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顶商人胡雪岩为何最终会败得那么惨?
第一次听说胡雪岩这个名字是在高中时,电视剧八月桂花香》正在热映,一代粤语歌神罗文主题曲《尘缘》响彻小城的大街小巷,“繁华落尽 一身憔悴在风里 回头时无风也无雨……一城风絮 满腹相思都寂寞 只有桂花香暗飘过”,歌曲凄美的意境让少男少女们为之着迷,班上几乎每人都会哼上几句。
电视剧把一代豪商胡雪岩演绎为一代情圣,长大后才知道不过是戏说,离史实相去甚远,相对而言,作家高阳的《胡雪岩》一书更接近事实,不过毕竟还是小说,有不少演绎的成分,类似于《三国演义》跟《三国志》的区别。高阳的小说中对胡雪岩不乏溢美之词,其实能够成为一代风云人物之人并非感情用事之人,又岂是易与之辈?
1883年十一月,被时人称为“财神”的胡雪岩的商业帝国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由于在1882年的生丝大战中大败亏输,亏损上千万两白银,伤了元气,胡雪岩开办的银号——阜康银号出现周转不灵,摇摇欲坠,各地出现挤提风潮。
这样的危局胡雪岩当年也经历过一次。那是在1861年,太平军再次杭州,他的恩主被困孤城之中,外无援军,内乏粮草,已经是走投无——作为一方封疆大吏,弃城而逃也是。
而被王有龄派出城外筹措资金的胡雪岩也没有入城赴死,只能眼睁睁地地看着杭州城破、王友龄自缢身亡,束手无策。
过了二十多年又一次大危局来临,然而这一次他却是在围城之内,就像当年王友龄困于杭州一般,对援军望眼欲穿。
只是这世界上锦上添花的多,雪中送炭的少。各地官僚听闻胡雪岩商号经营困难,竞相提取存款,导致形势雪上加霜。
作为红顶商人,在这个时候最应该得到的是朝廷的帮助,稳定局面。然而朝廷却给予了胡雪岩致命一击。
清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月,顺天府尹毕道远等上《阜康商号关闭现将号伙讯究各折片》,告知朝廷京城阜康银号倒闭的消息。初七日(1883年12月6日),清廷下旨让时为闽浙总督的何璟、浙江巡抚刘秉璋密查胡雪岩资产,以备抵债。
就在在胡雪岩被挤兑潮搞得焦头烂额之际,墙倒众人推,多年前他“侵取西征借款行用补水等十万六千七百八十两”的旧帐,也给人抖了出来,户部朝廷下旨追算。
所谓“行用补水”,就是当初胡雪岩帮左棠向银行借款时所产生的应酬费用、交通费用等,是一笔灰色开销,肯定有一部分流入胡雪岩的。
不过这笔开销早已经核准后列入西征经费的正项奏销了,所以左棠出面奏请“准免其追缴”。
清光绪十年正月初七日(1884年2月3日),清廷下旨催促左棠加紧清理。无奈之下左棠去查封杭州胡雪岩的当铺、商号等,并向清廷奏报。
清光绪十一年七月二十七日(1885年9月5日),左棠即在福州病逝。随着左棠逝世,胡雪岩失去了最后的伞,又被清廷抄家,同年十一月,胡雪岩在贫恨交加中郁郁而终,临终遗言子孙:“至此以后,尔等勿要经商从政,钱财实乃是之源”。所以胡雪岩的后人没有经商和从政的,多在教育、文化和科研领域发展。
作为一位成功政商结合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却不许子孙经商从政,大概在临终前领:依靠得来的财富并不可靠,一旦失去,看上去牢不可破的高楼如阳光下的冰雕一般,迅速坍塌。
胡雪岩本名胡光墉,字雪岩,1823年出生于安徽徽州绩溪县湖里村,幼年家境贫寒,在乡间以帮人牧牛为生。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胡雪岩12岁那年,父亲即病逝。
