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产又增收,渭源杜家铺农民夸赞“陇薯10号”是个“致富宝”!
深秋时节,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技术研究室主任陆立银(右三)在定西市渭源县大安乡杜家铺村调研,与农民交流“陇薯10号”品种喜获丰收的经验。王占东摄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王占东
“陆老师,您来了!我要给您报个喜!”
11月3日上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技术研究室主任陆立银刚进入渭源县大安乡杜家铺村范家窑社,70岁的冉俊抢在村民围上来前拉着他的手报喜。
“老冉,又有啥喜事儿了!”
“今年省农科院给我们的‘陇薯10号’丰收了!一亩5000多斤,一斤5毛多还不愁卖啊!”
“好啊!我们追求的就是这个效果!”
“今年没有种到好种子的户都后悔了!”
“你们种的‘陇薯10号’今年不要全卖了,今年长出来都是一级种,明年种下还会产量高、大丰收!记着要拿出一部分来卖给周边乡村,让大家都种上好种子!大家都丰收!”
“好啊!”
……
深秋时节,马铃薯收获的季节已经结束,陆立银的到来让渭源县北部大山深处的杜家铺村一下热闹了起来。村民们从地窖里拿出马铃薯,一边向陆立银报喜,一边争着煮新收的马铃薯给专家们尝鲜。
陆立银(左一)与村民冉俊(左二)、杜家铺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王耀辉(右)一起研究陇薯10号为啥喜获丰收。
一场科技帮扶激发的内生动力
渭源县大安乡是陇中半干旱山区,受历史、地理、气候等条件影响,全乡10个行政村全部为建档立卡贫困村,是甘肃省40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杜家铺村耕地全部为旱地,种植作物有马铃薯、玉米、蚕豆、豌豆、胡麻、荞麦、燕麦等,其中马铃薯亩产常年不到3000斤,是大安乡两个深度贫困村之一。
今年3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马铃薯研究所选定渭源县大安乡杜家铺村开展科技帮扶,以马铃薯良种繁育及技术集成应用和科技培训为主抓手,实施院列成果转化“渭源县杜家铺村马铃薯种薯繁育科技示范”项目,提升种薯繁育质量,推进精准脱贫。
“刚开始时,全村进行了摸底,向村民宣传了省农科院今年要帮扶全村种植高品质马铃薯150亩,免费发种、全程指导,丰收后由农科院的一航薯业公司兜底回收,确保大家增产增收。前提是,为了统一管理、展示宣传,种植需要相对连片。”渭源县杜家铺村福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范禄说,“当时有些农户还存在疑虑:种子真的比自家的好?真是全程指导、兜底回收?如果不成,还不如自己出去打几天工又轻松又能多挣钱。后来,全村461户中以建档立卡户为主进行选择,最终乡上和村上确定了30户种植150亩陇薯10号进行示范推广。”
当部分户观望时,已经脱贫的冉俊率先加入到种植新品种的行列中来。
“研究所免费给好品种,专家给指导,还兜底回收,这是好事儿啊!为啥不参加?”冉俊说,“当时拉来的品种非常圆润、平滑!我感觉这是之前没有见到过的好品种,于是我种了10亩!”
“其实,今年的丰收在4月下旬播种时我心里就有底了,之前播种都是自己留的种子,有时也到街上随意买些拌种剂,这次是省农科院给我们带来了他们的专利马铃薯拌种剂,还有马铃薯研究所的多位专家现场培训,讲解、指导怎么切种块、怎么拌、怎么种、按啥密度种,陆老师给我们专门讲课,还发了培训书籍!种了这么多年土豆,我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指导阵势!”冉俊说。
今年春季,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所为杜家铺村村民分发马铃薯品种
陆立银介绍,由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所研发的发明专利马铃薯拌种剂能促进种薯根系发育,生长好,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强马铃薯的抗旱性,长出后苗全、苗齐、苗壮,长势强,能抗病。
到了5月下旬出苗时,绿油油齐刷刷的苗子破土而出,紧接着,省农科院专家又集中培训、来到田间技术指导、讲解苗期管理技术。
杜家铺村的新品种马铃薯长出茂盛的苗子
到了6月初苗齐时,省农科院的专家又来了,亲自指导大家防治蚜虫。在专家指导下,按照规程每7-10天防治一次,且药剂交替防治,以防蚜虫产生抗药性。
“到了七八月份,专家提醒我们要防治晚疫病,结果今年风调雨顺,加上种的是高级别脱毒种薯,马铃薯晚疫病基本没有发生!”冉俊说。
甘肃省农科院专家现场为农户指导田间管理
往年9月正是挖土豆的时候,正当冉俊和许多种植户准备开挖时,省农科院专家吕和平、马彦、陆立银又来了。告诉乡亲们,别急着挖,目前长势很好,稍微推迟十天半月,那时不仅个头儿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而且淀粉含量高,品质也最好!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