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体育

祁连山再现好牧场(田间追踪高质量)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01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图为祁连县默勒镇牧民在放牧。
  本报记者 姜 峰摄

  秋日的青海高原,草梢儿已经泛黄。风吹草低,黄黄绿绿,铺就“祁连山下好牧场”。一望无际的草原上,草穗齐膝,种籽饱满,压弯的草株透着丰收的沉实。

  “这里是休牧区,牛羊没有啃过,种籽自然落到地里,明年草会长得更多、更旺!”祁连县生态畜牧业办公室主任马金云双手滑过一片草尖,爽朗地对记者说。

  草原是牧民的命根子。草好,牛羊就壮。驱车青海牧区,不时可见牛羊成群、膘肥体壮,还有牧民们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从粗放发展转向规模集约高效,从单一结构转向三产融合,从简单利用转向生态红利共享,10多年间,青海畜牧业发生了深刻变革,一曲高质量发展的新牧歌唱响青藏高原。

  “草畜平衡”算大账:散养变合作,减畜不减收

  镜头一 

  放了大半辈子牧,东知才让毅然把“牧鞭”交给了合作社。“这一步算走对了!去年分红加上务工,全家收入6万多元,相当于入社前的5倍多。”说起10年前的决定,他仍是一脸骄傲。

  “当时是逼出来的。”东知才让坦言,他所在的泽库县拉格日村,海拔近4000米,人均草地少。32亩草地能养一头牦牛,可为了多卖钱,他家150亩草场,养了23头牦牛。超载放牧,结果草越来越少,牛越来越小。“一头牦牛的个头,还比不上一只成年藏羊大,”他还发现,杂草丛生,鼠害多了。

  从散养到合作,拉格日村渐渐发生了变化:草旺了,牛羊肥了。近5年,百亩草场载畜量减少了2.02个羊单位,草产量提高了一成,植被覆盖度从六成提高到八成,鼠害洞口减少2/3。

  拉格日村的经历,几乎是青海牧区的缩影。回首往事,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马清德感叹:“粗放发展方式不断加剧人草畜矛盾,过度放牧——草地退化——牲畜减产——牧民致贫。一句话,畜牧业亟待变革!”

  破解草畜矛盾,2008年起,青海在六州牧区启动现代生态畜牧业试点,大力建设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开始了一场生产、经营、组织方式的全方位变革。

  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理事长俄多介绍说,合作社发动牧民以草地、牲畜入股,草地划区轮牧,牲畜分群饲养。“拿藏羊来说,过去一家一户放牧,往往公母同群,容易造成品种退化。”他介绍,合作社成立后,实行精细化管理,能繁母羊、后备母羊分别组群,养殖更科学专业。

  “牧鞭”交给合作社,牧民干什么?合作社实行分工分业,用工按劳取酬,收益按股分配。“老羊倌在合作社放牧,有固定工资,其他劳动力可以放心出门务工。”俄多告诉记者。

  “发展现代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是核心,合作养殖是切入点。”马清德这样定义“现代”一词。

  在青海,10年间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覆盖全部883个纯牧业村。过去,超载放牧,生态恶化,难以为继;如今,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利在长远。牧民们吃过苦头,现在尝到甜头,享受着“减畜不减效,减畜不减收”的成果,这笔大账算得越来越清。

  拉格日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如今已吸纳181户社员,入社率高达99%。现代畜牧业收效显著:牦牛良种率由不到6%达到70%,去年合作社创收1254万元,走上了生产、生活、生态共赢的新路。

  合作养殖,解开了草畜平衡的头一道难题。

  保护草原是前提:退牧还草、治理攻坚,共享生态红利

  镜头二 

  由祁连县城向南,翻越海拔4120米的大冬树山垭口,默勒镇牧场尽收眼底:只见红绿色块分隔成若干区域,一群群牛羊点缀其间,俨然一幅斑斓多彩的画卷。

  驱车深入,探出究竟:那鲜明的红,是生态修复区,牧草已长到大腿高,穗头上泛红色的草籽孕育着新生;而那脆嫩的绿,是人工种植的燕麦饲草区,为的是“牧繁农补、农牧耦合”。

