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香港的电影没落从周星驰的《济公》开始?
香港的面积并不大,可它却曾经是亚洲的电影中心,在那个港片辉煌的岁月中,无数的香港电影人以惊人的天赋创造了数不胜数的电影佳作,当时的香港电影市场才人辈出,能人无数。然而岁月流转,辉煌落幕,港片以迅雷之势崛起却又在突然之间戛然而止。当回首往事之际,著名香港导演王晶在节目中感慨,香港电影的没落,便是从周星驰的《济公》开始,然而王晶为何这么说呢?这还要从港片的发展开始说起。
电影作为一种产品,其最终目的就是消费,如果电影没有票房,那么电影市场自然不可能蓬勃发展,而香港电影能够崛起,其中的原因就在于香港电影拥有三大市场作为支柱!
第一个就是香港本土市场。香港电影本来分为“国语片”和“粤语片”,从50年代开始,两种片子都各有市场,并且国语片还一度处于领先的地位。然而这种情况却在70年代发生改变,粤语片开始盛行并压倒国语片,就连邵氏等公司都逐渐放弃国语片市场转向粤语片。而在80年代时,粤语片已经成为了市场主流电影,国语片再难寻踪迹。
粤语片的兴起背后实际上是香港本土意识的抬头,当时香港经济高速发展,港人不仅钱包鼓起来,他们还更加自信,因此带有本土标志的粤语片也成为了港人的最爱。根据数据显示,从1970年到1980年,香港每一年的观影人数都不低于5000万,当时的香港观影人均次数可是世界水平,正是港人对于看电影的热情,让港片拥有了一个良好的本土市场。
然而香港市场毕竟太小,这种程度的市场也远远无法满足正在告诉发展的香港电影,因此港片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尝试开拓海外市场,在香港电影人的努力之下,新、马一代成为港片稳定的海外市场。
不过新、马一带仅仅只是满足了港片的基本需求,当时这一带的电影市场的收入大约是电影制作费用的三分之一,这种情况直到70年代才引来大转变。当时李小龙回港发展,李小龙凭借着极具个人风格的武打片成为全球巨星,他主演的电影更是风靡亚洲,也是因为李小龙的存在,港片进一步开拓了新、马一带的市场。这时候这些地方的市场已经能够提供电影制作费用的三分之二以上。
不过对于港片而言,才是最稳定和最庞大的电影市场,当时本土市场发展缓慢,而且的电影具有排外心理并好莱坞电影的进口,这时候港片成为了电影市场的首要选择。上个世纪70年代中,仅仅只有琼瑶作品能够与港片分庭抗礼,然而到了80年代,港片在电影市场取得了地位。当时港片还获得了追逐金马的优待,可见港片在的市场的地位之高。
可惜港片的辉煌却止步于90年代。当时周星驰主演的电影《济公》完成之后,商人王英祥以3000万的价格买下此片,然而这部电影票房惨败。也是因为这件事情,电影人意识到港片并非是电影市场中的“灵丹妙药”。
于是商人提出要求,港片必须降低价格。这个提议却被香港方面了,因为长期以来,电影都是以港片作为主要来源,如果没有港片,将没有新电影能够上映。然而香港电影人这一次却失误了,因为开始大规模引进好莱坞电影。从此,港片失去了最重要的市场来源。
除此之外,港片的其余市场也开始相继失守。因为多种原因,港片的海外影响力逐渐降低,而海外市场票房也应声下跌,加上的市场,港片在海外市场的地位已经大不如前。1995年海外收入还有1164(百万),可1996年却跌到了435(百万)。此外在好莱坞电影的夹击之下,加上经济不景气,港片甚至连本土市场也是节节败退。
原本港片已经身处困境,随后盗版电影更是让雪上加霜,毕竟盗版电影的兴起对于电影和影院而言都是一种灾难。不过同样因为盗版电影的兴起,90年代不少内地观众才得以欣赏到这些新奇的港片,而那个时代的港片也顺利成为了内地影迷的“白月光”。
所以从市场的角度而言,王晶说《济公》是港片没落的导火索,的确还有几分道理。
- 标签:为什么香港电影没落了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