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八卦捧热的“分答现象”是泡沫吗?
火爆一时的在线付费语音问答产品“分答”8月10日突然停摆。尽管分答给出的页面提示是“技术升级,暂时无法访问”,但半个月过去,如今仍未有恢复迹象。对一个曾引发互联网现象级的新生平台来说,这种举动匪夷所思。
今年5月上线月中下旬即获得数额不少的融资,风头远远盖过更早之前面世的同类产品值乎和知乎live。这个新生的在线付费语音产品模式相当简单:即答主给出定价,提问者付费抛出问题,他人也可以用低价付费偷听分享答案。这种模式诞生之初曾刷爆朋友圈,尤其在王思聪入驻其中回答了32个问题,并获得超过25万元收益之后,分答一度被认为将知识付费大潮。然而不到四个月,分答昙花一现之后,似乎就要凋谢了?究竟是停摆还是憋大招?内容付费产品的商业故事还能讲下去吗?
南都记者调查发现,登录分答客户端及微信页面后,其内容已经清空,页面提示“分答君正在玩命憋大招”。而进入分答微信号页面,也提示仍在进行技术升级。
虽然南都记者向分答进行求证,分答方面回复:“目前还在升级,会有更利于用户提问的新功能出现,敬请期待”,但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向南都记者表示,分答的问题不仅仅是停摆那么简单,很可能是踩到监管红线日一场在举行的名为“知识分享新平台:如何让沟通更专业”的主题沙龙,除了主角分答外,国资委新闻中心主任也现身现场,并介绍了旗下分答账号“国资小新”在分答平台上的运营情况。
在艾媒咨询集团CEO张毅看来,监管问题不是问题根本,“自查进行预防并不难,公司内部管理、股权等问题可能更严重。”张毅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分答过多集中在明星效应之上,了知识变现存在的更多可能性。
在分答备受关注的这段期间,包括章子怡、佟大为、汪峰等大量明星、网红人物入驻其中。王思聪在分答上的注册标签为“网红、投资人、哲学家”,但提问者的提问更多涉及到个人隐私。凭着八卦的热情,分答截至6月27日当天,付费用户超过100万,33万人开通了答主页面,产生了50万条语音问答,交易总额超过1800万,复购率达到43%。
“明星进来以后的确带有很强的明星,但某种意义上也了分答大量的各个普通领域的答主。”6月27日,分答上线万美元融资,对于分答当时的状况,姬十三如上述表示,他也意识到明星效应带来的隐性问题。
今年被认为是内容付费元年。罗辑思维旗下平台“得到”,也在这期间推出《李翔商业内参》等付费内容产品,定价199元/年。喜马拉雅FM等音频平台,也相继开始试水内容收费。另一问答社区知乎的同类产品值乎于今年4月1日推出测试版本后,5月份,他们再度推出知乎Live,同样是付费语音问答。一时间,内容付费大潮看似即将爆发。
但喜马拉雅FM联合创始人余建军认为,“如果用户使用某个服务的时候,只是出于好奇、尝鲜的行为,是比较难持续的。”余建军向南都记者表示,以喜马拉雅FM等音频应用为例,“必须要有非常清晰的使用场景。”
张毅则认为,不仅是应用场景缺乏的问题,“一定要围绕知识这个关键词来走,明星八卦、娱乐效应,并不能解决具体的实际问题。”
相对于分答,知乎Live的用户较少网红、明星,更多来自知乎的。按照知乎向南都记者给出的最新数据显示,知乎Live上线万元的变现收益。
“尽管目前看来买单的用户不少,但绝大部分的用户仍处在持续消费习惯形成的阶段”,余建军认为,市场培育仍在进行当中,这时候构建健康的闭环生态才是关键。
借着内容付费的东风,内容生产者站上风口。资深人李翔的《李翔商业内参》6月份有接近4万的订阅量,收入接近800万。截止至7月底,知乎用户“葛巾”主讲Live“这么买保险,不吃亏(二)”单场最多人数也达到了1790人次,收入超过7万元。
相对于内容分享者,平台盈利则要依靠分成和广告。分答答主傅踢踢向南都记者透露,分答平台和答主之间的分成约为9:1,平台获得10%左右的收入。若全部按照该比例进行计算,这42天内分答的收成达到180万元。不过这一数字并未得到分答方面的确认。知乎则向南都记者透露,平台方并不向知识分享者收取分成,所有收入都归知识分享者个人所有。知乎的收入很大的一部分来自原生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