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对乡村振兴的助推作用
2019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并在“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部分中强调,“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支持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此前,2018年9月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指出“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挖掘培养乡土文化本土人才,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这不仅为深化农业供给侧增添了新的维度,而且赋予了乡村振兴战略新的内涵。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把乡村特色产业作为推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是围绕乡村民间文化传统和独特文化资源,利用现代经济和产业经营模式而开展的经济活动。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村供给侧结构性的深化,我国乡村产业结构和经济布局开始调整和重塑,整个乡村经济呈现出升级换代的趋势。对于文化资源较为丰富的乡村而言,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可谓正逢其势、恰逢其时,其实现稳步健康发展,将加快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优化乡村经济结构、加大乡村经济竞争力提升力度。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有助于调整乡村产品和产业结构,能够增强乡民增收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有助于深度挖掘乡村文旅资源,能够赋予乡村旅游资源以丰富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有助于提高乡民素质和增强乡民创造财富的能力,能够有效有序地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有助于界范围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增强乡村的软实力和竞争力;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能够有效避免乡民盲目流动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
当前,乡村蕴藉的丰富文化资源、城市不断扩张的文化消费市场、各级出台的扶植政策和社会资本的大幅下乡等有利因素,使得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可行性和可期性。但是我国城乡二元社会格局,为我国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带来诸多须正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如区域发展不平衡、乡村文化企业规模较小实力弱、管理上大都处于自流状态、缺乏投融资平台和渠道、民营企业参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热情还不够高,及一些民营文化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视野狭隘、投资盲目且急功近利,导致企业缺乏战略规划和发展愿景,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对此,我们应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积极探索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径,努力解决乡村文化产业面临的诸多问题。
一是打造特色文化产品和服务。要以体验经济展现乡村特色文化的魅力,通过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加以链接,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条,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空间。要立足于资源禀赋和民俗风情,组织开展乡村歌舞、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婚俗、乡村观光、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表演活动,为外来游客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要组织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要组织开展乡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辟建以中小学学生为对象的乡村文化教育。要注重以农为本、以乡为魂,突出乡村旅游的乡土性、特色性,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菜品、住宿、娱乐等,搞好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在一定范围内把旅游要素聚集起来,以便吸引更多的游客,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项目和旅游文化产业。要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过程中,以、建设生态文明为重点,把握和处理好生产、生态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通过“绿化”“美化”“规划”等措施,努力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实现乡村经济社会的永续发展。
二是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集聚地。要按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的“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的要求,依托乡村文化禀赋,整合乡村文化资源,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辟建文化企业为载体,以引进培养文化人才为,加快建设地域特色鲜明、产业优势明显的乡村文化产业。要注重乡土文化特色的挖掘,加大无形文化资源的,有计划分阶段地启动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培育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培养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践行工匠,促进乡村传统工艺提高品质、做大品牌。要着眼于近远郊独特的文化、生态、民俗等资源,遵循“生活即体验、生活即旅游”的时尚,寻找将乡村文化资源为乡村旅游吸引物的有效途径,通过设计导入、整理风貌、微调空间、再造功能,将近郊乡村打造成文化遗产活态博物馆和艺术家村落,将远郊乡村辟建为现代都市农业公园和休闲观光度假区,逐步使传统村落向体验生活乐趣、感受四时变化的现代旅游景点转变,以此促进乡村文化的赓续传承和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
三是营造良好营商。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和政策要求,通过深入调研,研究制定本地区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规划与政策,建立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介入乡村特色文化产业。要通过差别税率、税金减免、先征后退、贷款贴息、项目补贴、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方法,扶持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要按照普遍服务原则,加快出台并切实运用市场准入、资格认定、价格调节、财税优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城乡各类市场主体进入出版物发行、电影放映、文艺表演、旅游商服、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领域,增加创意,延伸链条,积极开发乡村文化市场。要简化准入程序,减少审批环节,特别是在立项审批、采购、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人才引进、资源分配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进一步改善优化营商,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四是深化乡村文化企业。乡村文化企业由于产权不清晰,往往人浮于事,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低下。因此,应推进乡村文化企业股份制,建立现代公司管理机制,采用科学合理的股份制方式,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降低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企业成本。要允许民营文化企业以投资、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等形式参与乡村文化企业的转企改制,实施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联合兼并,以资本为纽带实现资产重组,共同组建股份制文化企业,形成对乡村文化企业发展的倒逼机制。要组织乡村文化企业参加文化项目对接会、投融资洽谈会、文化产品展销会等,引导乡村文化企业加强与、银行、市场及相关社会力量的有效对接,更好地提供具有广阔市场需求、符合主流价值标准的乡村文化产品、文化精品和文化服务。
五是加大文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各地要加强与高校和文化培训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特别是通过营造“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优良,吸引从事文化资本运营、文化经纪代理、文化旅游开发和产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要将符合条件的乡村文化企业人才纳入各级人才管理体系,通过开展集中培训、学习考察等方式,推动乡村文化企业经营管理者学习和利用先进的、方法和手段,加快乡村文化企业创新发展。各级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村现有文化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重点培养一批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带头人,使他们成为发展乡村文化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