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新闻“致敬深度”科技好报道第三季度评选结果公布
10月16日下午3点,腾讯新闻“致敬深度”科技好报道分享沙龙暨第三季度颁仪式在京举办。来自新京报、财经、智族GQ、36氪、界面、虎嗅等多家的评委和嘉宾参加了本次活动。
由腾讯新闻发起“致敬深度”科技好报道评选,旨在发掘优质泛科技类报道。我们希冀,通过“致敬深度”科技好报道评选等活动的推进,让坚守深度写作的人得到更多的尊重,创作出更多影响行业的优秀文章。
本次评选从九月开始启动,腾讯新闻联合24位行业资深评委,收集到超过百篇候选。 经过近一个月紧张的评选工作,项目评审团评选出了当季最值得我们“致敬”的6篇优秀科技报道。
下面为本次评选的获,他们将会获得由腾讯新闻颁发的“致敬深度”杯以及2万元现金。
刚开始做电线月份周围有很多朋友说,每天接到很多电话,一天接好几个,越来越多了。当时,我们就想能不能做一个“电话回潮”的报道。我查了一下过去一年的数据后发现,从今年4月开始,电话的数量就开始明显变多了。我们内部讨论了一下,最后决定做房地产领域的电话。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大家经常接到卖房的电话;另一方面,房地产销售提成比较高,有足够的利益打电话。
具体的思就是自己是给别人打电话的,先在网上购买了一批用户数据,从里面挑了几十个,给这些用户打电话跟他们我们在做这个报道,问他最近是不是经常接到电话,他有没有卖房意愿等等。有一些用户会讲比较多的东西,也有用户觉得我们是骗子,就把电话挂了。
接下来,我们就去找这些数据可能泄露的渠道,以及电话营销公司是怎么拨打这个电话号码的。我们会找相关技术的平台去聊,罗亦丹更是直接去卧底了“电呼”平台。此外,我们还独家采访了工信部,他们对电话的定义包括电话的治理难点有了一个。
整体文章上,有调查的部分,也有监管部门的,相对来说比较完整。我觉得大家平时记住新京报是因为我们的社会调查报道,刚好我们这篇报道用到了社会调查的手法,所以想分享给大家,希望给大家一些。
我做了卧底的部分,她在明,我在暗。我主要做的是电话的卧底,它是一个产业链,我们想知道是谁给我们打电线赶集上应聘了几家电销公司,找了几家,有一家比较符合,它要求你每天要拨500个电话出去。去了以后,你要过实习期,要背他们的话术。第二天去打电话,他们觉得我还不错,跟他们聊天就透露的一些信息,比如,他们的设备是什么样的,每天要怎么进行打电话,人员的收入是多少,都说了一些。再往后干,我就要进军房地产行业了(笑)。
除了这些之外,我还调查了他们电话平台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也通过一些渠道买到这种电话。最后,总算把这个产业链完整地梳理了一遍,这是一篇稿子必备的东西。
今天作者出差,委托我跟大家分享一下她的创作。我们《财经》内部也觉得是一篇非常棒的文章,张�B挖了非常多的信息,这篇文章的反响也很好。虽然这篇文章出来的时候,饿了么已经被收购了快半年了,甚至作者本人也觉得文章的时效性过了。但只要你的文章有很多的增量信息,这就是一篇好文章。
这也给我们继续做深度报道很大的信心。很多时候,我们传统或者深度没有办法抢占第一时间,但只要你有很多的独家或者增量,结果并不会差。
张�B做这篇文章非常厉害的一点是,她挖到了很多独家的细节。我们也问她,怎么样才能拿到那么多内幕的信息?她说这篇文章很幸运的是找到了中间人,虽然在文本上没有直接体现出来,但是对促成采访以及采访素材都有很大的帮助。
张�B开始接触饿了么是在收购发生之前,而出稿的时候已经到了收购完成快半年之后。尽管我们发现中间磨合的时间有点长,但出来的效果还是很棒的。这也是我们要和张�B学习的地方。
这个稿子和我以往写的稿子不太一样,是一个故事性比较强的稿子,它也不是以一个采访见长的稿子。我在写的过程中,尝试了很多以前没有尝试过的写法。我选择这个选题是因为当时李笑来被卷入录音事件,我们突然发现新东方有很多创业者,为什么教育培训机构培训出一堆创业者?这是一个隐藏在这些创业者背后的小小的线索。我们就去挖掘了一下这个线索,其实很多都写过新东方和创业者之间的联系,但很少有人系统性地把它全部挑出来写。在我写这篇稿子之前,AI财经社也讲到了这个事情,但他们更多是从俞敏洪个人的性格和他个人的意识,还通过一些小内幕去讲新东方和俞敏洪之间的关系,但他们没有讲出创业者和创业,为什么一个教育培训机构可以培训一堆很会人的人?
