近似“口述历史”的方式,来讲述一个女人的一生和那个时代。全片最挑战的一幕,即是整部影片的开始,黑白的影像里萧红对着镜头面无表情地谈论自己的生卒。有意思的是,你进入或者离开这部戏,也往往如萧红的命中注定一般,从片头的一幕就做出了决定。
萧红是个挺有争议的人物,她的故事放在今日,也不容易讨喜,文青还是作女,其实都在一念之间。李樯没有用一种简单粗暴的办法,让萧红激烈的自由,与那个时代单纯对抗。在李樯的故事里,“虚构的口述历史”与“真实的历史人物”,形成了一种有趣的互动。在一些争议段落里,李樯会为萧红做足解释,好比弃儿、杀子和三角恋。在另一些关乎爱情的段落里,则是用“口述”与“故事”的落差制造一种喜感。
男与女的爱情故事里,女人总是先天地处于劣势,从《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到《桃姐》,许鞍华一直都在拍人生悲惨的女人,但她在走向成熟,她用一种近乎喜剧的方式,来拍女性的人生之悲苦。萧红的悲惨一生,在《黄金时代》里,并不是一味求惨。在一些催泪的戏码上,许鞍华反而把情感的克制做到极致,每到最悲苦的段落,都会使一点喜剧的办法,把气氛化解掉。
萧红不是个有担当的大女子,因而那些凄惨的经历也不易让人认同,同情也成为了一种奢侈。在我看到的一些评论里,有不少因不喜欢萧红这个人物,而不喜欢整部影片的观者。问题无非如此,李樯并无意把萧红写得平易近人,更让人同情一些。与故事相衬的,许鞍华也未把萧红拍得太惨,在“隐而不发”的戏里,我也确实想不到比许鞍华做得更好的导演了。
所以,无论是李樯,还是许鞍华,都对观者无意迁就,在这个讨好观众的商业氛围里,这样一部完整又不示弱的影片,才是她们的“黄金时代”。
正方二辩:泉的向日葵
《黄金时代》泰半采用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间离戏剧理论,演员“发现”摄影机,对着观众侃侃而谈。这是种冒险,它把所有可能催生的才子佳人、热血革命的煽情戏码,置换成没有定论的悬案。好比二萧宿命般的分手,电影就端出三个出入颇大的说法:萧军口中平凡而了当的诀别,端木眼里狂妄义愤的三人纷争,萧红笔下甚为狗血的对“接盘侠”摊牌场景。每个人回忆中的自己,似乎都是“被侮辱与损害”的人。
其实,乍听到电影三个小时的时长,我是疑虑的。可看下来,它沉郁却不沉闷,绵长却不冗长,你方唱罢我便登场的纷扰人物,甚至让我有一丝意犹未尽之感。通篇不动声色的冷静笔触,更让某些细节分外勾魂。蘸着小撮白盐分吃列巴,彼此“鼓动”着要一碗肉丸汤,擅长拍家长里短琐碎生活的许鞍华,让二萧这对饮食男女在烟火气缭绕中有了无限荣光。冰天雪地里,裹着旧夹袍跌跌撞撞跟在萧军身后的萧红,对萧军说她鞋带断了,萧军回身把自己的鞋带用玻璃割断一半儿分给萧红穿,这是我这几年看见的最感人的爱情片段。
老实说,《黄金时代》对观众是有门槛限制的,你对背景了解得越深,越能觉出克制下的深情,这深情不止对人,更是针对一个时代。片中有几处旁白就处理得神采飞扬,比如蒋锡金(张译(微博)饰)讲到为萧红饯别,突然失声落泪,乱世里的每次分手,都可能成为残酷的永别。再比如郝蕾(微博)饰演的丁玲和萧红谈心,丁玲说着自己的伟大愿景,是被理想燃烧着的动情;萧红则面向观众,闪亮双眸下面容淡然。它精准捕捉甚而暗示着二人日后迥异的人生选择,作为观众的你,看着他们意气风发,已知晓他们在许多年后的结局,无法不感到荒凉。那个时候,被时代洪流挟裹着奔跑的这帮文人们,可曾料到这困窘流离的战乱时光,却也是他们仅剩不多的自由时代?
