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新闻  国际

重庆:100米工业文化长廊 见证跳磴河工业传奇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7-22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记者近日从九龙坡区了解到,跳磴河综合整治二期工程的建设,把河道整治与人文景观建设相结合,打造一批充满跳磴河记忆的工业文化景观工程。包括长100米的工业文化长廊、75米的玉清寺地下通道城市记忆文化墙以及130米的跳磴河文化长廊。让市民在观景健身的同时,充分感受历史文化。

  在跳磴河春汇苑亲水平台旁,长100米的工业文化长廊格外醒目。一组组锈红色景观雕塑,配合着一张张黑白老照片,讲述着河流沿线的百年工业发展。

  工业记忆

  当年奇迹在这里可以看到

  跳磴河的知名度很高,许多人知道这是一条起死回生的河流。事实上,跳磴河一带也因为水土的肥沃,孕育了众多工业企业。

  整个跳蹬河沿线分布着中国最早的中日合资企业、西南地区第一家轮胎厂、西南地区最大的起重机厂……这些企业给跳磴河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工业印记,也让它成为一条名副其实的工业之河,见证了九龙坡乃至重庆的工业发展。

  历史的发展都有被铭记的意义。

  1927年,重庆电机厂成立,主要生产发报机、灯泡、蓄电池、小型电机。后改制为重庆赛力盟电机有限责任公司,多次获得中国电气100强、重庆工业企业50强等称号。

  1955年,中梁山矿务局开始建设,后改制为重庆中梁山煤电气有限公司。公司下属南矿、北矿两对矿井,是国家“一五”计划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2016年南、北矿去产能关闭退出。该区正在计划利用废弃矿井,打造地心旅游产品“地心九龙”。

  重庆起重机厂始建于1957年,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起重运输机械专业生产企业,全国起重行业骨干单位。

  重庆轮胎厂始建于1958年,为西南地区第一个轮胎厂,结束了西南不能生产轮胎的历史。1964年扩建后,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轮胎厂。

  1985年,重庆汽车制造厂与日本五十铃合作组建了庆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中国最早的中日合资企业、重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

  重庆中梁山饮品有限公司原名重庆中梁山矿泉饮料厂,始建于1986年,是我国第一批优质矿泉水生产基地。

  1998年,ABB集团与重庆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组建重庆ABB变压器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发展,该公司已成为ABB在全球最大的变压器制造基地之一。

  文化记忆

  历史文化名人辈出

  跳磴河流域不仅工业基础雄厚,而且历史文化名人辈出。

  工业文化长廊另一侧,是130米长的跳磴河文化长廊。上面镌刻着一首300余字的《跳磴河赋》,不仅描绘出跳磴河综合整治带来的环境巨变,而且历数河流沿线涌现出的历史文化名人。其中包含诸刘、龚晴皋、龚珪等。

  《跳磴河赋》作者何承玖介绍,诸刘是明代巴县刘氏家族刘规、刘春等70余人的统称。民国《巴县志》还专门设有“诸刘传”,这在重庆历史上非常少见。

  根据记载,刘氏家族人才辈出,共有9个翰林19个正副都尉使。其中,位高权重的当数七世刘春,他于1513年升任礼部尚书。当年重庆城内有举人坊、榜眼坊合计8座牌坊,全都与刘氏家族有关。

  龚晴皋名有融,巴县冷水场人(今九龙坡区华岩镇)。《巴县志》对他的评价是“县三百年来极高逸文艺之誉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龚晴皋中举人,曾任山西崞县知县,后回到家乡吟诗作画度过余生。龚晴皋以诗、书、画闻名于世,至今仍有上千幅书画作品传世,在三峡博物馆内还能看到其部分真迹。

  龚珪为龚晴皋之子,嘉庆二十四年举人。他继承父业,著有《味蔗轩诗集》。龚珪也是走南闯北之人,诗歌题材广泛,字里行间多见豪气。

  何承玖表示,除此之外,还有近现代的李凤九、同盟会成员李肇甫、红一军团二师参谋长李肇棣、国学大师文伯鲁,他们都从跳磴河这片热土出发,走向全国,成为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

  城市记忆

  八旬老人讲述老照片故事

  距离工业文化长廊100多米的玉清寺地下通道,还打造了一道城市记忆文化墙。文化墙全长75米,运用工业艺术装置、情景式浮雕、黑白老照片等多维立体的方式讲述了城市历史。

  在这里,蒸汽机车、扳手、齿轮等元素组成工业风十足的雕塑,跳磴河沿线的企业分布图一目了然,老照片勾起市民心底最温暖的城市记忆。

  今年80岁的鞠礼和是照片作者之一。他1958年进入中梁山矿务局,1990年正式退休,现住在华岩镇中南村。他曾是南矿第一批采煤班长,后到局机关工会工作。

  这位八旬老人亲历了中梁山矿务局建设、投产、兴盛、关闭的全过程,也见证了中梁山、华岩地区6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他当天受记者邀请前往地下通道,讲述了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这是田坝广场,我1983年照的。”鞠礼和介绍,田坝广场是当时整个地区最大的广场,各种节日庆典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四周还建了矿务局机关楼、电影院、街心花园,由于设施齐备、风景优美,每天前往广场的居民络绎不绝。

  另一张照片摄于上世纪50年代,狭窄的土路上有一辆巴士行驶。那是矿山的第一条公交车路线22路车,也是当时矿山通往外界的仅有交通工具。“每天只有两三班,发往沙坪坝小龙坎,如果赶不上回程车,当天就回不来了。”鞠礼和说,这条线路如今改为了222路。

  田坝当时最有名的弯弯大楼也展示在地通墙上。鞠礼和说,弯弯大楼是矿务局家属楼,顺着一条弯曲公路建设而得名。“这幢楼建于1978年左右,共有6层。现在看来陈旧落后,当年可是最洋气的住房。那时,我们一家5口还挤在一间17平方米的砖瓦房里。”

  回忆过往,鞠礼和感慨万千,60多年的飞速发展,让中梁山、华岩从一片荒田变成了繁华都市。(记者 王渝凤 通讯员 谭娟 摄影报道)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进入文化产业频道>>>>>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