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静脉针还用做超声?国内外知名专家:这是未来趋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3日讯(记者 朱国旺)一个看似简单的静脉输注(建立血管通路),却越来越紧密地和超声、心电图等技术紧密结合,并成为其未来的发展趋。在日前北京召开的2019“国际血管通路高峰论坛(CIVA)” 上,世界血管通路大会(WoCoVA)合伙创始人、大会主席和组织者Ton Van Boxtel等国际国内专家表示,跨学科团队合作是全球血管通路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如在静脉置管过程中,通过超声或心电图技术的配合应用,能够实现更为精准的定位。同时,跨学科合作也促进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从而拓展血管通路管理理念、提升治疗效果。
此次论坛由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主办、BD(中国)支持,旨在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我国血管通路的管理理念,普及并掌握静脉输注国际动态和前沿技术,国内外血管通路领域的近500位权威专家、学界人士、医护人员出席此次论坛。
随着技术和理念的发展,血管通路早已突破单纯以护理人员为主的认知局限,跨学科联动正在推动血管通路领域迈向更深层次的发展,跨学科交流分享也成为此次国际血管通路高峰论坛的关键词。
Ton Van Boxtel表示,血管通路跨学科合作的理念在很多人看来还是比较新颖的,但这不仅是可行的,并且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多更安全的医疗帮助。他认为未来血管通路将在三个方面进行跨学科合作:第一是与超声技术合作,如给患者静脉置管时,不管是中心静脉置管还外周静脉置管,都可以通过超声进行精准定位,尤其是有些血管位置比较深的时候,超声可以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第二是与心电图技术合作,通过将心电图技术和静脉置管相结合,可将血管内置管放到更精准的位置上;第三是和创新领域进行合作,譬如医用胶水材料。这种医用胶合剂可以在置管时对置管部位进行粘合,不仅可以起到防止导管迁移的作用,还能预防感染。
这一观点也得到国内专家的响应。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主任医师、中国妇幼保健协会介入放射专委会常务委员杨正强认为,包括超声、X光、CT、磁共振等技术在内的影像学评估和引导,对于建立精准且安全的血管通路意义重大。建立血管通路的目的是为患者找一个安全的静脉输液通道,要保证安全,就少不了影像技术的评估甚至引导。在静脉输注中,以前靠摸着血管进行盲插的做法已经落后,超声的普及非常重要。同时,当导管进入人体后,它的头端处于什么位置和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是密切相关的,虽然通过X线评估导管的位置比较快捷方便,但它有辐射,要让患者实现零辐射,就需要更多地依赖于心电图技术,从而帮助患者安全地建立静脉通道。
杨正强教授认为,影像与血管通路的结合目前正在迅速发展,未来血管通路影像方面的发展将是如何让超声更多地普及到每个科室,并将辐射尽量减少到最低,特别是对婴幼儿。在实际治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患者条件、疾病类型等配合相应的措施。在推动医护人员技能水平提升的同时,也倡导患者加深对于这一领域的了解,从而加深医患之间的互相理解和配合。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老年学组副组长陈伟表示,安全性是任何治疗手段都需要首先考量的因素,患者受益必须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之上。跨学科联动的核心就是通过对患者状况的全面评估,制订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以最小的损伤获得最大的益处。要形成这一机制,必须需要多学科的广泛参与。
随着中国血管通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医疗专业人士正走向国际讲台,与全球分享中国的成果和经验,国际血管通路高峰论坛着力打造血管通路领域国内外学术交流顶级平台,在“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与包括世界血管通路大会在内的全球范围学术组织形成密切合作,促进国内血管通路领域进一步发展。会议前夕,国际血管通路高峰论坛顾问委员会正式成立,委员会成员涵盖静疗、血管介入、血管外科、营养、超声、重症、急诊、感控等多领域国内外专家,将积极推动国内外学术合作、临床技能专业教育、跨学科融合发展等核心工作的开展。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