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亿万人民的健康——“最美医生”用大爱托举生命(下篇)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电 题:为了亿万人民的健康——“最美医生”用大爱托举生命(下篇)
新华社记者屈婷 温竞华 王秉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主要健康指标已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这离不开一代代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无私奉献。
从顾方舟、石学敏到葛均波、姚玉峰,一代代中国医护工作者怀着中国梦、报国情,传承着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为亿万人民的健康殚精竭虑、辛勤奔劳。
臻“一技”而济天下
1993年4月,万米高空上,在眼科医学界崭露头角的姚玉峰面临人生抉择。
他的手上握着两张机票,一张是在北京落地,一张去往日本导师为他精心安排的目的地——美国哈佛大学。何去何从?
他想起了年少时读数学家陈景润故事时的激动;想起了浙江大学老校长郑树给自己写的信:相信你终究会回来……
飞机落地,姚玉峰回来了。
1995年5月,姚玉峰主持了一种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一举攻破困扰眼科界一个世纪的排异难题。那年,他33岁。
他把这项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角膜病专业人才,至今已培训了5000人次。
20年来,姚玉峰治疗过30万病人,经他手术复明的病人有近3万人。回国20年来,他没有休过一次年假,对最爱的女儿少了很多关爱……
“我别无选择,只有坚守!”姚玉峰说。
臻“一技”而济天下,贯穿国医大师、“鬼手神针”石学敏的一生。
目睹了家乡缺医少药、传染病肆虐的境况,石学敏感到“中国最缺的是医生”,这位从乱世乡村走出的少年郎,选择了学中医、传承针灸术。
“要当一个好医生,唯有坚持”——数十年持之以恒,石学敏最终练就“鬼手”,一针下去,例不虚发;中西结合、针药并用……精深医术,救人无数。
“中医要师古不泥古,大胆创新、科学求证,方能传遍天下。”81岁的石学敏仍不满足。
施仁心以渡危困
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脏病学专家葛均波喜读金庸,自比大侠萧峰。在飞机上救治美国乘客、化身“赤脚医生”施救路人……他的“侠影”神奇闪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1999年,37岁的葛均波刚回国工作,一人申请了3台BP机,为的是给心梗患者“抢时间”。
2010年,一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为发育迟缓,心脏血管细得每一种导管都放不下,葛均波流泪了。后来,他辗转联系上国外特制的导管,成功做了第二次手术,还想方设法给患儿家庭免除了费用。
葛均波没有止步: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国产新型冠脉支架,能为患者和国家节约不少费用,并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
第一例冠状动脉高频旋磨术、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首例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他用那双屡屡因高度疲劳而抽筋的手,感动了无数人。
“行医如做人,天知地知,最要讲良心。”葛均波说。
2017年3月起,一支穿着白色医疗队服、以红色“心”形为徽章的志愿医生队伍身影频现:义诊、扶贫、救灾、援外……
发起人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截至目前,已有1770名医生成为“志愿”精神的践行者。
自发为贫困地区做义诊、做健康调查、建工作站、留下“不走的医疗队”……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在路上。
凌锋说,中国志愿医生团队要当播种机,不仅播撒技术,还要播下医学人文精神。
献大爱以拯生命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名誉院长、肝胆外科中心主任医师庄仕华记得,从飞机、汽车到骑马、骑骆驼、步行,一行人从乌鲁木齐出发,走了整整3天,需连续翻越两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才到达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边防站。
这只是他1年6次基层巡诊中的一次。
“我最看不得病人失望的眼神,最受不了病人得不到救治。”他说。
巡诊完70多名边防战士后,庄仕华得知还有一位塔吉克族士官玛达力独守在10公里外的放牧点。他不顾劝阻,又背上医箱出发。
庄仕华在新疆一待就是47年,行程近40万公里,把自己变成“流动医院”,用大爱创造了守护健康的奇迹:巡诊39万多人次;进行逾13万例胆囊等微创手术;义务帮助26家偏远贫困农牧区乡卫生院、村卫生室改善医疗条件……
同样创造奇迹的,还有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护士王新华。在埃博拉病毒肆虐的“血色地狱”,她毫不犹豫地冲向非洲母亲艾玛,用爱唤回了她求生的意志。
2015年,王新华荣获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但她觉得最荣耀的时刻,却是痊愈出院的艾玛抱着她说: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护士岗位平凡,但意义非凡,使命光荣。”她说。
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执行东盟地区救灾演练、菲律宾强台风灾后医疗救助行动……在和平年代最危险的“战场”上,王新华一次次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将无数生命从死神手中“抢”回。
在我国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铭记并致敬这些健康守护者。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