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本土“文化内涵” 助力“精致兰州”建设 兰州市舞台艺术精品将大美兰州推向世界
传播本土“文化内涵”助力“精致兰州”建设
我市舞台艺术精品将大美兰州推向世界
精美的舞台剧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超 文/图
“文化产业如种树,不下长功夫、不用心培育是很难看到鲜艳的花,很难尝到甜美的果实。”日前,原省文联副主席、兰州大剧院艺术总监苏孝林分享了我市舞台艺术精品如何助力“精致兰州”建设、绽放百姓文化自信的内心感受和殷切期望。
坚守使命担当才能让经典永留传
“一个文化单位一个文艺工作者如果思想上没有精品意识、行动上没有打造精品的使命担当,是拿不出精品剧目的,只有坚守住这份使命担当,才能创造出永世留传的经典佳作。”苏孝林告诉记者:“在这方面,我们甘肃省、兰州市各级文化部门下大力抓,各艺术院团和文艺工作者下实力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
还记得1979年,在新中国成立30周年全国舞台剧展演中,由甘肃选送的话剧《西安事变》、京剧《南天柱》、舞剧《丝路花雨》均获得创作、表演一等奖。特别是由甘肃省歌舞剧院1979年创排的《丝路花雨》一炮而红,成为中国舞剧一个里程碑式的精品,并因此创立了敦煌舞学派,被誉为“中国民族舞剧的典范”。
2000年,由兰州歌舞剧院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舞剧《大梦敦煌》一亮相便惊艳世界,这个剧凭借剧情美、舞蹈美、音乐美、舞美美,先后获得了“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荷花奖”等各项国家大奖,名列“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剧目榜首,被誉为“可移动的敦煌”,目前,已在国内外演出1300多场,收入达1.5亿,成了兰州一张响亮的文化名片。
“2009年,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文化部评选表彰了18台优秀保留剧目,歌舞类节目只有4台,《大梦敦煌》《丝路花雨》占了两席。”苏孝林感慨地说:“这两部剧之所以获得国内外一致好评,之所以百看不厌长盛不衰,原因有三:一是有强烈的精品意识做牵引,二是有独特的敦煌文化做支撑,三是有一流的艺术家做动力。全国的优秀艺术人才很多,虽不能为我所有,但可为我所用。为创排《大梦敦煌》,我们聘请了陈维亚、张千一、高广健、沙晓兰、韩春启等一批国内一流艺术家作为主创人员。”
以高度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全面走向世界,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动,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如何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我们思考和努力的。”苏孝林一边回忆一边品味着心中的感受:“《大梦敦煌》在国内演出了五六年后,我们便想着如何走出去、走向世界。当时也有一些国外演出机构主动上门谈商演,但谈了五年都没谈成,原因只有一个,演出阵容太大、成本太高。”
他说:“演出商要求减装备减人员,最大限度地降低演出成本。而《大梦敦煌》作为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剧目,它的演出方案是精心设计的,减就意味着减效果、减质量。出于开拓世界市场的考虑及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强烈使命,2005年,我们决定独自承担全部风险进行商演。”
回想起当年的义无反顾,苏孝林的语气里充满了坚定:“应该说,这样做在当时是冒着巨大的风险并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一个西部地市级院团,每个月依靠政府拨付的人头费维持,如果出国演出,200多人的机票、舞美设备的运输、宾馆的定金等前期费用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为此,我们向银行贷款、向全体演职人员借钱,力促这次演出。”
“2005年7月20日晚上8点,悉尼开普敦剧院座无虚席,其中被我们称之为‘洋人’的观众占了八成以上,说明《大梦敦煌》已引起当地主流社会的关注。演出结束后,观众们久久不愿离去,谢幕长达二十多分钟。他们为这一中国故事而感动,他们因中国独特的文化感染而留恋。这一次,我们在澳大利亚共演了一个月26场。”
初次试水澳洲的巨大成功,给了苏孝林巨大的鼓舞和自信心。在精心谋划之后,《大梦敦煌》先后又在法国、西班牙、日本、德国、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40多个城市成功进行了240场演出。
“要想让世界了解中国,必须打造一批能传得开、留得下、出得去,思想深、艺术精、制作优的传世经典;必须讲经典的、民族的、感人的中国故事;必须以各种方式走出去,到世界各地去讲。只有如此,方能让属于兰州文化建设的这份‘精致’被世界所感受。”
加大发展投入确保传统不失传
甘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富矿区,不但有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周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还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近年来,甘肃加大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创作了大型舞蹈史诗《西出阳关》、大型鼓舞乐《鼓舞中国》、话剧《天下第一桥》、秦腔《八月十五月儿圆》等一批优秀剧目。
苏孝林告诉记者:“虽然兰州属于甘肃的省会城市,但由于地处西部地区,文化市场发展依旧相对缓慢,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政府推动,缺乏市场活力和企业家的‘巧实力’。从艺术的角度看,载体和形式还比较单一。”
要想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使传统不失传,苏孝林认为:“首先,就是要在加大更深层挖掘整理文化资源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国家层面资金扶持力度,这是传统文化能不能发展起来的根本保证。同时,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创排人才培养、引进、保留上给予倾斜。此外,还要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增强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力,为传统文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搞房地产如种麦子,种一季收一季。”他由衷地说:“而文化产业如种树,不下长功夫、不用心培育是很难看到鲜艳的花,很难尝到甜美的果实。在这大有可为的新时代,我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导,做个‘种树者’,创作更多优秀作品,为广大人民的文化生活增色添彩,为‘精致兰州’建设助力。”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