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化

呼伦湖:呼伦贝尔大草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4-10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嘉兴在线日,全国百家网络记者聚焦呼伦贝尔市扎赉诺尔区。6月29日下午,我们去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明珠——呼伦湖进行采访。呼伦湖位于呼伦贝尔大草原西部,是第一大湖、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这次采访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呼伦湖迷人的自然风光、丰盈的生态、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神奇的冬捕习俗。

  我们从扎赉诺尔区出发,汽车向南行驶在茫茫的草海里。迎着车窗外扑鼻的花香和悦耳的鸟鸣,视野里满目碧绿,我愈来愈感到绿的色彩浓重,绿得滴翠、苍茫、辽阔和十分的壮美。

  驰名中外的呼伦湖,历史上曾经换过无数张“身份证”。在先秦时期的《》里它被称为“大泽”, 唐朝时叫做“俱伦泊”,元朝时叫做“阔连海子”,清朝叫做“库楞湖”,而当地的蒙古族人则称它为“达赉诺尔”,意思是“像海一样的湖泊”。一直到了近代,呼伦湖和它的姊妹湖——贝尔湖的名字才正式确定下来。据说在蒙语里,“呼伦”代表水獭,而“贝尔”则是雄水獭的意思,想想也是一对蛮有趣的名字。呼伦湖是我国北方唯一的大泽,水域宏阔,有天然鱼类30多种,主要是鲤鱼、鲫鱼、鲶鱼等经济鱼类,以及白虾等。呼伦湖周边沼泽湿地连绵,草原辽阔,鸟类迁徙、栖息的天堂乐园,有天鹅、大雁、鹭鸶等各种鸟类240多种,占全国鸟类总数的五分之一,被国内外专家称为“活的鸟类博物馆”。

  这里烟波浩淼,风光旖旎,素有“草原明珠”之称。 呼伦湖呈不规则的斜长方形,轴为东北至西南方向,长度为93公里,最大宽度为41公里,湖周长447公里,湖水面积2339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7米,最大水深9米。呼伦湖水的补给来源:一是承接大气降水;二是克鲁伦河、乌尔逊河、达兰鄂罗木河的注入。作为一个内陆湖泊,呼伦湖最大的补给水源,来自发源于蒙古国境内的克鲁伦河。呼伦湖水又往南流,才注入海拉尔河。

  当我们的汽车行驶半个多小时以后,只见眼前碧水蓝天,百鸟飞翔,一个般的美丽的湖泊便映入了我的眼帘,这就是呼伦湖。 呼伦湖的湖面碧波荡漾,野鸭成群,大雁结队,雌雄相伴,游水嬉戏。我在呼伦湖边,遥望着湖心岛,只见一群水禽贴着水面游来荡去,仿佛是在打秋千,又仿佛匍匐在小船里,安静地享受湖水中的跌宕起伏。那份悠闲,那份惬意,那份自在,让人们羡慕不己。突然,一个大浪涌来,鸟儿一哄而起。形态各异,风情万种的水禽吸引越来越多游人的围观、欣赏。

  呼伦湖由于特殊的地理而成为北方地区鸟类栖息地和内陆鸟类南北迁徙的重要通道。于是就有了壮观的鸟儿的潮起潮落,就有了绚丽的日出日落时鸟儿的飞翔与栖息。这里也就成为摄影人前来“拍鸟”的不二选择。

  在呼伦湖,天鹅、大雁、野鸭、丹顶鹤以及那的千千万万迁徙的鸟类在这里驻足、戏水、寻觅、跳跃飞翔。这片湿地成为他们迁徙过往的水上乐园,成为它们生命中的天堂。

  在这里,鸟儿要么一字排开,挪移小步,慢慢地走进湖中,要么拼命地在湖面上呼扇翅膀,翻转腾挪,留下美丽的瞬间。在蓝天白云之中,水的,鸟的身影,人们鸟儿的目光,让呼伦湖畔每天都有一场场精彩的节目,而表演的主角就是这些鸟儿。望着这些鸟儿,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来,想触摸一下鸟儿,真想与它们对话,而鸟儿也似乎明白了我的意思,在我周围盘旋、鸣叫。我长久地凝视着可爱的鸟儿,凝望着鸟儿居住的天堂——呼伦湖。