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第二年,13岁的胡雪岩开始就孤身出外闯荡,先后在杭州杂粮行、金华火腿商行当过小伙计,到杭州“信和钱庄”当学徒。从扫地、倒尿壶等杂役干起,三年师满后,就因勤劳、踏实成了钱庄正式的伙计。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19岁的胡雪岩被杭州阜康钱庄于掌柜收为学徒,于掌柜没有后代,把办事灵活的胡雪岩当做亲生儿子。于掌柜弥留之际,把钱庄悉数托付给胡雪岩。这所价值5000两银子的钱庄,堪称胡雪岩在商海中的第一桶金。
能够从一个放牛娃,在数年之内成为一个钱庄的掌柜,不得不说,胡雪岩确实有其过人之处。
当然,如果胡雪岩止步于此,那么也不过是千百年来无数个贫苦出身的寒族酬勤的故事的翻版,能够让当下的自熬一碗浓浓的鸡汤而已,励志但并不足以推向传奇的高度,被认为“做官当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对于一些小富即安的人来说,成为一个店铺的掌柜衣食无忧,是人生的最终梦想;但是对于胡雪岩而言,这仅仅是人生的起点。
在战国时代的大商人吕不韦就说过:投资田地、农产品有十倍的利润,投资珠宝、玉器有百倍的利润,而投资人、掌控则暴利无数。
商业跟结合形成的垄断性,利润是最高的,如同盐,并不是什么稀缺之物,价值并不高,但是一旦垄断盐铁专卖,秦淮一带的大盐商们一个个都富甲天下,好比当下的房地产商。
人无不富,马无夜草不肥。为了攫取暴利,胡雪岩开始投资人,也就是掌控的官员。他事业上的第一个贵人是王有龄。
高阳的小说中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26岁的胡雪岩结识“候补浙江盐大使”王有龄,挪借钱庄银票500两银钱,帮王有龄补实,事发,胡雪岩被赶出钱庄,但也因此收获了王有龄的友谊。
其实王是福建福州人,其父亲为嘉庆年间举人,加入过时任福建巡抚颜检幕府,靠巡抚推荐任云南曲靖知县、河阳知县,升巧家厅同知。在此之后,相继署顺宁府知府、丽江府知府。
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王有龄家境殷实,却不喜读书,连个秀才都没中,其父出钱给他买了个候补官员出身,勉强钻入体制内,成为朝廷后备官员。
在满清一朝,要想做官,除了科举一途外,还有“捐班”的侧门,也就是拿银子买个出身。只是捐班出身的通常被科举官员,升迁。
但是王有龄毕竟是官二代,有父辈人脉,很快就实授地方官。1841年即被吏部放至浙江任新昌知县,之后一升迁,1851年升任湖州知府,之后调任杭州知府,迁江苏按察使、布政使,1860年任浙江巡抚。
胡雪岩跟王有龄何时搭上线已不可考,但在王有龄任湖州知府期间,胡雪岩即开始代理湖州公库,在湖州办丝行,用湖州公库的现银扶助农民养蚕,再就地收购湖丝运往杭州、上海,脱手变现,再解交浙江省“藩库”,从中不需要付任何利息。接着浙江巡抚黄汉入股开办药店,在各运粮人员中安排承接供药业务,将药店快速发展起来。依靠的支持,胡雪岩的生意越来越兴旺,钱赚的越来越多,跟王有龄的合作也越来越紧密。
到了清咸丰十年(1860年),胡雪岩37岁时,王有龄升任浙江巡抚,其间少不了胡雪岩在背后大力支持,王上任后也鼎力相助胡氏的“阜康钱庄”。
随着王有龄的不断高升,胡雪岩的生意也越做越大,除钱庄外,还开起了许多的店铺。由于王有龄治下的浙江战火纷飞,处于抗击太平军的需要,胡雪岩还染指军方生意,大量的募兵经费存于胡的钱庄中,之后又被王有龄委以办粮械、综理漕运等重任,几乎掌握了浙江一半以上的战时财力,可谓是浙江地下“布政使”。胡雪岩确实做到了像前辈吕大商人所说的一般,投资获利无数,一时之间在江南一带风光无两。
