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居然也会有害身心健康
学习和研究固然会增加自身的知识,但同时也会消耗大量的精力,那么读书是否会引发健康问题呢?自然杂志为此召集了八个国家的180名名科学家、心理学家、大学管理者和学生进行讨论。
人们普遍将吃苦与勤奋划等号,这一点在学术界也不例外,很多人觉得如果一个人好好读博不偷懒,那他肯定会累出病来。这种“读博会累出病来”的文化,让研究生们过度劳累,压力巨大,影响了学界的人才培养。
许多年轻的学术研究人员还没有正儿八经开始研究就已经累趴下了,这对他们的职业生涯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很多明明很有天分的人才,因为受不了这种压迫博士生的文化而离开了,即使是留下的人也会因为心理健康的问题导致工作质量下降。
据介绍,比利时曾展开一项针对三千多名博士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博士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是其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的两倍以上,三分之一的博士有出现精神疾病的风险,其中抑郁症的风险格外高。博士生们经常出现抑郁、失眠、开心不起来、压力大、感受不到生活的意义、失去信心、无法集中精力等问题,超过一半的受访者在最近几周经历了至少两种心理状态不佳的症状,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出现了超过4种症状。
其他类似的调查也得出相似的结论,亚利桑那大学大约四分之三的博士处在超过平均水平的压力中。我国也有类似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读博士生的抑郁比例是普通人的6倍以上。在我国的博士生看来,科研、教学、项目及各类繁琐的日常工作导致每天从早11点忙到晚11点,每周7天无休。
有研究人员指出,目前的博士生制度可能是导致博士生在读期间压力巨大的原因。处于职业生涯早期的研究人员与他们的导师之间的权力平衡存在很大问题。资深科学家既要充当一个强有力的支持系统,同时也是一个严谨,独立评估人,这一矛盾阻碍了学生向导师吐露自己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意愿,因为他们害怕这样做会给自己专业上的进步造成妨碍。
对于这个问题,解决之道可能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导师需要全面的强制性培训,以识别、协助和了解可能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人员。其次,学生的导师可以不止一个,以便在遇见心理问题可以寻求支持,而不必担心会威胁自己的职业生涯。而且,大学需要确保为本科生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能扩展至研究生和博士后的范围。学术界也必须学会尊重许多研究人员寻求工作与生活平衡的理念。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