  在纯蓝纯蓝的天空下,强烈的阳光把人们的皮肤刺得发疼,大家只能戴着目墨和太阳帽,穿着长袖衣服紫外线。唯有那鸟儿踩着碧波,掠过水面,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当游人涌入时,它们会兴奋不已,它们会舞蹈出千姿百态,吸引人们的关注,它们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它们独有的情感。在苍茫的大草原上,在的呼伦湖畔,在鸟类的天堂里,我们尽情地享受着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那份和谐、安宁。

  呼伦湖非常辽阔,处处是景点,而最著名的景区有八个,它们分别为水上日出、湖天蜃楼、石桩恋马、玉滩淘浪、虎啸呼伦、象山望月、芦荡栖鸟、鸥岛听琴凳。而观看日出和蜃景,要等天公作美才行。

  夏季的呼伦湖区气候温凉,是避暑佳境。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彩的民族风情,又使呼伦湖成为一方旅游胜地。呼伦湖水天一色,烟波浩渺,原始而粗犷,秀丽且洁净。静若处子微波荡漾,动如蛟龙惊涛拍岸。若能在呼伦湖观看“水上日出”,必然会使旷神怡;在芦苇王国的乌兰诺尔观鸟,则让人如入般境界;游览“湖中柱石”、“老虎嘴”、“象鼻山”这些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更令人惊叹不止。

  如果你到居住在呼伦湖西畔的新巴尔虎蒙古族牧民家中作客,勤劳质朴的新巴尔虎蒙古族牧民会热情地以醇香的奶茶和奶制品来欢迎你。蒙古包、勒勒车、羊群,还有牛、马、骆驼和牧羊犬,它们同蓝天、白云构成了一幅幅绝妙的风景画。您身在其中,就是那画中人。

  我想告诉你的是,到呼伦湖,一定要品尝一下名扬天下的“全鱼宴”。名贵鱼菜“鲤跳龙门”、“二龙戏珠”、“鲤鱼三献”等,不仅营养丰富,鲜嫩味美,而且造型美观栩栩如生,宛如一件件艺术珍品。在餐厅里,一边透过玻璃窗望着波光粼粼的湖水,一边品尝全鱼宴上的鱼虾,实在是乐趣无穷。对全鱼宴,不少文人墨客留下了诗句:“久闻呼伦湖,鱼宴留声名。梅花开席上,松鼠卧盘中。鲤鱼呈三献,戏珠舞二龙。独怜清炖美,鲜嫩醉秋风。”此处真可谓:“烟波浩渺湖山美,鱼味天下第一家。”

  呼伦湖畔还有游泳场、钓鱼台、长廊等,游人可尽情弄潮戏水,可手握长竿悠闲垂钓,还可以躺在柔软的沙滩上进行阳光浴、湖沙浴。在此还可以乘游船在湖上任湖风吹拂,观“白鸥翔紫塞,碧浪映霞天”和“一片波浪万马惊,红日银鳞相映里”的壮观景象。那情景实在令人陶醉,一湖碧水的自然景色真是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历史上,呼伦湖湖水的范围和变化常巨大,在《》、《唐书》这些古书中都有记载。有时候可能达几千平方公里,但有的时候又很小。比如说在清末同治年间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它干涸了,就剩下几个大水泡子和大量面积的湿地草原。而如今,呼伦湖的生态日益丰盈,总面积已经扩大到2050平方公里的目标。

  曾几何时,面临生态危机的呼伦湖牵动着人们的神经。2002年以来,在种种原因的作用下,呼伦湖的湖水面积在持续缩小,最严重的是在2012年,湖面一度由丰水期的2339平方公里缩减为1750平方公里,比历史最大蓄水量几乎减少了一半,最大水深处也由9米下降到4米。

  呼伦湖内人工小岛“湖心岛”,矜持地于烟波浩渺的湖面,等待着人们带着倾慕和欣喜乘船前来拜访它。随着水位逐年下降,“湖心岛”一度竟自己主动“走”到了岸边,游人无需乘船只需步行便可到达。

