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新闻  国际

国际电影节:光影汇聚的嘉年华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1-24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国际电影节举办到今天,已经举办了28届。从1977年,由市政局创办开始,国际电影节渐渐成为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2003年,电影节改由艺术发展局独力主办,今年,电影节已经实现了公司化,从而拥有了更多自主性。

  相比较电影金像,国际电影节并不引人注目,但这几年,他们在亚洲乃至世界已经取得了应有的地位,作为国内最全面最国际化的电影节,国际电影节从创办初期开始,就为中国电影作出了杰出贡献。

  创办初期的国际电影节规模较小,选映电影数量不多,主要向输入并推介国际知名电影。当时的国际电影节处在一个引进期,目标很简单,推荐好的电影。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际电影节改变了定位,它一方面继续介绍国际优秀电影,另一方面,开始积极向国外电影人和观众展示亚洲以及内地的电影新作,尤其是新一代中国电影,当时,中国电影尚未被国际电影界关注。1985年,国际电影节首次放映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放映后引起了极大轰动,几乎可以认为,这是“第五代”导演首次向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黄土地》之后,国际电影节陆续将张艺谋的《红高粱》、吴天明的《老井》送到国际电影大舞台,并取得不同形式的项。1992年,陈凯歌的电影《霸王别姬》获得戛纳金棕榈,获得了世界电影的最高荣誉。这时,中国导演知名度已经有了大幅度提高,被世界各地的影展邀请参加展览,国际电影节倒被有所忽略。

  国际电影节再度引起国内电影爱好者的关注,是在1999年。当时,国际电影节设立了一个鼓励亚洲电影新人的《时代:亚洲新电影与(AOI)》单元。这个单元邀请内地的电影人参与,开设论坛,让他们充分交流,获得新的机会,进一步和国际电影融合。一些年轻导演如贾樟柯、娄烨等都在这里被重点推荐。2003年,第27届国际电影节放映了一批国内民间纪录片拍摄者的作品,如《铁沿线》(纪录片)、《盒子》,使得电影节与内地的民间电影活动形成了互动。对于国际电影节来说,这批新的民间导演的出现常可喜的。即使他们还没有产生特别突出的作品,但,这是国内电影出现的新生命力。今年的电影节,他们将继续放映朱文的《云的南方》以及宁浩的《香火》、潘剑林的《早安》等数码作品。

  和金像所带来的娱乐性不同,进入21世纪的国际电影节越来越将目光放在电影本身,开设了一系列放映单元。

  针对电影创作人,电影节增添了火鸟大新秀赛、亚洲数码竞赛、纪录片竞赛等多个项,吸引国际电影制作人的目光。去年新开设的亚洲数码竞赛被认为是国际电影节的一个大进步。数码作品近年随着数码技术的发展涌现出很多好作品,同时,数码技术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拍摄制作手法都与传统电影的拍摄有很多不同,无形中改变着电影的概念。国际电影节及时将这些电影中的新兴技术引入电影节。

  但对于电影爱好者来说,人们更期待能看到自己想看的优秀电影。因此,我们看到本届电影节的开幕电影是许鞍华的《玉》和李少红的《恋爱中的宝贝》,而闭幕电影则是蔡明亮获去年威尼斯影展国际影评人联盟的《不散》,据说整部电影对线句,以及世界知名大导演阿仑·雷乃的新作《严禁嘴碰嘴》。艺术和娱乐性始终是电影存在的基础和矛盾。但这种兼收并蓄的多元性也正体现了国际电影节的特色。我们可以在这里看到十一部大师级的电影大师新作,也可以看到著名美术指导张叔平的十一部作品。在“自主浪潮”单元中,电影节将选映亚洲,拉丁美洲,非洲的年轻导演作品,以及欧洲及之出色制作;在“电影面面观”中,也能看到八至十部去年最具代表性的本地制作。不同口味的单元放映着不同风味的电影,一共有包括29个电影单元,足以满足观众的各种需求。