危机总是在不经意之间突然来临,1861年,太平军连陷苏州、常州、嘉兴等城,十月围杭州,还没坐热的浙江巡抚王有龄突然发现,他就要步前任罗遵殿的后尘了。
接着绍兴、余杭等地均被攻占,杭州已成孤城,援军阻隔,陷落已经是不可避免。——其实援军是有的,湘军左棠部离杭州并不远,但是人家是准备等杭州陷落后来接收地盘的,杭州不破,王有龄不死,援军不会来的。
为何王有龄从形式一片大好短短一年之间就陷入死地呢?这得从王有龄的贵人——两江总督何桂清说起。
作为一个捐班出身的官员,能够做到浙江这等膏腴之地的封疆大吏,王有龄离不开两江总督何桂清的大力支持。
何桂清是云南昆明人,王有龄父亲在云南为官时,其父亲为王有龄父亲门下吏员。王父替王有龄请塾师时,何桂清是王有龄伴读。
王有龄不喜读书,何桂清却是当地远近闻名的神童,15岁时做得应试文章就无人能改动一字,19岁即高中进士,进入翰林院,后又成为南书房行走,算是咸丰近臣。作为天子,之后便一升迁,咸丰四年(1854)任浙江巡抚,咸丰七年(1857),年仅41岁,即升任两江总督。
都说有四大铁,一起同过窗是其中之一,更何况王父对何桂清有恩。何桂清发达之后,没有忘记老同学,一力荐王有龄任杭州知府、江苏布政使,浙江巡抚。推荐何桂清担任浙江巡抚之时,咸丰本来不太乐意一个捐班出身、又不像左棠之流一般有事功的官员出任浙江巡抚,但何桂清接连三次,甚至以身家性命作保,惹得咸丰怒批:“尔但知有王有龄尔?”不过最后咸丰还是同意了何桂清的推荐。
这其中的缘由,是因为咸丰信任何桂清,猜忌曾国藩,想要让何桂清拿下太平,立下不世功勋。
太平在天京事变、北伐失败后,局势已经开始走下坡。曾国藩本想一鼓作气拿下天京,成为中兴名臣,不想咸丰却派何桂清任两江总督来摘桃子,气得湘军不少将领都想撂挑子。
一来何桂清是其,而曾国藩是其父亲道光朝期间得到重用的。还有曾国藩在咸丰刚一上任就上折子咸丰,气得咸丰把折子扔到地上,靠着其他大臣转圜咸丰才没处罚曾国藩,但是内心里却很不喜欢曾国藩,只是迫于形势而不得不用曾国藩;
其次是咸丰对曾国藩有猜忌,曾组建湘军不过是一个回家丁忧的侍郎,在家乡办团练就拉起了数万大军,跟太平军对抗,要是再让其立下大功,恐怕又是桓温、刘裕之流,将来不可制。所以咸丰对于曾国藩的湘军一直采取利用和的态度。
哪怕是依靠曾国藩起家的胡林翼都可以任湖广总督,唯独曾国藩一直没有担任地方督抚,导致湘军前期一直是客军,粮饷卡在江西、浙江等地巡抚手中。
时任浙江巡抚的罗遵殿,是胡林翼的人马,对处在江西曾国藩部态度友好,要粮给粮,要钱给钱。
太平军第一次杭州时,由于从江西到浙江的道崎岖,湘军援军难至,江南大营在咸丰的严令下,张玉良带兵援助杭州,不过途径苏州时何桂清借口检阅部队,拖了几天,导致罗遵殿城破身亡,摆了湘军一道。
之后何桂清更力荐自己友王有龄就任浙江巡抚,江南半壁江山如臂使指;朝廷中有咸丰的信任,老对手曾国藩窝在江西一地,无粮饷难有作为。看来天时地利人和俱全,何桂清计划拿下天京,抢占头功。要是何桂清能够成功,中兴名臣也许就是何桂清、王有龄了,没曾国藩、左棠什么事情了。
只是何桂清千算万算,却漏算了一件事情,太平可不是桃子等着去摘就行了,它就像是一只受伤的猛虎,还有一战之力。虽然无论从军力还是钱粮上,何桂清都占据优势,然而他之前一直在朝廷中打转,并没有上过战场、带过兵,不知兵是何桂清最大的缺陷。
所以被太平军李秀成、陈玉成部屡出奇兵,一顿胖揍,江南大营都被攻陷了,两江总督驻地常州城也被包围。胜败乃兵家常事,当初曾国藩初起兵时,被石达开按在地上摩擦,欲投水赴死都发生过好几回,只要能下去,靠钱粮都能耗死太平,何桂清未尝没有翻盘的机会。