  特别是持续暖干气候的影响,呼伦湖湖水面积持续缩小。当时的呼伦湖水退了两三华里。湖水退了,岸边的湖面变脏了,原来茂盛的芦苇,也开始变得稀疏。

  由于水量锐减,湖水达不到外排水位,无法通过达兰鄂罗木河流出,不能更新循环,湖水中盐分、氮磷等浓度提高,富营养化、盐碱化等问题加重。这一系列原因导致整个湖区生态系统失衡。特别是由于水位下降,部分芦苇、水草等水生植物枯萎,使芦苇沼泽大面积消失,鱼类产卵场、鸟类栖息地萎缩,直接导致了鱼类、鸟类的减少。呼伦湖一度存在的过度捕捞、私捕滥捞等现象,也加剧了湖区的生态问题。

  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呼伦湖,就像世代生活在呼伦湖畔的人们一样,处在一种“迷茫”之中。自然界的变化,让生态像是失去勃勃生机和繁衍生息的能力,再加上人们向这片美丽富庶草原的,呼伦湖陷入痛苦的挣扎中。

  一是实施引水工程,水域面积恢复到了2050平方公里。呼伦湖紧急启动实施“引河济湖”及“河湖连通”两大工程,使呼伦湖水位水量呈稳定上升趋势,呼伦湖引水率从50%提高到70%,年调水量由6亿立方米增加到11亿立方米。2015年,湖水已逐步开始循环交换。距呼伦湖301管理站以东几百米处,一条70米宽的引水通道将海拉尔河河水从34公里之外源源不断地引入呼伦湖。同时,湖水外流通道的新开河河道清淤后设置了闸门,增强泄水能力,加大活水补充和交换能力,实现水体循环。目前湖区水域面积稳定在2050平方公里左右,实现了国家确定的恢复目标。在2017年全市面临、降水量较往年平均偏少30%以上的情况下,当年8月呼伦湖水域面积依然保持在2051平方公里。目前呼伦湖的蓄水量也恢复至112亿立方米。

  二是严格巡护休渔,渔业资源明显恢复。从2014年起,呼伦湖实施部分休渔,每年限定1000吨捕捞限额。目前,呼伦湖大型优质鱼比例由2013年的不足3%提升并稳定在13%左右,渔业单网产量增加至10吨左右,渔业资源得到明显恢复。同时,他们还要努力科学恢复呼伦湖的渔业资源。2017年已经开展土著鱼种恢复项目,在湖区周边建设繁育,培育当地的土著鱼种,实现“以鱼治水,以水养鱼,以鱼富民”的目标。

  三是增加湖区鸟类,让牧民更加爱护呼伦湖。每年到了冰雪消融的季节,区工作人员就要开始为候鸟返回和改善周边生态做准备。现在,呼伦湖水量充沛,湖东岸至南岸芦苇等湿地植被茂盛,形成诸多漫滩与小型泡沼,栖息了大量的鸟类。2017年区共记录到鸟类9目12科36种21353只,包括国家重点鸟类9种2385只,其中大种群斑头雁为近30年来在区首次观测到。沿途鸟类并不怕人,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景象。鸟类增多、湖水更清,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让生活在湖周边的牧民更加爱护呼伦湖。如今的呼伦湖渐渐恢复到往日的最佳状态。一位牧民告诉记者:“现在生态改善了,水很清澈,牛羊生寄生虫的也少多了。”

  呼伦湖除了它拥有迷人的自然景色、丰盈的生态,更有它深厚的历史文化,即这片大湖和它周边草原原始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于呼伦湖,有几个不同版本的传说。版本之一,说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一天,草原突然遭到了风妖和沙魔的。草原上的人背井离乡,去寻找绿色的土地。这时派来了名为呼伦和贝尔的一对天鹅,她们战胜了,并永久地留下来庇佑这里的草原。最后她们手拉着手变成了呼伦湖和贝尔湖。版本之二,传说呼伦原为一牧羊女,爱上了草原雄鹰贝尔,为了永远厮守,化作了两颗明珠留在了大草原上。版本之三,传说公元1204年,铁木真从肯特山进军呼抡贝尔,兀思部族领答亦尔·兀孙将女儿忽兰公主献给了他。后铁木真远征世界,忽兰眷恋故土,留了下来,变成了今天的呼伦湖。