我们就从另外一个角度写。我们采访了一些跟新东方比较熟悉的人,跟俞敏洪比较熟悉的人去核实了一些在公开资料搜索到的信息细节。然后,再做整体的整理。我个人对这个稿子拿感到比较意外,我原来写的稿子和这个风格很不一样。但我认为,只要你采用的方法妥当,内容扎实,其实流量跟深度是可以兼得的。
滴滴顺风车也是一个热点事件,三个月之内同时出现了两起这样的事故,我们编辑部内部就觉得一定是要去做一下滴滴这个选题。我们觉得如果你只是坐在家里面说滴滴做的什么,或者在做什么,这样并不足够。我就找了很多滴滴的员工和前员工,让他们判断滴滴在这一年,做了哪些工作,员工核心的KPI是什么。
之所以选择滴滴价值观作为文章的切入点,源于一次编辑会上大家的讨论――到底什么东西影响了滴滴现在的业务重心,还有它对外发声的方式?
解读一家企业的价值观要“落地”来看,有几个方面,一个是从内部来看,他的组织架构,也就是员工KPI的制定和晋升体系;另一个是从外部来看,一家公司对于它的口碑,以及用户的反馈是否重视。我们从这两个方面去采访,最后组稿。我比较幸运的一点是,我遇到了一些愿意信任我的采访对象。
这个稿子是在6月中下旬立题。当时,第二梯队互联网公司纷纷交上市,很多都看到了,非常多家的投行也出了相关的报告。但我们看到不仅是热闹,背后是有反差的。整个六七月份,的资本市场并不景气。上市热潮背后,大家有一种焦虑和无奈。这种冲突对深度稿来说是一个必要的要素,这是一定要做的。我刚才说了第一层现象部分,下面我要讲市场逻辑,去上市的热闹不足以撑起一篇深度。这个稿子第二层要去讲他的市场逻辑和商业逻辑,要给出作者或者这家对这个现象的价值判断。
我在确定这个思以后就开始采访。采访的过程不是很顺利,二级市场不管投资人还是投行、律所,离我们科技都很远,再加上二级市场是比较有操守的,不太愿意接触。这一切使得这个稿子做起来非常困难。而在我做的过程中,很多同行已经把整体的稿子发出来了,而我这边突破的只有一级市场投资人。他们则是跟到了小米和美团上市前后投资人的操作,包括这些老股在市场上怎么流窜交易,但整体还是科技层面的信息。
我们很想试试看能不能突破到二级市场,把投行律所怎么做,底下暗流涌动的东西写出来。但当时这个稿子也已经成型,再加上很多已经发了,我们还要不要冒这个险再投入时间来做,投入时间也并不意味着一定可以做出来,这个稿子已经比别人晚了半个月,再晚就没有价值了。
最后我们内部商量下来还是要往下写。很幸运的是,后续的采访中遇到了一些非常热心和给力的师长,他们介绍了一些投行的关系给我。我也跟投行里面具体做案子的工作人员建立一些私交,拿到了一些不错的信息增量。
有了这些信息以后就到文本这个环节,一个商业报道应该是有故事也有逻辑。故事和逻辑之间怎么平衡,各自的比重是多少,既要好看也不能肤浅,还要有解释性的文字,但解释性的道理讲多了又让文章很生涩,写稿的过程中在平衡故事和解释内容的关系?怎么样用更好的逻辑把这些拿到手上的采访素材呈现出来?这一点上编辑给的帮助很多。最后呈现出来的结果还算合格,读下来不会让人觉得太累,也有还不错的信息增量。
最后还有一些遗憾,我个人对这件事情的价值判断还不是很到位,这方面还可以继续加强。
我先回答一下苏老师的问题,这个标题怎么起的?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背景,这篇文章是智族GQ 9月刊的封面报道。每年我们都会评选年度人物。这篇文章是年度人物评选中的一部分,总共有13篇文章,这是其中一篇。这篇得我非常吃惊,因为就是常规操作,而不是投入了很多资源写的特稿。这篇标题叫《和龚宇一起坐公交车》,其他13篇都是这样的模式,比如《和贾樟柯一起跳迪斯科》……为什么采取这样的形式?因为在座的有一些同行每年也会做一些年度人物的评选,但从我个人感觉上,我在智族GQ做年度人物已经做了五六年了,我有一种疲劳的感觉,或者说乏味感。年度人物评选更多是一种市场行为,对读者并没有这么友好了,更多是对一个人物过去一年事件的盘点,是一种褒和表扬。
我们觉得把写人聚在一块,还是给读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内容,年度人物更多是一个符号。因此,我们这次要把这些人全部还原到日常生活当中,看他作为一个人日常状态是怎么样的。最后就设计了这样的创意,至于为什么要让龚宇坐公交车,这里的每一组设计都是结合这个人物的特点。
这篇文章有5000字,我认为5000字的人物报道写清楚一点就可以了。我们去分析了龚宇的特征,写了他身上内在的张力,他是本硕博一读下来,他奇艺是面向大众的生意,而且要下沉到这个国家最下沉的。完全精英取向的人做大众的娱乐的生意,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我们把一个的博士毕业生拉到公交车最民间的里面去写他的状态,以此作为文章的切口,这是我们写作这篇文章的操作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