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化

不忘初心 不负时代(逐梦这5年)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1-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美术馆常被误认为只是展览馆。其实,美术馆是集展览、收藏、研究、公共教育、国际交流等于一体的文化机构,应当是新思想、新观念、新创作展示的平台;是收藏精品、经典的宝库;是学术研究机构;是大众接受美育的课堂;是国际交流的文化客厅;更是艺术家的。因此,经典,推崇大师,通过名家力作普及艺术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化育大众,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在国际社会以美讲好中国故事,是美术馆的所在、意义所在。

  新世纪以来,随着国力日益强盛、文化日益繁荣,我国迎来了美术馆建设热潮。全国各省市的高等院校、文化机构,甚至企业、个人,纷纷兴建美术馆,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美术馆不断萌生,丰富了业态,增添了活力。目前,包含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私人美术馆等在内,全国美术馆的数量初步估算共计1000余家。虽然不同类型的美术馆藏品来源不同、体制不同、担当的角色不同,但美术馆行业是一个团结协作的整体,全国美术馆的总体格局不断完善,共同推进中国美术馆事业繁荣。

  2011年,美术馆步入免费时代。免费,免的是门票,推动的是。当全国各级美术馆逐步向全社会敞开大门,美术馆领域存在的不足也逐步出来,不仅接待、服务能力有待提升,馆藏资源分配不均、藏品沉睡库房、学术定位不清、公共教育薄弱等系列问题,以及美术馆建设中存在的重建筑、轻功能,重收藏、轻研究等不良倾向,都成为之上有待解决的问题。党的以来,根据习总系列重要讲话,美术馆行业不断躬身自省、磨砺探索,逐步完善公共职能、培育专业队伍、强化学术研究能力、加强与学校或科研单位等机构的合作……美术馆从展览馆,变成了艺术博物馆;从美术家的美术馆,变成了人民大众的美术馆。全国美术馆行业“一盘棋”,肩负着国家美术和文化服务平台双重身份的中国美术馆,充分发挥国家馆的作用,推动馆际互动、资源共享,让馆际交流成为美术馆工作的常态,让走进美术馆成为百姓生活的常态。

  习总强调,“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曾几何时,藏品沉睡库房也是大多数美术馆的通病。历史不是的,是有载体的。艺术作品正是历史与最有力的表现。美术馆作为艺术作品的安家之地、汇集之所,理应让“躺”在库房、养在“深闺”的优秀作品走进展馆,接受观众的瞻仰,让艺术家心摹、理论家研读。因此,实现典藏活化,成为中国美术馆近几年的工作亮点,也是这五年美术馆行业升级转型的着力点。

  2012年,文化部启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展出季连续六届持续的推动,大大提升了美术馆藏品的利用率,同时强化了全国美术馆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展出季中,入藏后首次展出的藏品数量占比高达50%—60%。各个美术馆加强了藏品征集和对藏品的研究与利用,以及馆际之间馆藏作品等资源的共享,真正让收藏在各地美术馆中的美术作品活了起来。

  所谓典藏活化,就是宝藏经典,活化。作为中国最高的美术,中国美术馆的库藏作品皆为精品、经典。尤其是近现代以来的大师、名家之作,构成了一部完整的美术史章。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于右任、徐悲鸿、刘海粟、潘天寿、林散之、张大千、林风眠、吴印咸、高二适、傅抱石、蒋兆和、刘开渠、庞薰琹、吴作人、吴冠中……他们的作品,为时代审美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轨迹。对于这些大师作品的梳理、研究、展示,可以使大师与观众实现跨时空交流,让历史与现实对话。这是向人民“献宝”的举措。