  三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千百年来给人们留下了无穷的遐想。遐想之余,总感觉前两个似乎过于完美,也过于飘忽,更靠近汉文化的审美期待。因此更倾向于呼兰公主的传说。她的背后,似乎与这片苍茫的土地有着更加神秘的渊源联系。

  这片神秘沧桑的土地,曾经掠过匈奴的狼烟,东胡人也长期在此盘踞,此后突厥、鲜卑、室韦、女真等,都在这里出没过。据扎赉诺尔及周边地区的考古发现,发祥于大兴安岭北部的古老民族鲜卑,在大森林里养足了精气神,就一烧山化铁,走下大岭,呼伦贝尔大草原就成为这个民族跑马练兵的大舞台。当年出使匈奴的汉臣苏武,持节在北海边(贝加尔湖)的冰天雪地牧羊的时候,呼伦湖畔巴尔虎草原已经布满了鲜卑人的营帐。此后的若干年里,苏武的牧羊地,也变成了鲜卑人的跑马场。等到兵强马壮,他们铁流般西进南下,其中最强悍的一支拓跋鲜卑,最终创立了北魏江山,问鼎中原。可以想象,当他们离开这片草原的时候,一定会在呼伦湖饮饱战马,将士们也肯定会深情地掬一捧呼伦湖的水,让故乡深深地潜流进自己的血脉。

  长期流连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后续主人,应该是蒙兀室韦及其蒙古人呼伦湖是蒙古族先祖们“逐水草而居”的摇篮。在蒙古先祖们的心中是神圣的,与蒙古先人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甚至是相依的关系。正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如同鲜卑人与呼伦湖的关系一样,蒙古人和成吉思汗也与这个北国大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据史载,成吉思汗初起之时,他的根据地在今天的鄂嫩河和肯特山一带,当年不可一世,令草原人闻风丧胆的塔塔儿人就游牧于以呼伦湖为中心的广袤的大草原上。因为,塔塔儿人是成吉思汗先祖的凶手,所以报仇雪恨是成吉思汗一生中最重要的复仇计划与目标。

  公元1202年春,决定性的复仇战役在哈拉哈河畔打响,并最终彻底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塔塔尔人,占领了呼伦湖及周边的草原与牧场。自此,成吉思汗的实力以几何级数方式增长,并在后来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便统—了蒙古各部。有人曾形象地说,正是呼伦湖,让成吉思汗掘得了帝国事业的第一桶金。以呼伦湖为中心的广袤草原是当时整个亚洲最肥美的草原,也只有这片草原才能够比较容易养活成吉思汗大军。另一方面,成吉思汗大军之所以欧洲,所向披靡,还因为这里出产能征惯战的三河马,这些善于奔跑的,无疑就是所向披靡的战车。

  拥有了大量的三河马,就等于掌握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运输、征战工具,成吉思汗才天才地制造出了他的战争杀手锏。在征战中,蒙古将士们饥食马肉,渴饮马奶,马匹和流动的羊群就是可移动的粮仓,草原上则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草料。正是依靠这种当时最先进的战争工具、独特的供给方式,再加上成吉思汗天才的谋略与指挥才能,助他独霸草原。

  一个多世纪以后,成吉思汗早已撒手人寰,他所开创的蒙元帝国在农民起义浪潮下。元朝末代元顺帝放弃中原,逃往塞外,他选择的逃跑线和目的地仍然是先祖奠定的一一呼伦贝尔草原,他回到祖先藉以起家的呼伦湖,以便将来能有卷土重来的机会。明成祖朱元璋深知这片神秘、富足、广袤的草原对蒙元帝国的重要性,于是审时度势,派大将蓝玉远征,在呼伦湖的姐妹贝尔湖一带彻底消灭了元军。由此可见,蒙古帝国的兴起和,都和呼伦湖密切相关或者说,呼伦湖了一个铁血帝国的兴衰与成败。

