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简”述中国故事
《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简”述中国故事
发布会启动仪式
首次公开亮相的两部专著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李超 文/图
18日,“简述中国故事——《悬泉汉简》《玉门关汉简》成果发布会暨甘肃简牍博物馆未来发展思享会”在兰举行。这也是甘肃简牍博物馆继《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甘肃秦汉简牍集释》等学术成果之后的最新重大成果,将为“一带一路”的历史研究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为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甘肃简牍占全国总数80%以上
在纸张未发明及未广泛使用前,古人将文字写在竹片、木片等材质上,用丝、麻等编制成册,并称其为简牍。甘肃是简牍大省,自1907年以来,共有8万多枚简牍出土。其中又以汉简为最,总量达7万多枚,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80%以上。
甘肃简牍既是我国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也是古丝绸之路开拓兴盛的实物佐证,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目前,甘肃简牍博物馆集中保存了4万多枚简牍以及相伴出土的1万余件文物。
在此次正式发布的两部成果专著中,《悬泉汉简》由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合作整理完成,《玉门关汉简》由甘肃简牍博物馆与其他兄弟单位合作整理完成。
推动甘肃简牍“活”起来、“火”起来
“简牍是原生态的文献资料,保存了中国传统典籍最真实的面貌,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甘肃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玉萍在致辞中表示:“甘肃藏出土简牍历来倍受学界瞩目,整理研究工作有着交流合作、开放共享的优良学术传统。每当有甘肃藏出土简牍完成整理释读并公诸于世,都会在学术界掀起新的研究热潮,都会在不同领域生成新的学术增长点,都会诞生为数众多的重要成果。”
她说:“今天的研究成果发布会,同时也是为了宣告甘肃藏出土简牍研究的大门永远向社会各界敞开,欢迎更多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加入到简牍保护研究弘扬的队伍中来,希望大家以更新颖的研究视角、更前沿的研究理念、更科学的研究方法取得更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不断为简牍学注入新活力。”
“简牍保护研究工作在甘肃薪火不绝、传承有序。”马玉萍感慨地说:“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甘肃简牍保护研究弘扬面临着广阔前景。我们真诚期待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积极出谋划策、贡献真知灼见,共同讲好简牍故事、丝路故事、中国故事,推动甘肃简牍‘活’起来和‘火’起来,切实担负起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729枚汉晋简牍均属首次公布
此次出版发行的《悬泉汉简(壹)》中,前言部分记录了悬泉遗址和悬泉汉简发现发掘和整理研究的全过程,后面列表附有相关的尺寸年代质地等信息,为学术界研究两汉、西北、丝绸之路等专题提供了高水准的原始材料。
据了解,全部悬泉汉简将拟分八卷出版,每卷收简2300枚左右,彩色原图和红外图版同时呈现,释文和其他信息紧随其后。彩色图片呈现原简的原色原貌,红外图片呈现原简文字的清晰度,其真实性和资料性无与伦比,是当时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交融的实时记录。
《玉门关汉简》收录了历年来敦煌地区各烽隧遗址出土并且收藏在敦煌市博物馆的全部汉晋简牍729枚(有晋简2枚),其中包括1998年在玉门关遗址发掘出土的381枚、1987年至1990年在悬泉置遗址采集的悬泉汉简57枚、1990年以来在其他各烽隧遗址采集的零星汉简79枚,均属首次公布。另外,还有212枚虽在此前已有发表,但此次重新整理,有清晰的图版和更加准确的释文,都将以新的面貌呈现给读者。
书后还另附“相关简号对照表及尺寸规格”及“1998年玉门关遗址发掘简报”,有助于研究者进一步了解相关背景资料。其整理出版对研究敦煌郡、玉门关在丝绸之路上的功能和作用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十多年研究还清简牍整理旧账
“甘肃是汉简大省,是中国简牍学的发轫之地。”甘肃简牍博物馆研究馆员张德芳有感而发:“从上个世纪初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里,先后有70多个批次,6万多枚汉简出自甘肃。1949年以后,更有居延新简、金关汉简、地湾汉简、马圈湾汉简、武威汉简、甘谷汉简、悬泉汉简以及放马滩秦简、黄家湾晋简等依次问世。”
他欣喜地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甘肃出土的秦汉简牍除此次发布的《悬泉汉简》正在陆续分卷推出外,其他所有历年来在甘肃各地出土的秦汉简牍都已整理出版公布完成。过去那种藏在深闺人不识,只闻其声不见面的状况已经宣告结束。”
张德芳感慨地说:“最近的十多年里,我们在兼顾其他教学、基建任务的情况下,出版整理研究成果24种、53册、1043万字,基本上还清了简牍整理的旧账,有些还借助新的科技手段进行了重新整理。”
“强强联手”开启深度合作
今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就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发表重要讲话,对甘肃简牍保护、研究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强调要做好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化价值发掘与传承弘扬工作。本次活动举办,便是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研究成果发布与专家学者研讨交流,汇聚学界、业界、媒体等智慧,共同推进甘肃简牍的保护研究,文化价值发掘和传承弘扬。
据悉,通过本次活动甘肃简牍博物馆还与新华网开启了一系列的深度合作,共包括“甘肃简牍数字展馆的设计建设”“简牍研究成果新华网数字化、融媒体独家首发”“文物数据数字化整合信息研究平台”“衍生产品市场开发”“博物馆多渠道内容营销”“打造核心IP库”“简牍文化内容推广及国际化项目开发”“共建国内首个5G时代数字文物保护与传承联合实验室”八大内容。
其中,联合实验室将瞄准建设国际一流富媒体实验室的目标,充分利用5G等新技术,开展数字文物保护、技术应用和业务模式等前沿课题研究,打造优质数字文物保护内容产品。还将通过数字化手段,对简牍文物进行数字化信息整合管理,运用大数据、AI等方式,搭建简牍文物数字化整合信息研究平台。
企盼已久的重大成果
“我们始终认为,不能停留在甘肃是简牍之乡、甘肃是出土汉简最多的地方、甘肃汉简同敦煌遗书是独有的特色文化遗产这样一些肤浅的满足之中。”张德芳由衷地表示:“要使甘肃汉简真正发挥出它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真正服务于今天的经济文化建设,真正为‘一带一路’的倡议提供历史智慧,首先而且最重要的就是高水准的整理工作和全部资料的公布发表。”
他说:“今天发布的《悬泉汉简》,是历史学界、考古学界、书法艺术界和相关领域企盼已久的重大成果,是无数参与者多年的心血。悬泉汉简由于出土于两汉的邮驿机构,所有内容都根当时的丝绸之路和对外交流息息相关,是我们研究两汉丝绸之路的珍贵资料。”
张德芳表示:“《玉门关汉简》独具特色,是历年来不同时间发现于敦煌地区的汉晋简牍,涉及20多个不同地点,总计729简。这次全面公布,标志着出土于河西各地的零散汉简的整理工作告一段落。到目前为止,甘肃秦汉简牍的整理工作已经取得初步成绩,但是其后的研究工作还任重而道远,需要今后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