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农家乐第一家 看成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
原标题:从中国农家乐第一家 看成都乡村旅游创新发展
8月9日,星期五,记者一大早来到徐家大院,新大门入口处已挂起“车位已满”的牌子,进入一看,果然停车场已是满满当当。“作为全国农家乐第一家,徐家大院在2011年就建起了第四代农家乐,目标直指会议、培训、拓展等业务。”徐家大院创始人徐纪元的大儿子徐世勇,看着眼前来往的人群,颇为自豪地告诉记者,顺应时代发展,徐家大院不断调整发展方向,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乡村旅游中勇立潮头。
A徐家大院创新求变历经四代农家乐
是成都改革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
行走在郁郁葱葱的徐家大院,不时可以看见旅行社的导游举着小旗,带领游客前来参观。“冲着农科村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的响亮名号,平均每天都有一个以上的团队前来探访。”徐世勇说,建于1986年的徐家老宅是必看项目之一。
“老树老院柴门新开迎贵客,乡味乡情本色尽显绽新花”,位于徐家大院中心位置的徐家老宅,是一个典型的川西民居院落,13间青瓦白墙的平房呈品字形布局,屋内摆放着老物件,行走其间把人的记忆带回到那个年代。
“这个院子现在看起来不起眼,但是在那个年代却是轰动一时。”说起第一代农家乐的诞生地,徐世勇感触颇深,修建这栋房子的时候,他还在读初中,每逢放假回家,三兄弟都要和父亲一道打理地里的苗木,学做盆景,这栋老房子更是在“全家总动员”的情况下修成的。堂屋外面,分列左右的两棵银杏盆景,也是那时种下的,如今枝干造型独特优雅,有藏有露,极为美妙。
徐家大院真正火起来,还要追溯到1987年的几篇新闻报道。当时的《成都晚报》(即现在的《成都日报》)以“鲜花盛开的农科村”“没有围墙的公园”为题,进行了系列报道。农科村和徐家大院一时间火爆了全国,每天前来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这份报纸,至今还装裱珍藏着。”在采访时,徐世勇向记者展示了这一被他们全家视为珍宝的历史见证。
从几间小青瓦平房起步,徐纪元一开始只是想为往来的苗木商人提供吃饭住宿;后来,城里人在这里找到一种体验乡村田园生活的新休闲方式。这种方式影响了整个农科村,并最终辐射全国。农科村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
诞生于农科村的农家乐,是成都改革创新精神的鲜明体现。对于徐家大院来说,基本上每一个十年,就产生一个迭代,开启一个新的模式。
紧邻第一代农家乐的第二代农家乐,是一栋淡蓝色的两层小楼,修建于1995年,落成之时,很多人都慕名而来参观。2004年,徐家又建成了第三代农家乐——两栋乡村别墅,2011年第四代农家乐又宣告诞生,4层楼100多个房间,可以接待300余人住宿。
B大力推动国际乡村度假旅游
农科村核心景区打造精品民宿聚落
30多年来,农家乐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还衍生出“藏家乐”“艺家乐”等,但徐家大院的“地位”至今也无人撼动。徐纪元如今已退居二线,当起了徐家大院乡村酒店的“顾问”,大部分事务都划到了三个儿子身上。如今三兄弟经营着四五家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花卉苗木、乡村旅游等。
负责文旅策划、招商运营的徐世勇,和他的团队正大力推动国际乡村度假旅游,不仅要将海外的客人引进来,还与欧洲、东南亚的景区谈合作,准备让成都的乡村旅游走出去,“国家发展了,人民富裕了,海外的景区也盼望更多的中国人去旅游度假,而我们更了解国人的旅游需求,所以不少海外的景区准备和我们合作开发。”
与此同时,徐家大院所在的农科村,乡村旅游也由单一的农家乐庭院经济形态发展为集乡村艺术体验、乡村休闲度假、乡村商务洽谈于一体的多元形态,由单纯的民风民宿展示模式发展为集文化创意、野奢乐活、养生康体于一体的文创旅游模式。目前,农科村已拥有乡村酒店40余家,其中星级乡村酒店9家,全村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2018年接待游客122.5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2亿元。
做过销售,当过“一村一大”,“85后”张磊如今成了农科村党委副书记。他告诉记者,按照“一心两轴三区”泛农科村发展格局,郫都区友爱街道正加快编制城镇控规、“泛农科村”景区产业提升规划、农科村景区民宿聚落规划设计方案、扬雄故里规划设计方案。
“农科村与徐氏智慧文旅合作组建了农科村景区管理运营有限公司,通过引进平台基金和实力投资人,采取转让、入股、租赁、托管等多种模式,对现有经营户进行‘腾笼换鸟’,推进农家乐(乡村酒店)向精品民宿发展。”谈及未来的发展,张磊信心满满,他指出,农科村核心景区未来将打造成“精品民宿聚落”。
截至目前,农科村已经签约民宿企业13家,其中7家民宿已动工建设。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