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文化注重共赢 开放包容是基本生态格局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它曾联通着世界几大文明古国,使华夏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等不同文明之间开始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不同文明之间的不断沟通、学习与借鉴,持久地促进了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丝绸之路文化是弥足珍贵的财富。
开放、包容是丝绸之路文化的基本生态格局。作为横跨亚欧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丝绸之路曾为世界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在丝绸之路的时空坐标中,众多民族彼此亲和,多种宗教交织共存,异质文明不断系连、对话与交流。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造发明和思想流派,经由丝绸之路流传到世界各个区域。丝绸之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影响和推动了世界历史、社会的发展。丝绸之路为各种文明形态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展示平台,东西方世界的文化在这个大平台交流汇融,互鉴共生。
丝绸之路上的珍贵遗存反映了多民族文化相互影响和交流的悠久历史,真实记载了沿线各民族的紧密联系和文化融合。古代中国的养蚕法、冶铁技术、凿井技术、造纸技术等生产与科学技术,是从丝路走向中亚和欧洲的。这些当时的先进技术,对于沿线生产力的促进和提高,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进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了一些中原没有的物种,其中以葡萄、苜蓿最为知名。随后一些带“胡”字或不带“胡”字的农作物,陆续从丝路运到中国。这些物种经过千百年的种植、选育,成为中国农业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教、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百戏杂技等中西文化西去东渐,蔚为大观。在丝路上穿行的人们沿路播撒其各自的文化,使人类文明相互融通,因此,在古丝绸之路沿线地区,因文化的多元包容而五彩缤纷,因文明的交流互鉴而发展共进。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创新丝路文化,着力倡导开放包容,交流融通,互利互鉴,和谐共进,这应是丝绸之路文化的当代价值取向。
文化的交流与融通是文明发展的必要形式。在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世界上,如何认识把握不同民族传统的文化关系,面对相互冲突的文化现象确立怎样的价值取向,是需要思考解决的问题。或许可以说,人类的文化认同、情感交流、精神沟通是带有根基性的重要方面。文化包容,文明互鉴,互动共生,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潮流下各国合作发展的基石。文化的多元、对话、交流与融通是文明发展的必要形式,也是人类和平友好、和谐发展的主要支撑。
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正如《敦煌宣言》所说的:“尊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选择,努力超越偏见与误解,消解矛盾与争端,克服冲突与隔阂,在平等相待中交流对话,在开放包容中互学互鉴,在深化互信中共谋发展。”
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包容文化的差异性,人类社会或许才能获得最大的智慧,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力量。置身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物质的交流远远不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文化的相互理解不是物质交流能够代替或解决的问题。人们更需要借助于文化交流、文化的相互理解来促进情感与精神的沟通,从而形成具有平等性、开放性和融合性的文化精神品格和文化生态样貌。
中华文明中不乏和谐共生、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的基因。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认为,万事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通过适当调节,可以达到平衡和谐,并使事物发展变化。中华民族自古就以开放的胸襟接受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理念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差异。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必须抱持交流合作的真诚意愿,积极开展各种文明间的沟通对话,找准各方的共鸣点,互利互鉴,共荣共生。坚持文化多样和包容差异,深入挖掘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内涵与精神价值,兼收并蓄,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古丝绸之路上的文化遗产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各国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民心相通、文化认同、情感与精神沟通共鸣的重要纽带。开放包容、平等对话、互鉴共生、互利共赢是当今世界不同文化、不同发展模式的合作交流之道。
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博采各种文明之长,在交流互鉴中共同谱写真善美的乐章,乃是人类之大福祉。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