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娱乐产业  游戏

兰州耄耋夫妇建起红色文化博物馆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1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耄耋夫妇建起红色文化博物馆

红色文化博物馆展品丰富

  “守初心,就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办红色文化博物馆也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喊口号,而是从一点一滴上做点实事。”在兰州市城关区长城山海南苑小区里,藏着一处小小的“红色文化博物馆”,丰富的“馆藏”全部由耄耋老人苏留曾和老伴儿王秀珍多年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家中、社区常设展,各地办展、交流藏品……醉心于红色收藏的老两口既让自己的生活乐趣无穷,义务讲党史、办展览也让来参观的学生、社区和厂矿居民等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知识。

  1 为收藏,行程15万公里

  苏留曾、王秀珍老两口皆为老共产党员。苏留曾1939年10月生于河南省鄢陵县,1956年入伍即赴朝鲜战场,1958年撤军回国,1998年退休。现任中国收藏家协会红色文化收藏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常务理事,省收藏协会集报专业委员会、红色文化收藏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王秀珍1945年9月生于河南省扶沟县,1989年10月被评选为全国商业劳动模范,现任省红色文化收藏委员会常务理事。

  老两口把家里的每个房间分隔成了不同的红色文化主题展。“我从1966年开始做收藏”,苏留曾说。两人目前收藏的毛主席像章最大直径54厘米,最小只有指甲盖大小,已集得像章5万多枚、塑像80多尊,红色书籍5000多册,红色宣传画200多幅。

  苏留曾工作期间,做宣传与党务工作的他就与报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为了集报,老两口走遍了北京、新疆、广东、辽宁、西藏等28个省、70多个市县区,行程15万公里,收藏15万份报纸,花费50多万元。收藏的报纸中有清朝光绪年间、民国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解放之后中国各个时期的报纸18000多种,还有丝绸报、伞报、号外报纸等珍品报,其中号外报纸就达15000多份。

  “你们见过创刊号,一定没见过试刊号吧?我就收藏了《兰州报》的试刊号。”作为《兰州晚报》(原名《兰州报》)的老通讯员,苏留曾珍而重之地将1980年7月1日“试刊第1号”《兰州报》装裱于镜框中。头版报眼为“兰州风貌”,是一幅铁桥与黄河风景照,图片说明附以“兰州市政建设发展迅速。滨河路、中山桥和新建的黄河大桥,把黄河之滨装扮得更加妖娆。”“试刊的话”首句开宗明义:“适逢我们党成立五十九周年诞辰,《兰州报》试刊号跟读者见面了。”

  2 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

  “苏留曾藏报馆”“雷锋主题馆”“红色文化馆”……“不久前,我们刚从井冈山回来,自筹资金重走了一回毛主席走过的路,又从各地的藏友那里交流了许多藏品。”老两口醉心于红色收藏、乐此不疲,藏品在老两口的悉心收集下越来越多,苏留曾把报纸上主要的学习资料剪贴成册,同时为各种藏品分门别类。目前,他们的剪报专题涉及政治、文化、体育、教育、写作、妇女、诗歌、卫生、健康、老年生活、趣味图片等40多个门类,60多册。在这里,你还可以见到过去的粮票、布票、油票、购物证等等,以及各种军用物品。为了支持老两口的收藏行动,可以说全家老少齐上阵,小儿子苏军强甚至出资160万元购置了300平方米的三层楼,让老两口建起了家庭藏报馆,人民日报社老社长邵华泽中将为他们的藏报馆题写了馆名。该馆于2005年被中国报业协会集报分会评为首届优秀藏报馆,2013年又被评为“全国三星级”藏报馆。

  “建馆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接受教育,了解革命历史,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除了收藏,苏留曾还义务当起了党史讲解员。在他所在的天水南路社区专门开辟出了展区,由他精选部分藏品展出。有许多社区、学校和厂矿主动邀请他去讲党史。到目前为止,老两口在市博物馆、省博物馆、兰州画院、机关学校和社区举办展览50多次,同时,也应邀在省内白银、庆阳、玉门、酒泉、武威等市,以及国内北京、广州、山东、河北等多省市举办展览,宣传核心价值观、宣传集报文化和集报知识。在报展活动中,他们经常自筹资金雇车、雇人、租场地,从来不向上级和单位要补助。2017年12月,老两口去会宁县红堡子村参观学习,发现该村文化室各类书籍比较少,老两口就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政治、科技、农业技术、建筑、卫生、老年生活等10余种735册书籍无偿捐给了村文化室。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何燕/文 马军/图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