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言情小说为啥不火爆?
长期以来,内地言情小说市场一直是中国和韩国的天下。作家挟琼瑶、亦舒余威,像流水线一样一批批地制造最为时尚、最为流行的千面爱情,主导着内地读者的文化消费,丰富着他们日显多元的爱情方式、情趣和观念;韩国作家则借助影视产品的强势影响脱颖而出,不由分说地占据了内地小资的阅读空间,满足他们的浪漫情感口味。相比之下,内地言情小说作家在中国、韩国作家的双重夹击中左冲右突,却始终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爱情工业流水线。
在内地,对人们产生影响的言情小说,应该是从以后引进琼瑶的书开始,并且之后很快形成了图书出版上言情小说这个品种。当时,内地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如《被爱情遗忘的角落》、《沉重的翅膀》等。但这些作品里没有言情小说应具有的轻松情节,因此真正的言情小说没有在内地形成。如果要说内地真正的言情小说作家,海岩算是一个品牌,他的很多作品看似像警匪故事,但实质上都有言情做铺垫;王朔也算是屈指可数的一位,他在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写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空中小姐》、《浮出海面》算是内地言情小说的扛鼎之作了。
自从以琼瑶为代表的言情小说在内地大获成功后,出现了很多内地版言情小说,但都是一些内地的写手,打着港台的旗号在写,内地真正的作家并不屑于此。后来许多作家的作品里出现了“”、“婚外恋”等内容,这些作品个性化很突出,但过多地展示了,并不是从共性的、人性的角度上去描写。因此内地言情小说的生产从来没有形成。
评论家王干认为,很多所谓言情小说,称为“小说”比较合适。让人忧虑的是,当下的爱情小说以作为小说的一个主要部分,致使我们内地的言情小说越来越少。这类作品出现的原因,是作者把感情和混为一体,“只有从这个误区里面走出来,我们内地才会有优美而干净的言情小说。”
评论家张颐武认为,中国的言情小说市场没有很好的成长起来,是因为中国小说类型没有成长好,言情文学和大众文学两者之间的区分不是很明确,言情小说市场也因此没有充分发育。如果拿内地的言情小说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言情小说作比较的话,其实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因为内地文学受到言情文学观念的影响较大,运作上也不是很熟练,所以暂时还没有形成规模,并不是我们内地的作家缺少技巧和能力,缺少情感体验。(谢迪南)
感人应该算是言情小说里最大的特色了。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历经艰辛,要么是门不当户不对,遭到父母的强烈反对,经历父母“断绝关系”的,毅然冲破重重阻隔,爱情的承诺,走到了一起,让人对爱情里勇敢的男女主人公大加赞赏;要么是主人公中的其中一个受到病魔的袭击,爱情被设置了很多障碍,有的甚至最后要经历生离死别,这样的爱情往往让人唏嘘长叹,恨天下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要么是主人公的爱情发展得很好时突遭变故,有一个开小差,另一个苦苦等待,经过很多误会之后,冰释前嫌,重归于好,这样的作品让人爱又让人恨,让人笑又让人气……
言情小说中的女人,她们可以不美丽、不妖艳、不聪明、没有钱、没有权……但是她们绝对纯正、绝对善良、绝对别致。这或许就是对女人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言情小说里很少出现风情万种的女主角,这样的女人一般只用来当来衬托女主角。女主角可以出自青楼,但是绝对冰清玉洁;女主角可以古精灵怪,疯疯癫癫,但是绝对善良可人;女主角可以泼辣,但是绝对真挚;女主角也可以冷若冰霜,但是绝对柔情似水……总之,有足以吸引男孩的魅力。
男主人公大多很帅气、有气质、有男人味,即使比较强悍,但也不失柔情良,有足以征服漂亮女孩的先件。他们有钱有,他们可以但是绝对有责任感,他们开始肯定是有很多情人的,这样可以显得一个男人很有经验,只是这个男人迟早要栽在一个毫无经验的小女子手里。
有了浪漫的故事情节和浪漫的爱情,花前月下的渲染是绝对少不了的。作品里大多数的爱情从邂逅开始,在花前月下或者在舒缓的音乐中定情。以《菊花香》为例,它就是无数个浪漫符号的大拼贴:闻到一个女子带着菊花香你就决定去爱她一生,定情和所有关键性的时刻,背景都是美丽无人的海边;反复穿插的新歌老歌可以倾诉,树干上镌刻着的爱人名字也让爱情和大树一样默默生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两个人离群独居在废弃小学美妙的遗址上,白天能够踩着沙沙作响的银杏树叶子跳舞……所有这些浪漫的细节在一种世外桃源式的地方衬托下才更显完美。这种是培育浪漫情怀的温床。
写言情小说的作家一定要有很好的文字功底,不能通篇的脏字粗语;语言更要流畅不能晦涩,否则就会影响读者的阅读心情。
内地之所以没有出现很好的言情小说,语言粗糙是重要的原因。有的语言故作洒脱,有的语言不干净。言情小说语言必须优美,笔下的人物、笔下的要像主人公的爱情美得或忧伤得令人怦然心动;对作为主要读者的青少年,要给他们一种心灵的享受。格调:健康+阳光
猴娃儿曾繁胜,其母与不明人形动物所生,身高两米,头小臂长,体势佝偻,表情诡异,半兽半人。想知道这一天下奇观是如何被报道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