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文体资讯  热点

2018十大热点话题 最近发生的新闻热点大事件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02-03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还有三天2018年就要离我们而去了,回顾2018年一整年,都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大事件?高昇君给大家整理了2018年的十大新闻热点,供参考!

  抗癌药品的价格一般都比较贵,很多品种至今还未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一直社会和广大患者的诟病。国家医疗保障局近日发布相关通知,将阿扎胞苷等17种常用抗癌药品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而且平均降价幅度达5成以上,可以说解决了很多癌症患者的燃眉之急,进一步减轻了他们的家庭经济负担,也彰显了国家医保政策与时俱进和关爱患者的温度。

  前不久热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曾引起对“抗癌药品短缺”“进口抗癌药价格高昂”等话题的广泛讨论。此后,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速了抗癌药等药品的进口审批流程并减免关税和降价,确实为广大患者减轻了一定的经济负担。然而,很多抗癌药品并未纳入医保报销目录,一来其价格相对普通药品高出一大截,二来不少抗癌药品需要终身服用,由于不能通过医保报销费用,患者自掏腰包购买价格不菲的抗癌药将会不堪重负,少数患者因无力负担,只好放弃用药和治疗,躺在病床上等死。这种现象也导致不少家庭“因病致贫”,或引发少数患者走极端、等悲剧的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而,将常用抗癌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是社会、广大患者的呼声和强烈愿望。

  冬天,曾几何时也是蓝天白云,白雪皑皑。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雾霾成了冬天的“标配”,尤其是北方的冬天,更是让人“谈霾色变”。雾霾形成的要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生成颗粒性扬尘的物理基源。二是运动差造成扬尘。三是扬尘基源和运动差过程聚集在一定空间范围内,颗粒最终与水结合聚集成霾。

  雾霾现象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受人的行为影响。近年来,全国各地纷纷加大力度,加强监管,最严执法、最强治霾、“千里眼”监测、网格化监管更是持之不懈,使污染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并不是没有发力,只是雾霾的连续性、性,造成治霾之难。

  生态是关系党的旨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古人云:“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发现问题只是第一步,解决问题尤显重要。雾霾对危害人类健康,治理雾霾刻不容缓,需要狠抓落实,久久为功,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最近,一项新设立的“勤劳学金”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炸开了锅”。100名在热爱劳动、自强自立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获,每人获金500元。这一项,在武汉高校中属首次设立。

  与其他学金不同,该项专门针对“非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库内学生”设置。据该校学生处常务副处长洪斌介绍,学校每年助学金总额超过2000万元,特别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设置了多类助学金和900多个勤工助学岗位,起到了很好的资助、激励和教育引导作用;但对占多数的“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激励引导效果并不特别明显。设立“勤劳学金”,强调“非家庭经济困难认定库内学生”,就是要“在全体大学生中劳动,引导大学生牢固确立‘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劳动美丽、劳动光荣’的劳动价值观”,就是要发挥更广泛的辐射引领效应,不再让“热爱劳动”“勤工助学”等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特定“标签”,从而引导更多的大学生“晨兴夜寐、俭以养德”,在辛勤劳动、努力奋斗中发展,获得幸福生活,并使之成为广大青年学生的价值共识。

  近些年来,许多家长对孩子有加,一门心思督促孩子学习、学习,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就是舍不得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义务劳动,唯恐孩子因劳动影响学习、伤了身体;有的学校抓智育“志在必得”,却在有意无意间忽视了学生的参加适当的劳动体验和锻炼。使得一些学生“懒”得“可以”,整天价不离手机、网络,要不宅在家里,要不宅在床上,不仅饭懒得吃、专业课懒得上,体育活动、公益活动也懒得参加,就更别说参加什么义务劳动了。“除了读书什么都不会”是一方面,有的学生甚至看不起劳动者,视劳动为低贱工作。最终体现出来的是怕吃苦、也吃不了苦,缺失诸多应该具备的优良品质。这不仅是家庭之痛,也是社会之痛。要培养和造就建设祖国的合格的栋梁之材,学校教育亟需补上劳动这一课。

  责任越清晰,落实越容易到位,校园食品安全决不能陷入“一个挑水喝、两个抬水喝、三个没水喝”的怪圈,必须通过健全的长效机制确保责任始终清晰可见

  近日,市教委和市食药监局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工作的通知》,今后各学校的食堂在采购食材时,应百分百索要,确保源头可控、有据可查。此外,各学校食堂在制作食品时将进行实时,对学生餐配送企业也将全面加强日常监管等,确保安全。

  市这一通知提出的百分百索证索票、实时制作过程等要求,进一步为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品安全明确了责任体系,细化了工作举措,戴上了“金箍”,划下了标准线,下一步重在抓落实见实效。