  “青海牧业看祁连、祁连山下好牧场”。谁能想象,这片生机盎然的默勒镇牧场,在7年前还是植被退化殆尽的黑土滩?如今,借着生态畜牧业建设的东风,越来越多这样的黑土滩发生了蜕变……

  草地是畜牧业最基础的生产资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副研究员李世雄,忘不了2012年初到默勒镇调研时的场景:几近裸露的大地上,草场星星点点,饥肠辘辘的黄羊从山谷迁徙到平地,与牧民养的羊群争食。“牧民完德加的女儿,十几岁就当起了放羊娃,身材弱小,赶不跑黄羊,只能用鞭炮把‘不速之客’吓走。”

  发展畜牧业,保护草原是前提。依托退牧还草、生态奖补等重大工程,一场草地改良、黑土滩和沙化草地治理攻坚战在青海牧区打响。

  李世雄的团队,把高寒草地生态试验站建在完德加的草场。按照重度、中度、轻度退化草地分类治理,采取“封、围、育、种、管”综合措施,探索人工干预增草技术。“不用翻地,通过切割草皮,就可以播种、施肥。”李世雄对脚下的草原满怀深情,介绍起免耕补播技术头头是道。

  新举措逼退黑土滩。10年间,祁连县累计退牧还草17.5万亩、封育120万亩、治理退化草地8.5万亩,黑土滩植被盖度提高七成,鲜草亩产量从50公斤提高到350公斤以上。“县里新一轮禁牧面积511万亩,实施草畜平衡面积1040万亩。”县生态畜牧办主任马金云说。

  几年朝夕相处,李世雄成了完德加一家的好朋友。完德加激动地拉着老李的手说:“感谢李博士,现在高高的牧草又回来了,羊长得更壮了,养殖加上奖补,去年收入20多万元。”

  保护草原,加快绿色发展。都兰县探索走出“农种牧用”“牧繁农补”的新路子。“我们利用农作物秸秆补充饲草料,全县每年转化秸秆5.4万多吨。”在香日德镇柴兴村,县农牧和扶贫开发局局长张延林指着一片藜麦田说,这就是“黄金谷物”藜麦,营养价值高,是牛羊的好饲料,“有了它,牛羊冬天长膘可快了。”

  “草原生态治理,为全省畜牧业绿色发展奠定了基础,广大牧民从过去单一的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保护者和红利共享者。”马清德表示。

  要规模更要质量:向绿色有机转型,全程标准化生产

  镜头三 

  走进祁连县野牛沟乡达玉村畜牧业合作社,技术员正给羊群打耳标。

  “别小看这个小耳标,这可是有机羊肉的‘身份证’,有了它,一公斤肉能贵6块钱嘞!”合作社理事长南木加说,不止打耳标,合作社统一配种、断奶,统一配制饲料、统一防疫,从羊一出生就精心喂养,“肉好,口碑才好,才能卖出好价钱。”南木加点开手机,得意地展示网上买家们的留言点赞:“肉质鲜嫩,没膻味。”“贴了检疫证明,安全。”“可追溯,真的来自祁连山下。” ……

  让合作社托底的,是亿达畜产肉食品公司的订单。公司获批有机认证,从合作社收购有机羊,牧民一只羊能多卖160元,真正享受到了优质优价。

  “喝的是矿泉水,吃的是中药材,排的是有机肥”,说起青海畜牧业的优势,马清德如数家珍:青海是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无污染,水质好,中药材植物丰富,是生产优质、安全、有机畜产品的理想地区。而且全省一半面积为天然草场,可利用草场达4.74亿亩,牧草品质非常好。

