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写奋斗者的诗篇(逐梦70年)
日日夜夜(雕塑)
张得蒂(中国美术馆藏)
顶梁柱(中国画)
蔡 超 蔡 群(中国美术馆藏)
春华秋实(油画)
朱乃正(中国美术馆藏)
春华秋实(油画)
朱乃正(中国美术馆藏)
春华秋实(油画)
朱乃正(中国美术馆藏)
东风第一枝——火箭军某导弹旅(油画)
骆根兴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70年来,描绘最美奋斗者、讴歌奋斗精神,始终是新中国美术创作的热点。表现奋斗精神的美术作品,更易触发观者对现实的感受,也更能凸显时代主题。在提倡现实主义创作的主旋律中,美术工作者倾情描绘新中国奋斗历程,他们以作品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无私奉献的奋斗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他们是现实的关怀者,也是历史的书写者。他们有意识地通过艺术语言塑造新中国奋斗者的光辉形象,成就了一批经典之作。
典型形象激扬奋斗精神
艺术需要审美,需要有感人的情怀。一旦将现实纳入艺术,必须找寻其诗意的存在方式。
中国艺术向来讲究诗意,尤其绘画,更强调营造诗的意境,这就易于摆脱对某种风格化语言的依赖,有助于表达现实题材中的人物精神。从上世纪50年代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到表现新时代“中国梦”的主题性创作,无不是从现实出发。如果从图像学角度研究这个时期的中国美术,在主题上可以获得相当大的阐释空间。人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书写历史、还原现实,不停留于表象,而是深入到人的精神层面去探究。如果从形象学角度研究这个时期的中国美术,人们便可追问“这一形象是如何被塑造的”、这一形象的审美空间及其存在意义。在有关艺术形象问题的讨论中,关于创作主体对某种文化或社会的想象,可以建构新的认知,解读一个时代的普遍心理。
在新中国70年的美术创作中,可以看到怎样的奋斗者形象?如何理解70年美术创作中的奋斗主题,如何看待不同时期美术作品中的英雄形象,如何阐析日常化现象与崇高精神的关系?
以奋斗为主题,美术创作的表现对象往往定格在社会生产力的主体身上。因为,正是他们的不懈奋斗,才使河山换新颜,国家日益富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在不同时期描绘祖国奋进历程的宣传画中,工农兵人物形象总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尤其是50年代到70年代间,工农兵人物形象几乎成为时代奋斗者的文化符号。人物动作、表情、服饰甚至道具,都形成了意指十分明确的形象化语言,表现形式相对稳定,艺术语言也富有时代性。如在塑造新中国工人形象时,开阔的视野、宽广的胸怀、有力的臂膀、标志性的工装以及一往无前的姿态,成为表现工人阶级无私奉献、敢于担当的语言符号,不断出现在美术作品中。
有些被诗化的形象,打动人心,激发奋进伟力。如50年代初的美术作品中,出现农业机械化运动中的女拖拉机手形象、为祖国建设寻找矿源的勘测队员形象,以及在高炉前炼钢的工人形象等等。这些形象都不特指某个人,而是指代一类奋斗者,给人留下充分想象空间。特别是在典型化创作理论的支持下,这类作品直接反映出新中国建设初期的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对一种新的社会形象的期待。
新中国的农民形象也得到美术工作者广泛关注。农村人口数量庞大,是新中国建设的主力军。在“组织起来”的口号下,农村社会发生巨大变革。那时,以转型期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塑造了不少新农民形象,也为连环画创作者提供了脚本。画家们将文本语言转换为视觉形象,使其更为直观感人。如贺友直连环画《山乡巨变》就改编自著名作家周立波同名小说,反映了农业合作化运动过程中农民的思想改变。作品人物形象朴实,画面生动,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富有诗性。
平凡人物筑就奋进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千千万万普通人共同参与,需要在各行各业树立榜样,更需要构建起形象认同。
在以往的主题性美术创作中,以典型英雄形象彰显奋斗精神的作品较为多见。如20世纪50年代,伴随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和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代表会议的召开,美术界掀起图绘英模的热潮;60年代,伴随石油大会战的展开,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人成为美术工作者的重点表现对象;七八十年代,伴随改革开放,科学技术行业逐渐受到社会关注,李四光、陈景润等科学家努力奋斗、无私忘我的精神得到视觉呈现。
进入新时代,艺术家关注的奋斗者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民工、环卫工、服务员等都在丹青中得到体现。比如,第十三届全国美展送展作品中,就出现了许多“快递小哥”的形象。像“快递小哥”这样的平凡劳动者还有很多,他们从事的虽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但却坚持不懈、任劳任怨。当美术工作者自觉将目光投向“快递小哥”时,他们关注的不再是奋斗者头上的光环,而是他们身上焕发出的朴实自然、吃苦耐劳的美好品格。就美术创作方式而言,现场写生成为许多创作者的不二之选。现场写生“即时即兴”的表现特征,易于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一些生动的细节与偶然的发现,可以被迅速演化为生活之诗,谱写出一部属于奋斗者的灿烂诗篇。
70年来,表现奋斗题材的美术创作,汇聚成一部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视觉史。比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黄胄中国画《洪荒风雪》、黎雄才中国画《武汉防汛图卷》、李硕卿中国画《移山填谷》、刘文西中国画《祖孙四代》等;七八十年代,有徐匡版画《草地诗篇》、杨之光中国画《矿山新兵》、罗中立油画《父亲》等;九十年代至今,有王宏剑油画《阳关三叠》、忻东旺油画《绚日》、彭伟版画《而立之年》、赵培智油画《开河节上的塔吉克男人》等。这些作品视角各异,有的围绕具体事件或情节展开,有的突出表现主体人物形象,但其共同关注的主题没有变,所彰显的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没有变。
在奋斗精神的表达中,我们感受到一种创造精神,一种内在的生命活力和生活的诗情。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9年09月15日 08 版)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