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文化

用AI监控课堂有违教育初衷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9-05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学生进教室后自动识别个人信息,全程监控学生上课听讲情况,就连发呆、打瞌睡和玩手机等动作都能被识别出来……近日,中国药科大学在校园中安装了人脸识别系统,其中用于监控学生的系统引发争议。

  不喜欢被约束是人类的天性之一。然而为了保障生产、生活正常秩序,约束行为在人类社会中又无处不在。这是否意味着安装此类系统合情合理呢?也不尽然。学习是典型的自我驱动与社会管理相结合的人类行为,决定学习成绩优劣的关键因素在于参与人自身的主动性。换言之,人是学习的主观因素;学校管理、教学水平是客观因素,起到辅助的作用。

  那么,从教育学角度看,人工智能识别系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心理吗?恰好相反,实时、智能的监控系统反而引发了学生逆反、对抗情绪。这种情绪不难在传统文化中找到答案。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相信无论口号多么高尚,目标多么伟大,也没有人愿意生活在智能摄像头实时监控、评分之下。

  再者,教室内安装智能摄像头也不利于保护学生隐私。从法律角度看,教室属于公共空间,安装摄像头并不涉及侵犯隐私权。但教室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共场所,学生、教师的学习生活在此,如果事无巨细全部收入眼底,又很难说学生的隐私没有被侵犯。

  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初衷从来不是课堂纪律、考试分数或者“课堂行为评分”,而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索未知领域的方法,并拥有健全的人格。智能监控的存在,必然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他们不得不在摄像头前表现出监控者想要的模样,仿佛置身于一幕并不喜爱的戏剧,被迫成为一名“演员”。

  没有人会对人工智能走进社会生活产生质疑,新技术也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新技术就是一把双刃剑,想要在教育以及其他社会生活领域运用自如,法随意动,关键就在于厘清技术的应用边界。以人工智能摄像头为例,倘若将其应用在校园安防、出勤监督或者考试监察上,不但不会有疑虑,反而会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换言之,让技术用到改善生活、提升便利方面去,何乐而不为呢。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