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娱乐产业  投资

主旋律创作彰显中国精神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2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主旋律创作彰显中国精神

《我和我的祖国》是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一部佳作。这部电影由7位年龄横跨50、60、70、80年代的优秀导演接力执导,透过普通人的视角回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性时刻,是一部用心、用情、用功的主旋律电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新中国70年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历程,辉煌的发展成就中包含许多深刻的主题、感人的事迹,如何认识和阐释,首先是价值判断的体现。电影《我和我的祖国》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聚焦和表现的正是人民这一历史的创造者、见证者和“剧中人”。比如,电影的第一个故事《前夜》,讲述了工程师林治远必须赶在开国大典前一晚完成国旗旗杆电动传送装置,这也许只是盛大典礼中微小的一环,但个体的使命、荣誉和梦想与祖国的使命、荣誉、梦想融合为一。电影不再空泛地追求宏大叙事,聚焦和表现平凡而又伟大的建设者,其中有工程师、科学家、护旗手、女飞行员,还有生活失意的出租车司机,甚至还有进过看守所的“不良青年”,创作者用或幽默或深情的手法勾勒出一代代有生活情感的普通人接续奋斗的壮丽画卷,将个人的奉献、牺牲精神如无声细流一般与国家的前进发展的奔腾大河交汇、升腾,将个体情感与国家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展现了由人民的生活与追求所交织书写的祖国的奋斗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常写常新的主题。拥有家国情怀的作品,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对爱国主义精神的发掘和表现是我们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影片《我和我的祖国》深入历史、深入人民、扎根生活,穿越岁月深邃的长廊,打捞共和国波澜壮阔历史中那些闪光的英雄故事,多角度诠释爱国主义精神。那是《相遇》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两弹精神”,白色口罩下遮住的是无法言说的赤子英雄柔情;那是《夺冠》中上海弄堂里街坊四邻为之沸腾的“女排精神”;是《北京你好》中“多难兴邦”国家伤痛与奥运时刻举国欢腾的悲欣交融;是《回归》里中华儿女对祖国统一热切渴望的民族自豪;是《白昼流星》中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梦想的“护苗精神”;是《护航》中委屈的泪水化为集体荣耀的大局精神,真实、美好、令人感动。值得指出的是,这样的爱国主义精神来自普通百姓的记忆,来自人民群众的生活经历,让人感到亲近而又真切,激起了强烈的共鸣。我们的主旋律影片就要这样有血有肉,有真实的生活和感受,不流于符号和说教,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才能富有感召力,“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更需要人民。从《我和我的祖国》的成功可以看出,主旋律创作要准确把握宏大主题与个体叙事的关系,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用充沛的情感,动人的故事,严谨的镜头,鲜明的艺术语言,深情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可以实现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影片中人生的际遇与家国命运交织,个体的悲欢与民族的历史相连,每一个“小我”凝聚成国之“大我”,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我们的文艺创作才有影响力、感召力和生命力。进入新时代,我们文艺工作者要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举精神旗帜、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在创作中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推出更多扛鼎之作,踏踏实实肩负起培根铸魂、攀登文艺高峰的时代任务。(潘鲁生)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