反方观点:太浮于表面,缺乏直面心灵的有效细节
反方辩手:赛人(表示一人打俩)
精华观点:三小时过后,你对那个国破山河在的时代,和这时代文艺份子们的何去何从,既难以进入,又无法倾慕。而片中所有人的表演,都像一滴油落在水面般浮泛。这全因主创们太如履薄冰,对萧红的天作人孽不敢亮出自己的理解。很多地方拍得很细致,但还是缺乏直面心灵与伦常的有效细节。
李樯的剧作念念不忘的总是生活在别处的情意结,并一直患有期盼他乡是故乡的相思病。用两个字形容李樯编剧的电影,那便是“离开”。所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所真正着力的非那个风风火火的小丫头,而是赵又廷出演的小镇青年陈孝正。
这种强烈的李樯印记,无论是顾长卫还是许鞍华乃至赵薇,都无一例外地难以将之撇弃。李樯前度与许鞍华合作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将走出去的凄惶和还乡后的木然,极为强硬地共置于祖国的南北二地。而《黄金时代》里萧红的身形也一直在流动,只是比较起来,李樯以往的主人公还有着桩桩靠意欲出走来重书命运的壮举,而萧红的目的性则显得有点不知就里。
原因或在留白过多,其中最重要的,萧红、萧军分手的内因,是各有外遇还是性格不合,都是又好像都不是,倒不是非要导演去给出一个伪作的真相,只是对历史的理解,可以表现得更为大胆一些。而她对身为人母的那份恐惧,该是童年阴影在作祟吧,这种描绘,使得这个传奇人物的偏执无法落到实处。
不知创作者是过于尊重史实(片中大量的独白和旁白都有文献可究),还是刻意要营造一种间离效果。剧中人从剧情中游离出来,与观众的交流,姑且看作这是逝者的灵魂与芸芸众生在对话。只是这灵魂和真身的自由出入,并没有收到互为映射的功效。三小时过后,你对那个国破山河在的时代,和这时代文艺份子们的何去何从,既难以进入,又无法倾慕。也许《黄金时代》说的不单单是某个人,或某一群人,以及他们在这大时代里如何辗转,而是一种更宽泛、更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态度在这世间的艰难存活,并直至泯灭。
而片中所有人的表演,都很浮泛,像一滴油落在水面,无法进入水底。这跟各自的演技无关,与核心主创的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息息相关。最关键的是,他们大概没有萧红那般勇敢,那样能豁得出去。很难体察出他们对萧红的天孽人作的理解。影片很多地方拍得很细致,但还是缺乏直面心灵与伦常的有效细节。倒是曾与田壮壮、娄烨合作多次的王昱的光影运用,还是有一定的雕刻时光的美感。
而全片个人最喜欢处,在萧红萧军的东北生活,这得提一下导演许鞍华的祖籍,她是东北人,对寒冷有着极为深重的情结,《半生缘》的故事便在上海的冬天。迄今,许鞍华共有三部影片涉及到了她的原乡,即《客途秋恨》、《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和《黄金时代》。《黄金时代》的东北段落占据了全片的三分之一篇幅,也是全片中烟火气最足,人物状态也最自如的部分,浪漫的笔触欣然怡人,生机勃勃。尤为心水二萧在小饭馆打牙祭的段落,饭码在升级,也极轻巧地带出这对旷侣的感情,随着热气腾腾的饭香和酒香一道升漫。当然,一离开哈尔滨、无论是青岛、武汉、上海、西安、还是香港,都带些萧索和了无生趣。最典型的是在沦陷前的武汉,萧红一掷数金,请人喝啤酒,跟她挺着的大肚子一样,此举也有着打肿脸充胖子,还偏要为此得过且过的假凛然。
文坛上的萧红虽混迹于进步作者家,但她的政治立场不左也不右。她的好处恰在于没有萧军的那份忧国忧民,也就是聂绀弩所言的“深刻”。反过来说,《黄金时代》所追求的也不是什么深刻,而是雨打飘萍的四处兜转,是在漫无目的地寻求目的,是一言难尽的心无所系。假如去宽慰一下《黄金时代》的得失,借用萧红答端木蕻良的话:不喜欢我作品的人,是把文学的定义定得太窄。那么,是该让我们也换一种眼光,去看这部略带实验性的《黄金时代》?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