只是何桂清少年成名,从翰林学士、天子伴读到封疆大吏,一走得太顺没有经过任何挫折,被太平军打破了胆气,吓得居然抛下常州十万将士弃城而逃,溜到上海租界中避难去了。
主帅都跑了,导致战局全面崩盘,太平军连下常州、苏州,接下来杭州被围,王有龄苦苦支撑,二月后城破,太平呈现复兴之势。何桂清后来也在曾国藩的极力主张下也被处于处以弃市(砍头)之刑,建功立业的想法成为黄粱一梦。
咸丰不得已,起用曾国藩任两江总督,左棠任浙江巡抚,二人最终攻陷了天京,平定了太平。可见一时失意不必介怀,笑到最后才算人生赢家。
然而胡雪岩很快就攀上了新的大树——左棠。左棠初来浙江,人生地不熟,需要当地人的支持,而胡雪岩没了依靠,两人一拍即合。胡雪岩从上海运军火、粮米接济左棠(本是为王有龄采购)而受到赏识,清同治元年(1862年),胡雪岩获得新任闽浙总督左棠的信赖,被委任为总管,主持杭州城解围后的善后事宜及浙江全省的钱粮、军饷,使阜康钱庄大获其利。后来又帮助左棠组织“常捷军”收复浙江全境,太平平定后创办福州船政局,自造轮船。
特别是左棠西征平叛阿古柏时,为他主持上海采运局局务,在上海代借外款5次,高达1195万两,采供军饷、订购军火,并做情报工作,常将上海中外重要消息报告左棠,为收复新疆做出了贡献。
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阜康钱庄支店达20多处,布及。资金2000万余两,田地万亩。由于辅助左棠有功,曾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成为“红顶商人”。
清光绪七年(1881年) ,胡雪岩因协助左棠收复新疆有功,被授予布政使衔(三品),赏穿黄马褂、官帽上可带二品红色顶戴,并总办“四省公库”。胡雪岩功成名就,达到有清一代商人的顶峰。
不过盛极而衰,清光绪八年(1882年),胡雪岩在上海开办蚕丝厂,进入丝绸业。胡雪岩耗银2000万两,大肆收购生丝,垄断丝茧贸易,却引起外商联合抵制。百年企业史上,第一场中外大商战开始了。开始,胡氏高价尽收国内新丝数百万担,占据上风。不料运气并没有站在胡雪岩一方。欧洲意大利生丝丰收加上中法战争爆发,市面剧变,金融危机突然爆发,银根紧缩。胡雪岩回天乏力,清光绪九年(1883年)夏,贱卖生丝,亏损1000万余两,家资去半,钱庄周转不灵,风声引发储户挤提,阜康钱庄倒闭,如汤泼雪,不过短短数年间,胡雪岩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胡雪岩也被抄家在贫病中去世,可谓是来也空空,去也空空。
不像《八月桂花香》中把胡雪岩描绘成一个痴情种子,实际上胡雪岩十分好色,妻妾都娶了十几房,像《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描绘的一般,晚上都是翻牌子侍寝。他还喜欢在市井中搜寻美丽女子供他,即便是身价再高的女人,只要是胡雪岩看上的都会弄到手。
他经常在街市上寻觅美色,看见有姿色的美丽女子,就请人说和,身价再高也不计较,而且还会给女方的家人安排好差事。他仗着有财有势,把他的女子娶回后再休弃,肆意良家女子。他强买民女,通常只过三五天或一两个月,新鲜感一过不喜欢了就给银数百两,任其改嫁。据《琐录》记载,遭到他喜新厌旧抛弃的“凡买而旋遣者,殆数百人。”
当然,这些都是生活小节,成大事者不拘细节,对于大人物而言,看人当看大节。那么,胡雪岩在商业上,有其过人之处吗?真像网络上所说的那般:经商当学胡雪岩吗?
