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新闻  港台

进程中的与内地电影发展之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4-2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以来,电影与内地文化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近年来两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不仅让电影获得新生,还提升了中国电影的品质和内涵,让中国电影更好地国际。”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田启文表示。

  之初,电影产业曾为内地文化发挥了重要影响。随着内地电影产业化与转型,又逐渐为电影文化带来借鉴。两地电影产业从单向到互相交流,逐渐融合,继而合力发展壮大。

  因东文化兼容、独特的社会体制和地理等因素,电影发展历史久、产量高、类型多,影响力遍及,成为电影史上的传奇故事。

  初期,正逢电影发展的黄金时代。上世纪70年代起,电影已高度商业化,并开始在内地影院放映。恐怖片《画皮》、历史片《屈原》、喜剧片《三笑》、时装片《巴士奇遇结良缘》等影片让内地观众体验到了电影的多姿多彩,电影也示范着一种新的文艺形态。

  在电影不断涌入内地的同时,两地合拍渐成气候。“最早的时候不叫合拍片,而是协助拍片或者合作拍片。”影评人列孚于1979年创办了第一本在内地发行的电影《中外映画》,主要介绍的电影资讯,促进两地电影文化的交流。

  到了80年代,电影公司已经开始与内地合作,利用丰富的外景地资源和相对廉价的内地电影人才。列孚表示,1979年末到1980年初,李翰祥已在筹拍《火烧园》和《垂帘听政》,不少导演前往内地取景拍摄,与内地演员合作。

  在的大背景下,从《少林寺》到《火烧园》,从《木棉袈裟》《海市蜃楼》再到电视剧《上海滩》《霍元甲》等在内地热播,江湖、功夫等题材受到人们喜爱,而功夫片和武侠片至今仍是中国商业电影文化的重要类型。

  列孚说,当时的影人为内地带去优秀人才、新的美学观念和制作,而随着内地经济突飞猛进,内地电影逐渐站稳脚跟,电影对内地电影的作用渐渐从单向互相融合。

  进入90年代,影坛与内地合作日益密切,两地合作生产的影片越来越多,结合两地人才和资金拍摄的作品逐渐成形,其中以《霸王别姬》最具代表性,该片不仅票房大卖,还夺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大。

  自1992年之后,电影公司与内地各制片厂合作的合拍片逐渐增多,如张艺谋的《活着》、《大红灯笼高高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等,取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合拍片成为卖座电影的主流。

  1997年回归祖国后,两地在艺术创作和市场上的联系更为紧密,尤其是2003年签署《内地与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后,电影获得了打入内地市场的“定心丸”。大批影人此后也积极到内地探寻发展之。

  “向电影内地市场,为电影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为观众引入更多好影片,这是双赢。随着进程的加速和中国电影产业化,电影人纷纷北上,成为中国电影崛起的参与者。”田启文说。

  在列孚看来,两地电影界的交流互动是以来中国电影文化的重要体现。电影业的未来还需要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三地影视从业者应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培育人才,推动岭南文化和中华文化走出去。

  据娱乐产业研究机构艺恩数据统计,2016年至2018年10月,两地合拍片共上映73部,年均票房空间约82亿元,票房贡献率达18%。2016年两地合拍片总票房突破110亿元,占当年中国电影总票房的27%,合拍片进入良性发展阶段。

  内地和电影合作在尝试、摸索和磨合的过程中不断前进,随着中国电影日益融入世界电影大潮,合拍片所承载的中国文化元素越来越多地展现在眼前。

  两地首部合拍功夫片《少林寺》就曾在引起巨大反响,一时间轰动东南亚乃至全球,在日本和韩国分别创下40亿日元和51亿韩元的票房纪录。

  “电影在两地合作中不断得到给养,激发了活力和创新能力,获得了更久的生命力。合拍片在类型上更加丰富,运作上更为成熟,并不断呈现出许多新特点和新趋势。”田启文说,两地电影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在国际文化格局中得以更广泛地。

  电视专业人员协会会长徐小明表示,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为电影发展基金注资10亿港元,支援电影业发展项目。这对影人来说是莫大的鼓舞,期待两地在影视合作方面取得更长远发展,为文化领域贡献新的力量,让中国电影进一步国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