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埃及,是什么让他们选择hard模式当中文导游
在埃及,当导游难,当中文导游更难。
根据规定,职业导游需通过严格考试获取导游证后方能从业。而古埃及历史十分复杂,王朝、神话人物众多,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中文导游,不仅要熟记这些历史,更要把它们用清晰、易懂的中文讲述出来。
29岁的阿斯玛和24岁的赛义德选择迎难而上。过去三年,用中文揭秘古埃及历史与文化,他们不仅成了深受游客喜爱的中文导游,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小确幸”。
理想的路一波三折
小时候梦想成为一名教师的阿斯玛从没想过自己会成为一名中文导游。进入高中后,她对埃及的名胜古迹和古埃及历史产生浓厚兴趣,便想找一份既能接触古迹,又能为别人讲解历史的工作。
在埃及首都开罗,阿斯玛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邬惠我摄
导游,是阿斯玛心中的答案。为了新的职业理想,她在报考大学前调研埃及旅游市场后发现,中文导游是稀缺资源之一,而与此同时,中文已是当时埃及大学里的热门专业。
2007年,阿斯玛如愿进入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学习,并于2011年以优秀成绩毕业。可也几乎在同一时间,埃及政局发生动荡。
“当时根本没办法当导游。”阿斯玛说,埃及旅游业在数次游行示威乃至流血冲突中几乎停滞。
在埃及开罗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内,阿斯玛(中)在为中国游客讲解。新华社发
一些和她拥有同样导游梦的朋友因为情势糟糕放弃中文另谋出路,而阿斯玛选择坚持,因为她“有信心一定会好起来”。
凭借优秀的中文,阿斯玛辗转进入OPPO手机埃及分公司做起了中文翻译,并在此期间给一些中国人当阿语老师,不忘时时锻炼中文口语能力。
2014年,埃及政局趋于稳定,旅游业全面复苏,阿斯玛一边工作一边准备难度不小的导游资格考试。2016年,她终于拿下导游证,如愿成为全职导游。
“中国家人”带来“小确幸”
自从当上中文导游,赛义德拥有了许多“中国家人”。
“一只麦克风、一支笔,多棒的礼物。”在接待一个中国旅行团约4个月后,赛义德在开罗收到了这份来自“中国家人”的礼物。
他说,导游永远麦克风和笔不离手,这份礼物既是对自己工作的肯定,更带着亲情一般的温暖。
在埃及首都开罗,赛义德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新华社记者邬惠我摄
中国游客的好学令赛义德印象深刻。有一次,在机场迎接中国旅行团时他介绍自己“是导游马克(自取的中文名)”,未曾料到有中国游客对他说:“你不仅是导游,还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听你给我们上关于埃及历史和文化的课。”
阿斯玛也收获了好几个“中国妈妈”和“中国闺蜜”。“全世界的妈妈都一样!”她笑着说,“中国妈妈”和她的埃及妈妈一样,时常为她寻找“另一半”的事情操心。
在埃及撒哈拉沙漠里,阿斯玛(前)和中国游客合影。新华社发
今年国庆长假前,阿斯玛在金字塔讲解时不慎扭伤了脚,医生说至少需要休息一个月。可眼看就是中国游客赴埃旅游的高峰时段,工作也已安排就绪,阿斯玛心急如焚,但最后还是坚持带团。
令阿斯玛感动的是,团里游客一路照顾着她:参观神庙地面不平,“中国闺蜜”们边扶着她边听讲。晚上回到旅店,“中国妈妈”还特意跑来给她按摩脚。
赛义德为游客讲解。新华社发
这些微小但确切的幸福令赛义德和阿斯玛更坚定最初的选择。他们说,埃及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都尊师重道、重视家庭,因此和中国人相处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更容易成为“一家人”。
坚守初心期待未来
“中文很难学,但再让我选一次我还是会选学习中文,做中文导游。”2017年毕业于埃及爱资哈尔大学中文系的赛义德说,现在越来越多中国人在埃及投资兴业,需要大量懂中文的当地人才,掌握中文能让求职者具有更多优势。而且,从自身感受出发,他很喜欢和中国人一起工作学习。
在埃及吉萨金字塔景区,赛义德(右四)和中国游客合影。新华社发
赛义德说,尽管中文和古埃及历史放在一起难度增加,还是有越来越多埃及年轻人正在加入他们的行列,“相信这是中文和埃及历史文明碰撞的魅力。
回想起学习中文、成为中文导游的经历,阿斯玛认为自己坚持初心很值得。她拥有了谋生的本领,能为自己和家人带来更好的生活。此外,能用另一种语言讲述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也让她感到由衷自豪。
赛义德在大巴车上为游客讲解。新华社发
有感于自己的经历,阿斯玛和赛义德都希望更多埃及年轻人能够找到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我们希望认真生活,我们会继续努力,带动周围人一起奋斗。”
“我只去过深圳,我还想去西安看兵马俑,去北京、苏州。”阿斯玛说,她为自己取中文名“苏美”,因为她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有机会去更多地方感受大美中国。
-END-
记者:吴丹妮 汤洁峰 曹佩弦
剪辑:周啸天
编辑:王申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