  学习习总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人民”二字是关键词。近年来,中国美术馆对馆藏经典进行了详尽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美术工作者在党的文艺线方针下,画新山河,颂新时代,讴歌建设、赞美人民,大量作品以真挚的情感和创新的手法,表现了不同阶段的各族人民形象。生动、朴实、真切的艺术表达,在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中焕发时代。结合20世纪中国美术关注现实的时代主旋律,中国美术馆以“人民的形象”为主题策划了大型馆藏作品展。许多作品库藏几十年,才第一次与观众见面,社会反响热烈。不少作者远道赴京,在自己作品前热泪盈眶,仿佛见到久别的亲人。重温美术史,重温创作,也是重温人民的情感和几代艺术家的情怀,由此展览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这里,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每个人都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梦想,他们活跃在现实生活中,也被表现在艺术作品里。当这两种存在相遇在美术馆,它会告诉人们生活和艺术、现实与理想的意义。所以,“人民的形象”不仅展现了人民的风采,也展示了人民艺术家的创造。

  美术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基础是“写生”。而多年来,“写生”似乎过时。不少艺术家以拍拍照片、搜集素材取代写生,这已成为美术界的普遍现象。历史上但凡有成就之画家,无不经由“眼中之竹”到“心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创作过程,通过提炼、,创作不朽作品。习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中强调艺术家深入生活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倡写生的方法,更多的是提倡艺术家通过对生活本质意义的认识,在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增强对人民的深厚情感。为此,近年来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南京博物院藏傅抱石写生山水大展”“赵望云写生作品展”等名家展。火热的生活场景,沸腾的劳动工地,令艺术大师笔墨随时代,形式随地域,情感依人民。许多观众留言:通过看展览方知,大师原来是这样形成的!

  在纪念黄宾虹诞辰150周年之际,中国美术馆展出了馆藏的近百件黄宾虹作品,围绕宾虹大师如何师古人、师造化的主题,结合画论,分析其笔陈图及课徒示范作品。全国各大美院师生以展厅为课堂,组织观摩。该展也被观众一而再、再而三要求延期。还有不少外国汉学家专程赶来,对黄宾虹表现巴蜀山水、桂林风貌以及西湖风景的不同方法进行研究。

  当然,相对于大量藏品,美术馆的空间远远不能满足展览需求。典藏活化,不仅让更多经典在本馆展出,也使美术馆的空间得到“延伸”——中国美术馆率先尝试将藏品无偿送往民族地区、老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举办巡展,并向当地文化机构赠送相关题材的经典作品复制品。此外,中国美术馆还尝试在、报刊开设典藏活化专栏。“一台电视机就是一个美术馆”“一张就是一个美术馆”。蕴含在美术经典中的中国,在这样的尝试中开来。

  展览不是美术馆开展工作的唯一途径,却最能体现美术馆的特色与定位。美术馆的展览空间仿佛的版面,不能“来稿照登”,要通过策划主题展引领导向。美术馆不是创作单位,但展览什么、何时展、用多大空间展,都直接对创作产生影响。因此,近五年,越来越多的美术馆意识到不能守株待兔,坐等展览申报,每年都会配合国内外大事,自主策划大型主题展览。在建党、建军、新中国成立等重要纪念日组织大规模、高品位、综合性的美术展览;结合美术史上的重要事件、画派、大师的研究和纪念,策划相应的展览和研究活动;发现现实中坐得住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默默耕耘,不善炒作的正能量艺术家,主动帮助他们举办展览会、研讨会,成为美术馆工作近五年的亮点。

  很多时候,走进一个大型展览,常常误以为是个展,原因在于参展艺术家创作手法雷同、风格趋同。许多画家受商品画需求的制约,失去本真的创造力,在摹仿市场行情好的画风中找出,在地位高的画家风格中找风向标。作为国家级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尤为重视价值引领,近年来策划了“中国美术馆学术邀请系列展”,推介风格强烈,“有筋骨、有、有温度”的艺术家,以平庸与俗气;从学术导向的角度,策划大型“中国写意”展,以写意为切入点,深入挖掘中华美学传统在美术中的表现,强化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价值体现;从题材角度,策划“中华民族大团结全国美术作品展”,表现了五十六个民族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梦团结奋斗的多彩画卷;从创作方式的角度,策划大型“美在生活”展,近400件作品,展示了以来美术家深入生活的崭新面貌;从培养新人的角度,策划了“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以每年一次展览的节奏持续支持、激励青年艺术家的成长,打破国家馆收藏的,逾越论资排辈的鸿沟,使青年人脱颖而出……

