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好3个关键词 我国或成世界农业科技中心
“中国有约4.5亿亩水稻,单产约460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7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万建民在日前举行的“科学麻辣烫”科普沙龙活动中指出。该活动旨在探究中国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巨大转变背后的科技力量。
据万建民介绍,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科技对我国粮食安全的贡献率接近60%。这么好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水稻科学领域的两次重大进步。
万建民介绍,第一次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科学家利用矮秆基因将水稻株高从1.69米左右降到80至100厘米,使水稻更加抗倒伏从而提升产量;第二次是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对水稻进行杂交育种,利用另一种基因使水稻产量进一步大幅提升。
未来,我国水稻科技的发展方向是将传统育种技术与基因组学、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转基因等生物科技相结合。万建民表示,未来中国科学家将挖掘出新的水稻基因继续改良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育种技术的进步,离不开种质资源的支撑,也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全球化”。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国际合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不断壮大繁荣的过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梅旭荣说。
梅旭荣介绍,目前中国跟全球14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在农业科技领域建立了合作关系,中国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大概2000多项。最近几年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逐步走出国门,进入很多发展中国家,助力当地发展生产。
此外,中国农业科技界参与国际科技治理的能力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国际上实施的一些重大农业科技计划都离不开中国科学家的参与。
梅旭荣认为,面对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国农业科技未来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从整个国家来看,中国的农业科技发展有三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一席之地”,即中国要在一些战略必争的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抢占农业科技竞争制高点;第二个关键词是“自主可控”,中国现在的很多核心关键技术领域依然受制于人,农业领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因此需要下功夫改变这一局面;第三个关键词是“支撑引领”,即从支撑农业农村发展到引领农业农村发展,我国农业应用科学领域要进行全方位的创新,用创新引领农业科学进步。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