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灵光 “肢体”协调 这座智慧城市不简单
去图书馆看书,有机器人替你找书;去无人餐厅就餐,机器人亲自掌勺;乘坐公交,没有司机,甚至连公交车充电都是由机器人完成……这种科幻电影中才会出现的画面,实实在在地发生在中新天津生态城。
“实打实的科技成果,不仅给百姓生活带来了便利,提升了百姓的幸福感,还增强了企业的便捷感,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提高政府的管理效能。”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杨勇表示。日前,天津中新天津生态城从全国300多个案例中脱颖而出,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评为“2019年智慧城市典型地区实践”案例。
智慧场景应用更接地气
作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中新天津生态城2019年编制实施了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建成了智慧城市运营中心,进一步丰富智慧应用场景。目前生态城重点搭建了涵盖交通、医疗、教育、社区、旅游、环保等重点民生领域的智慧模块、插件和单元,让智慧城市更加接地气。
“生活在中新天津生态城的百姓都能切身体会到科技为他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杨勇介绍说,比如今年中新天津生态城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路口的实时流量进行分析,根据算法动态调整交通信号灯管控,实现由“车等灯通行”到“灯看车放行”的交通新模式,让高峰时段道路拥堵时间减少13%;通过GPS获知应急车辆位置信息,实时跟踪、提前预测,交通信号控制系统远程干预信号灯,保障应急车辆优先通行,让应急车辆到达现场时间缩短40%。
这种接地气的应用,在中新天津生态城随处可见。在中新友好图书馆中,图书的检索和借阅可以通过机器人来实现,机器人还能通过导航帮读者找到这本书的位置;在环保治理方面,无人机可挂载监测设备、光谱设备、视频设备,甚至是高音喇叭,对相关的污染源进行监测和管理,如果发现有工地扬尘管控措施不到位,可以通过无人机挂载高音喇叭在工地上空警示喊话,让工地把措施落实到位;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中新天津生态城内的食堂和餐厅都装有摄像头,摄像头可自动识别不符合卫生规范的行为,如果有工作人员用抹布擦拭碗锅,或把掉在地上的食品放回锅里烹饪,系统都会通过摄像头自动识别和报警,把相关数据传送到食品监管部门,并对违规操作人员进行处罚。
下一步,中新天津生态城将编制全域智慧城市发展规划,绘制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路线图,同时打造更多智能化、现代化智慧应用。据了解,2019年年底起步区已实现5G全覆盖,为智能科技与生产生活深度融合提供生态城方案。
提升城市管理服务水平
建设智慧城市,不仅要让百姓享受到简单便利又舒适宜居的生活,更重要的是要提升城市的管理服务水平。中新天津生态城通过数据、职能和资源三方面的集成整合,有效避免了重复建设并打破了数据壁垒。
目前中新天津生态城已基本打通了各部门间的数据,汇集了11大类业务的数亿条数据,做到了实时监控城市动态,实时进行管理调度,为下一步区块链应用创造了基础条件。“基于成熟完善的城市基础信息体系,中新天津生态城被住建部列为国家CIM(城市信息模型)建设试点。目前生态城已经能够在一幅CIM三维数字地图上,基本做到实时汇聚各类数据,实现信息共建共享与综合应用。”杨勇介绍说。
在生态城智慧城市运营中心,市政、市容、交通、安全、环保等部门通过一个平台对各类城市管理事件协同处置,通过智能整合,让治理体系和城市管理更加高效。以公共视频监控系统为例,目前中新天津生态城的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已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再由公安、交管、城管、安监、环保等部门按照不同权限使用。这种模式使得城市管理设施的使用效率大幅提高,成本大幅下降。
杨勇表示,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主线可以概括成“1+3+N”。“1”是指城市“大脑”,由运营中心、数据中心和安全中心组成,让城市拥有类似人类大脑的功能,能够自我感知、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让城市的各个“器官”协同工作;“3”是指设施物联、数据汇聚和用户认证3个平台,构建起智慧城市的神经系统,让事物、事件、人三者之间实现互联互通;“N”是指建设“N”个服务于群众、企业和政府的智慧模块,目前生态城已初步建成的智慧模块包括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民生、智慧城管、智慧应急和智慧政务等,随着智慧模块数量的不断增加,生态城全域智慧城市的目标也将同步实现。
作为国家智慧城市建设的试点,中新天津生态城还将推动智能科技产业与智慧城市建设协同发展,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自动驾驶、区块链等领域,搭建开源开放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促进产学研用创新主体共创共享,加速培育大智能产业集群。(陈 曦)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