  国际电影节的总经理,著名影评人李焯桃曾说过,“多元,打破垄断”,是电影节的存在理由,因为它是每年一度密集放映平日被商业发行制度的电影,从而打破一切主流电影所垄断的盛会。因此,这也是一场值得我们期待的盛会,期待它成为所有电影迷的嘉年华。

  电影节将放映7部阿根廷电影。要数当今国际影坛最领的人物,那将不会是一两个个别的名字,而是一群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导演———他们缔造了阿根廷新电影。这些导演在国际影展中崭露头角不过是几年间的事,但他们除了广受好评及屡屡获外,更已被视为未来最能刷新电影创作的生力军,情形一如上世纪90年代初期,侯孝贤及基阿鲁斯达米的名字在国际影坛崛起时一样。

  90年代初,布宜诺斯艾利斯创立了自己的电影学院,培训出大批新一代的电影人材,包括幕前、幕后,甚至影评人。对他们来说,人材不愁短缺,真正欠的反而是投资者的资金。他们就以最低的成本,用最便当的数码摄录机,或向校方借来器材拍摄,加上彼此扶持创造了历史。这个专辑包罗了阿根廷新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几位导演。

  1933年生于肯萨斯城的斯坦·布拉奇治,是美国最知名的实验与前卫电影工作者。去年2003年3月去世。斯坦·布拉奇治在1952年便完成首部作品,直至2003年他过世之前,他仍努力不懈进行创作,在51年内完成了约400部电影,当中大部份为默片,而作品长度则由9秒到4个半小时不等。他作品的主题广泛,由个别微小细胞到大自然再到各式抽象幻想层出不穷;而其表达手法同样多姿多彩,例如有影像重叠、上绘色等。通过电影,他力图发掘人类主体性的多元状态,同时对大众文化作品响应,并激发每位观众去开发更具想像力的观看事物方式。

  如果你喜欢看电影却不认识他,那么今天起,你就要必须记着这个名字:欧内斯特·刘别谦。他是大师中的大师。用奥逊·韦尔斯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巨人,天赋与创意令人惊诧。刘别谦未满三十已名满欧洲,拍出的史诗作品隔洋倾倒美国观众;三十岁就成为首位给好莱坞拍电影的导演,此后,他打造好莱坞喜剧,也开创好莱坞的歌舞片;同时,他擅于发掘明星,大明星在他手里如同,比如,他为嘉宝拍出她最出色的喜剧。

  谈到雅俗共赏,他才是真真正正的大师。卓别灵说:他以绝不的方式,表现了性的优雅与幽默,其他导演都没有这种。此外,刘别谦造就了一个专有名词:“刘别谦笔触”(Lu-bitschtouch)。有人说这种笔触是他的优雅,有人说是他的狡黠,有人说是他的笑中带泪,有人说是他的人性笔触。什么样形容词用在他的作品身上,都只会显得局促。还有人追问,他的电影风格究竟属于欧洲还是属于好莱坞呢?一个把好莱坞批得的影评人也禁不住赞叹:刘别谦是个例外。他不属欧洲也非好莱坞,而是自成一格,而且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那一种。

  清水宏(1903~1966)和小津安二郎同年出生,日本去年同时为两位电影大师举办了百年回顾展。继小津安二郎之后,电影节再次举办放映活动,让观众领略清水宏──这个界影史上颇受忽略、百年难得一遇的电影天才的风采。

  “天才”是沟口健二的用语。按他的说法:他跟小津靠的是努力,清水才是天才。说得一点不假。清水在大学时期当了逃兵,没毕业便去了片场当助导,二十一岁拍出首作。只要看了他三两部作品,看他流畅的叙事技巧,看他变化万千、徜徉的镜头调度,看他悠闲经营、优美得叫人的画面构图……你会知道什么叫天才。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