胡雪岩为人精明,情商高,长袖善舞,善于跟合作借势青云直上。这些都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然而,胡雪岩在商业上并没有出奇之处,他的发迹都是靠垄断获得暴利所致。虽然胡雪岩为左棠筹备西征军费出了大力,但在其中也大肆,他以海关关税作为向借款,利息居然占了一半,报给朝廷的账目高了一倍,这也为他埋下了日后被抄家的隐患。
胡雪岩唯一一次不依赖进入丝绸业即大败亏输,导致整个商业帝国的崩盘。他的商业思维总脱不出垄断获取暴利的窠臼,在商业的红海中挣扎,而没有抓住科技进步的机遇,开辟新的蓝海。
网上有人说因为左棠跟李鸿章的争斗,所以李鸿章的钱袋子盛宣怀暗中对胡雪岩下手。盛宣怀依靠电报的优势,要求各地官僚挤提,银行推迟发放贷款,导致胡雪岩周转不灵破产,这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
其实盛宣怀的电报局在胡雪岩的生丝大战1-2年后才完成,根本不可能胡雪岩的商业机密。
盛宣怀当时也没有心思去对付胡雪岩,他当时一门心思就是想把电报办成。1882年,盛宣怀,提议修建长江线,由于通过两江总督左棠辖地,还要对左提出申请,他即没有心情也没有理由对左的钱袋子胡雪岩下手。
更为直接的是:在1883年7月—11月,胡雪岩银根最紧缺、最的时刻,盛宣怀还在江苏、湖北、福建之间奔走,忙着帮胡雪岩的“后台”左棠完成电报建设项目,更关键的是,盛宣怀买电报线的钱,也走得阜康钱庄的账户,结果胡雪岩破产后,盛宣怀亏欠江海、江汉两关及两江采办军火、电线(电报线)经费、采购柔秧等银七十八万六千八百余两。如果是盛宣怀下手对付胡雪岩,至少会把存款提前转移吧?
事实上盛宣怀在电报局办成之前,开办煤矿亏了三十万两,被淮系大佬李鸿章痛骂“好做大言”,不准备再重用他。盛宣怀当时在商业上只是一个小字辈,远不能跟胡雪岩等商业巨头相提并论。直到盛宣怀靠办电报局、修铁成功之后才打了翻身仗,成为呼风唤雨的巨头,但这时胡雪岩已经破产去世了。
其实论办传统企业,盛宣怀也许比不上胡雪岩,但是要对新经济的商业眼光,盛宣怀远超胡雪岩。像办电报,这种类似于互联网的机遇,盛宣怀就抓住了,而胡雪岩毫无意识到新技术的暴利,一心只想垄断丝绸业。
左棠最初对于电报业业并不理解,盛宣怀向其申请开办电报业时,左棠一口回绝,理由居然是:“本爵阁督大臣预闻兵事三十年,师行十五省,不知电线为何物,而亦未尝失先机。”
不过后来左棠省悟过来了,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催促盛宣怀加快办理电报局。因为这东西实在是太暴利了,如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廷战败,不得已请李鸿章出山议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表示反对,给李鸿章发了一封5000字的长文电报,结果花了约2000两白银,在当时算一笔巨款了,可见电报收费多贵。盛宣怀正是靠掌控电报局而成为呼风唤雨的官商。
所以胡雪岩不过是一个依赖于的红顶商人,一旦失去的支持,他的商业帝国就迅速坍塌,并不需要外力的。
财富源自,也因为而失去,,其实是很公平的,求仁得仁又何怨?
“不为圣贤,便为;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日日与曾文正公坐对,看看千古第一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