  现在,距呼伦湖西岸陡崖不远处,有一个高几米的柱石突元而立的地方。柱石上粗下细,石纹纵横交错,石缝间不时有水鸟飞出,盘旋在湖上。相传成吉思汗曾在这里训练兵马,把他心爱的八匹骏马拴在这个柱石上。因此,人们把这个柱石称为“成吉思汗拴马桩”。那柱石上的道道条纹,仿佛在向草原上的人们讲述着一段流传千古的故事。

  据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长年征战中,亲手调教驯服了八匹草原上的骏马。战马在草原征战中如同战士的弓矢刀枪一样重要,这八匹骏马不但能日行百里,而且多次在战斗的危急时刻救过成吉思汗的性命。当成吉思汗大战仇敌泰赤鸟部落时,两军相遇,展开了—场拼命厮杀。泰赤乌人不顾伤亡拼命抵抗,战斗十分激烈,十分。多次反复厮杀,一直战斗到夜幕也未能击溃泰赤鸟人的抵抗。这时,敌人的援兵就要赶到,形势十分危急。成吉思汗如同一头被激怒的雄狮,拔出战刀,骑着心爱的红鬃,一马当先冲入敌阵,刀劈马踏,直杀得敌人溃不成军。突然,支冷箭向成吉思汗射来,与敌将正杀得难解难分的成吉思汗毫无防备,就在这干钧一发之际,久经战阵的红鬃马凌空立起,用挡住了冷箭。顿时,鲜血从红鬃马的脖子处流出。成吉思汗见战马为救自己负伤,不禁怒从心生,大吼一声,把敌将杀落马下。

  成吉思汗的日益壮大,这引起了克烈部的不满。克烈部刚刚摆好阵联合其他部落准备对成吉思汗进行突袭包抄。猝不及防的成吉思汗率部仓皇应战,敌人就冲上来了。双方恶战半日都伤亡惨重。敌兵越来越多,尽管成吉思汗的部队奋力冲杀,仍然不能取胜。成吉思汗只好撤退,,到牧草丰美的捕鱼海子(今达赉湖)附近安营扎寨,休养生息,养精蓄锐,并在此召集旧部和扩充军队,每天列阵。

  昔日荒凉的达赉湖畔顿时人喧马嘶,湖边帐幕排排,毡包座座。成吉思汗把他心爱的八匹骏马拴在湖边的柱石上精心饲养,每天用湖水为战马。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成吉思汗的大队人马又充满了生机。每当清晨,成吉思汗就站在山头上眺望北方草原,谋划着统一草原的大计。每当这时,久经沙场的八匹骏马便耐不住悠闲的寂寞,扬鬃奋蹄,嘶鸣不止,渴望着随同主人征战沙场。天长日久,巨大的拴马桩被马缰勒岀一道又一道纵横交错的纹,连燕子和飞鸟都可以在里面筑巢。

  秋高气爽,战马都被养得膘肥体壮,将士们也摩拳擦掌,征战心切。成吉思汗率部从达赉湖杀出,东征西战,很快完成了统一草原的宏伟大业。而达赉湖畔的柱石,也因成吉思汗在此拴过战马,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慕名而来的旅游者来到这里观赏,摄影留念。一些诗人也在此写出了妙语佳篇,关于拴马桩和八骏马的故事也在草原上流传下来。

  冬天,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平均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呼伦湖上冻结了一米多厚的冰层。湖面上不用说行驶车辆,就是坦克开上去也不会把冰面压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苏两国的军队在满洲里边境对峙,坦克和装甲车就在冰面上往来行驶。