  好环境、好牧草,如何养出好牛羊?青海畜牧业加快向绿色、有机转型,从土地到餐桌,从养殖、加工到流通环节,推广全程标准化生产。

  养殖源头发力。一家家生态合作社对牛羊科学分组分群,让最好的放牧员专业放牧,全省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达1400多家。省畜牧总站站长拉环说:“通过有效监管,健全防疫制度,保障了畜产品质量和安全,全省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七成以上。”

  建立产品追溯体系。走进龙头企业亿达公司展厅,几十种牛羊肉产品琳琅满目,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冬林介绍:“一公斤羊肉卖到128元,一公斤牦牛肉卖到168元,贵就贵在‘有机’两个字,消费者一扫二维码,产地信息一目了然。”为了保证质量,公司不一味求规模,年产量控制在6000吨左右,专心打造有机特色品牌。

  “我们推行‘企业+合作社+牧户’的产业模式,实施基地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运作,加快有机畜牧业产业化步伐,实现农产品规模与质量并举。”祁连县县长龙永胜信心满满。

  “中国牦牛看青海”。青海牦牛存栏506万头,占世界存栏量的1/3;藏羊1352万只,约占全国的1/3,均居全国首位。省农业农村厅畜牧业处处长唐国盛说,发展高原有机畜牧业,打造有机产品,一来可以提升农畜产品价值,增加农牧民收入;二来有利于消减草畜矛盾带来的压力。

  拓展产业新空间:接二连三增效益,草原风景变“钱景”

  镜头四

  羊儿肥,牦牛壮,都兰县开泰农牧公司的包装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作业,记者发现,在每一个即将发出的包裹中,都有一包本地产的炖肉盐,“我们这么做,是想让外地顾客品尝到地道的‘青海味道’。”公司总经理马海麟说。

  “从事电商6年,市场越做越好。”马海麟感受到农产品电商的市场潜力,去年春节前那段时间,每天都有近1000件牛羊肉订单发往全国各地,很多员工忙到大年三十才回家。

  如今,开泰农牧公司已成为第三方生鲜电商平台产品供应商,入驻盒马鲜生、天猫、京东等50多家电商平台,与2068户牧民签订了畜产品收购合同,一年带动牧民增收6500余万元。

  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青海不断完善全产业链。三产融合链条拉长,与牧民的利益联结紧密,牧民的腰包越来越鼓。

  香加乡牧民管巴,过去养的牦牛靠商贩收购,价格没保障。龙头企业的电商模式,让他养牛脱贫有了底。“我家的牛品质好,一公斤能多卖10元,一年至少收入8万元以上。”管巴说。

  42岁的牧民孟克想不到,牛粪羊粪也成了“宝贝”。开泰农牧公司年产5万吨的有机肥项目,让当地的牦牛、藏羊粪便有了“好去处”。如今孟克成了专收牛羊粪便的经纪人,去年收了1.2万方牛羊粪。仅变废为宝一项,龙头企业带动1120户农牧民户均增收2.6万元。

  “我们立足畜牧业拓展空间,与种养殖初加工、休闲农业、体验旅游等结合起来,涌现出一批农牧结合型、种养结合型、牧商结合型、牧旅结合型的生态畜牧业主体,走出了特色融合发展之路。”都兰县委书记焦胜章说。

  “都兰草原上天地多辽阔,神树上挂满了美丽的传说……”听一曲悠扬的《都兰草原》,来都兰牧场的游人感到惬意。“骑马最有意思,烤全羊最有味道,夜晚看星星最浪漫,都兰古城的历史最引人。”张延林说,一个牧民一匹马,一个夏季就能增收一万多元,草原风景变“钱景”。

  向现代畜牧业转型路上的青海,仍然面临不少困难。“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较弱,人才短缺;初级产品多,精深加工少,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不避难题。

  一路行走,我们看到大美青海的希望:生态在改善,草原焕新机,牛羊更欢畅。我们相信,只要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路子走下去,高原现代畜牧业定能迎来更辉煌的明天。


  《 人民日报 》( 2019年11月01日 18 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