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国际山水生态文化旅游名市
光明日报讯:今年9月20日,陕西省华阴市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正式授予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荣誉称号,在全省获此殊荣的两个区县中稳占一席。消息传来,华阴市沸腾了。
曾经,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市城区路窄、城旧、街道凌乱、环境卫生差,整个城区没有几个公厕,因为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消费环境差、旅游公共服务滞后等,华山之上“游客稀疏”,山下“门可罗雀”。
2016年,华阴市锚定了未来的方向,形成“景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思路,围绕“大华山”国际旅游目的地发展目标,全面打响“山水圣地、魅力华阴”全域旅游品牌。
创新机制 激起全域旅游一池春水
2016年,经过努力,华阴市被正式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借着这个东风,华阴市全面吹响了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号角。
华阴市紧紧锁定“旅游立市、产业强市、文化兴市、生态美市”的发展目标,市级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主动担任创建领导小组组长,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常态化研究创建工作,并将创建情况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分值占到6%;市人大、市政协对创建工作进行全程监督,对旅游生态环境、旅游安全、旅游市场秩序实行“一票否决”。
华山景区以险著称,为保障旅游安全,华阴市还创新性地在全省率先成立了旅游警察大队、旅游巡回法庭和旅游市场监管分局和华山假日统一指挥体系,各职能单位还在节假日联合执法,通过重点抽查、联合检查、拉网排查、企业自查和节日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了“1+3+N”快速反应机制和高效运作模式,对旅游市场实行全方位、高密度的安全监督检查。
有了坚强的机制保障后,华阴市围绕“大华山”国际旅游目的地这一发展目标,深度挖掘地域历史文化、山水旅游和区位交通等方面的优势,制定了《华阴市全域旅游总体规划》等文件,明确了全域旅游资源开发、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思路,配套制定了旅游产品开发、公共服务、市场治理等专项规划。华阴市还坚持以华山为核心,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旅游业从单一景区(点)建设向综合目的地服务转变。通过3年多的快速发展,一个具有现代化、集约化、品质化、国际化水平的大华山旅游目的地初具雏形,一个景城一体、融合发展的“新华阴”呼之欲出。
优化环境 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
“师傅,我们准备夜爬华山,早上看日出,晚上什么时候开始登山合适?”“你们四五个小时就能爬到东峰。先找个旅馆住下,晚上12点开始爬,到凌晨四五点刚好到东峰看日出。”9月12日,是华阴市运输公司支部书记张华玲的“主题党日”。一大早,她就上了车,忙着为游客解答各种问题。
今年以来,“党建+旅游”主题党日活动在华阴市交运、文旅、公安、卫健等涉旅部门全面开展。而这一切,只是华阴市深化“全域旅游、全民服务”理念,全力营造优质旅游服务软环境的一个缩影。
同时,为了切实做好旅游服务工作,华阴市还多渠道做好假日旅游信息统计和发布工作,构建旅游预警机制,及时处理和解决各种问题,实现了“安全、有序、优质、高效、文明”的度节目标。如今,华山清洁工、挑山工以及小红帽志愿服务群已成为华山文明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提升全民旅游服务意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的同时,华阴市还举全市之力,不断完善旅游硬件设施,提升旅游体验环境。以贯通市域旅游景区、构建全域旅游大环线为重点,建设形成了“四纵四横一环线”的城市路网格局。在全省率先开通了免费旅游公交,实施了310国道华山景区段改线工程。全市旅游大数据平台的投入使用,使智慧旅游深入到各个领域,实现了景区内外、城乡之间旅游公共服务的全域覆盖。
“旅游+”模式 旅游新业态精彩纷呈
为满足游客多样化旅游需求,深度发挥旅游经济带动作用,华阴市积极推动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实质性融合,发展旅游新型业态,实现“旅游+”联动发展。按照“旅游+”的新模式,大力发展研学游、康体养生游等多种融合业态,旅游与水利、体育等融合类园区达到10家。
华阴市依托丰富地热温泉资源,打造开发了华山御温泉和华山清新温泉景区,一年四季游人如织。结合资源优势和山岳型旅游景区的游客消费需求,重点打造了康养旅游产品,陆续建成了华山医养中心、休闲养生苑等养生项目。
华阴市还大力挖掘名人文化、非遗文化等地方文化,通过策划大活动、推动常态化演出等方式让地方文化与旅游深度结合。同时,华阴市把打造乡村旅游休闲板块作为全域旅游战略的重要一环,加快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打造华山镇、罗敷镇、华西镇、孟塬镇4个特色镇。
在“景城共建,发展共享”的全域旅游理念引领下,华阴市旅游产业量质齐升,2018年,共接待游客11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2亿元,三类产业结构比率为7:34:59,旅游从业人数占就业总数的21.5%。旅游业已成为支撑华阴市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作者 张哲浩 杨永林 石超奇)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