  值得注意的是,策划展览、甄选艺术家和作品固然重要,展览的展陈设计、展厅布置也同样重要。当前,美术展览中还普遍存在以艺术家职位高低安排展览作品顺序的现象。其实布展要综合考虑作品内容、尺幅、风格、水准等多方面因素,美术馆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依据展览旨布置作品。

  要强化自身的价值引领,美术馆必须建立强有力的专家队伍,集聚学术力量,研究历史,立足本土,预测未来,站在美术史的高度,对画派、风格的形成,对名家和没有出名的美术家,对老中青美术家的状况进行分析比较,对美术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诸如针对当前创作尺幅越来越大、人越画越多、表现越来越细密,而情感则越来越淡漠、形式越来越概念、风格越来越趋同等问题,美术馆可以组织小幅精品展等,引领作者树立真正的精品、经典意识。两年前,中国美术馆将主楼六层的内部资料室成“藏宝阁”,在这一空间中,分期分批陈列二十世纪大师的经典之作。展厅虽小,但含金量高,被誉为中国美术馆皇冠上的明珠。小展厅、大视野,小作品、大境界,这才是美术馆人、美术工作者应该致力的方向。

  国际交流展,是让中国了解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美术作为视觉艺术,具有超越文字的普遍性,是世界性语言。近五年来,举办各种形式的国际交流展,是美术馆行业的重要发力点。

  中国美术馆作为国家美术的国际窗口,肩负着中华优秀文化、引进外来先进文化的重要。其方式为“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首先要选择作品和艺术家,其次是怎样走出去,走到哪里?再次是走到那里干什么?近年来,中国美术馆打造了“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系列国际展,以“中国写意”为题,选择具有中国写意的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作品,举办国际巡展。相对于西方古典的写实和现代的抽象,饱含中国诗性文化和哲学的写意美术,凝聚着东方文化超越客观物象直抵世界的智慧,体现着传统中国古韵和当代审美追求,也成为世界文化的共同语言。推动中国写意在国际社会,就本质而言,是艺术的对话、心灵的交流,国内外艺术家和观众的有效互动,从而在国际艺坛引起热烈反响。

  2016年,“中国写意”展在墨西哥举办期间,150余名墨西哥志愿者自愿接受中国美术馆专家培训,用西班牙语讲述中国故事,在墨西哥掀起“中国热”。观众纷纷评价,过去了解的中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中国,通过本次展览看到了中国社会前进的步伐,因为这里有传统、有现代。“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到法国、新加坡等地巡展时,观众对像、孔子像极为推崇,对表现当代生活的创新之作表现出极大热情。经典作品具有跨时空性,中华民族的文化具有为世界共享的普遍性。国际交流展,便在于让中国艺术经典,进一步成为人类文化的共同财富。

  与“走出去”相对应的是“请进来”。近几年,国内与国外美术馆常通过合作,引进优秀展览,有时几个馆联合引进外展,以弥补一个馆势单力薄的不足。不出国门便可以品鉴国外美术作品,既让有更多机会感受国外艺术的魅力,也激发了国内艺术家于交流互鉴中对艺术的思考。例如,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全国各地美术馆纷纷举办相关主题展。中国美术馆从俄罗斯12家艺术机构借来70多件反映二战题材的美术作品,举办“胜利:1945—2015!”展;从7家文化机构借来百余件珂勒惠支作品,举办“黑白的力量”展。这两个展览,与“铸魂鉴史珍爱和平”大型美术作品展相辅相成,中外美术辉映,让历史回响恒久悠长。

  国际交流要长效推动,还要有机制做保障。为此,中国美术馆近年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建立了金砖国家美术馆联盟,互换展览,共办论坛。在美的交流中拓展文明互鉴,已成为中国美术馆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举措。

  2014年,中国美术馆确立了这样的办馆:优秀传统文化,典藏大家艺术精品,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促进当代艺术创作,打造美术高原高峰,惠及公共文化服务。这也是美术馆职能的集中体现。美术馆,是文化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任重而道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新机遇、新挑战,要办好美术馆,必须始终党的领导,加强人才建设,中国,不忘初心,才能继续前进。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