  呼伦湖湖内盛产鲤鱼、鲫鱼等30多种鱼类。在夏天是捕鱼的,直到11月呼伦湖冬季冰层达到45公分后,便开始冰上捕鱼,而且沿用已经有近百年历史的传统的冰下捕鱼的方式进行冰上捕鱼,整个冰期长达5个月。寒冷,不能勤劳勇敢的捕鱼人。他们穿着厚厚的棉衣裤,再套上老羊皮袄,戴着大狗皮帽子,帽子里面还要戴一层毛线帽把脸捂严,只留鼻孔和眼睛。由他们组成的捕鱼车队,冲破夜幕,借助车灯的两道光亮准确无误的驶向捕鱼场地。远远望去组成的,每一队都像吉卜赛人的大篷车队,又像走敖特尔的勒勒车队,拖拉机“突、突、突”的轰响和压在冰上发出的声音演奏着呼伦湖之冬特有的交响曲。

  他们在水下布网,穿凿冰眼,引杆拉网过程都是很繁琐的经验活。首先,要有经验的工长要判断鱼群的,下网的方位,选中渔区,插好标志后再开凿入口。按135度角分两翼各钻上10个冰眼并导入引杆,把大拉网拉进冰下,当大网运行到各300米处后,便转为平行方向向前推移。直到运行4000米左右,再折向梯形的出网口,收拢出鱼。网的运行靠纲索牵动,网索由引杆导引,引杆又由走杆叉子拨进,环环相扣,工序严谨工程浩大。冰眼的间距三十多米,引杆的长度也三十多米,好像一根巨针在水下沿着冰眼的方向拨行。

  引杆后面牵动着两片大拉网,总长度有八百多米。大拉网形成平行的扇面,缓缓推进。一般情况下,一网要运行五公里左右。下网的工序完成后,工人们才能吃饭,等待出网的时间。

  工长在人们准备工具的时候,就已将下网眼划定。渔工们甩掉身上的羊皮大哈,紧紧腰带,分站在划好的下网眼周围,用十余公斤重的长柄铁创,开菌着一个长两米左右的长方形下网眼。铁创在透明的冰面上有节奏地“咔咔”创动着,声音格外清脆,震撼着百里银湖。冰屑就像纷飞的银蝶,此起彼落。汗水湿透了渔工的脊背,慢慢蒸腾起一缕缕热气,寒风吹过又凝结成一层白霜。

  等到该起网的时候,出网眼前顿时热闹起来。随着“马神”“嘟嘟”的欢叫声,望着大拉网从冰下缓缓的向上提升,长龙似的网片带着滴滴汗水披挂着银亮的甲胄,载着渔工的希望将兜网引出幽深的湖底。梯形的出网口,闪耀着夕阳的余辉,开始还是镜明一片接着就跳荡起来。当走过了一段漫长而深邃的湖底的引杆、纲索、大网一经露出水面,并被一件件拖出冰层的时候,兜网之中便只剩了鱼,它们跳动着、拥挤着、翻腾着,长宽10多平方米深幽的梯形出网口已经没了水的,只有鱼和色彩的滚沸。

  呼伦湖上的渔工为了能顺利、安全地打鱼,每年开冬网前,首先要祭湖。祭湖时,在湖边冰面放上桌子摆上酒、水果、点心、罐头等,然后、燃放鞭炮。再由工长念祭词,并带领渔工叩头,安全高产,打网顺利。同时,也向过去为渔业发展和渔业资源而的烈士表示祭奠。祭毕,携酒载网乘车出发。

  呼伦湖已有一个世纪的渔业生产历史。冬季,渔工们经常在零下30℃以下严寒中从事渔业生产。为了防寒取暖,都戴各种兽皮和狗皮帽子。都穿用驼毛、羊毛勾织成的高筒袜子,然后用25尺见方的白布絮上驼毛、羊毛制成的包脚布包在脚上,外套靳鞍头,轻快、暖和、好烤,行方便。渔工们上身着各式各样的民间对襟或左、右襟的小棉袄,外覃小皮袄。往返乘车时再套穿里外双层毛的皮“大哈”。穿皮裤的居多,也有穿棉裤套毛裤的。其装束行头非常像“爱斯基摩人”。

  我们到呼伦湖采访的时间是短暂的,但收获很大。在将要告别呼伦湖的这一刻,只见远处烟波浩渺,天水相连,涛声阵阵,波光粼粼,虽然人身处茫茫草原之中,但心里却有了几分“大海”的感觉。希望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的这颗璀璨的明珠,能够世代流传下去。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