  早在2010年4月,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教育部曾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指导督促学校食堂建立采购索证索票、查验记度”。2017年4月,教育部又发文鼓励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在厨房、配餐间等安装摄像装置,实现食品制作实时,公开食品加工制作过程,自觉接受学生及家长监督。由此可见,市此次下发通知明确的一系列要求,其实都来源于上级文件,只是比上级文件要求更严,化软指标为硬措施。

  要将软指标切实变为硬措施,首先得具备可操作性。如要实现实时,就得配备设备,且满足实时的条件;又如百分百索证索票,就得购买食材的场所应当满足开具的条件,不能开具也应提供相应的凭证,凭证不能鱼目混珠,也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以假乱真。

  当今世界,全球性问题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变化多端。推进“一带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助于推进全球有序、有效治理,是应对新兴全球性挑战的重要途径。

  人口问题是日益严重的全球性问题,不仅加重和资源问题,而且对世界可持续安全、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一个是人口数量增长过快。据联合国权威机构预计,全球人口将由2015年的73亿增加到2023年81亿和2050年的96亿。全球人口的高速增长,会加剧全球性的生态、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这在发展中国家表现得尤为明显。另一个是人口老龄化,给相关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同时,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等方面的需求压力日益增长,“未富先老”对发展中国家构成严峻挑战。

  人类主要面临十个全球问题: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的耗损与、酸雨蔓延、生物多样性减少、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和性废物越境转移。进入21世纪以来,气候变化问题愈发突出,全球极端天气灾害频发,给相关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森林衰退严重,80%的原始森林遭到;土壤退化导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减少,1975年至2000年世界人均耕地面积大约减少一半;2030年,还可能面临“全球水亏缺”。

  国际秩序与体系变革问题受到关注。伴随国际力量对比的“南升北降”、全球经济和战略重心的东移,秩序之争加剧,变革呼声高涨。在国际重构和国际体系变革背景下,南北关系与南南合作的全球意义正在上升。具体而言,南北关系应更具包容性,更多考虑三方合作;南南合作的加强要有利于推进南北关系,聚异,避免制造新的和二元对立。

  霸权主义与思维仍在。地缘回归、颜色蔓延、问题化等,无不与之有关。这将严重阻碍对全球性问题的合作应对。此外,民族分离主义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主要挑战。一个值得注意的动向是,民族分离主义越来越多地利用国际形势变化,力求扩大原有事态,谋求国际支持和干预。

  财富和地位的不平等,正日益稳定与人类发展。全球最富有的85位富豪所拥有的财富,与最贫穷的35亿人口的财富总额相当。如果不平等指数超过某个特定阈值,便会危害发展、减贫以及社会管理的质量。同时,它还会削弱共同的理想,助长寻租行为。

  党的十九大把“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纳入新时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宣示了中国愿同一道解答时代命题、共创人类美好未来的真诚愿望。

  一年来,在习总擘画与亲自推动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稳步世界,赢得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从写入中国序言到载入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宣言、从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到共筑中阿、中拉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要,并对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影响。

  人类命运共同体历史潮流,回应时代要求,照顾利益,成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的正确选择。

  当前,世界经济蹒跚复苏,地缘博弈暗流汹涌,主义、单边主义不断抬头,超级大国为,肆意挥舞制裁大棒,使全球发展面临更大不确定性。但和平合作、融通、变革创新的潮流依然滚滚向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依然是所向。

  年初,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将“在分化的世界中打造共同命运”定为主题,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同频共振。论坛施瓦布说,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之际,为世界合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

  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中国梦与世界梦紧密相连,体现了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把自身发展同世界发展相统一的全球视野、世界胸怀和大国担当。

  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习总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人民的幸福与世界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连,体现出新时代中国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情怀与担当。

  文物,承载着民族的历史,维系着文化的认同。一座城市的文物和文化遗址奠定了它的文化基调,彰显的是一个地方的文明厚度。然而,随着当前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一些文物能否得到科学合理的保障,不免打上一个大大问号。做好文物工作,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意义,不但能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更能展现独特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挥社会教育作用。出台《关于加强文物利用的若干意见》,强化文物的,是给文物加上一道安全“锁”。

  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但纵观事实,由于资金、人员不足,管理意识不到位一些地方文物主体责任落实还不到位,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文物合理利用不足、传承不够,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途径亟需创新;依托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故事办法不多,中华文化国际能力亟待增强;文物管理力量相对薄弱,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尚需提升等,不断的着相关部门对文化遗产的。为此,要做好对文化遗产最好,不仅要落实安全管理责任,更要通过相关的加强文物政策制度顶层设计,切实做好文物利用各项工作。

  加强是开发利用的基本前提。毋庸讳言,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地方出于政绩、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对于开发利用文物不遗余力,但在上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时看似打着利用并重、管理开发并举的旗号,实则是徒有虚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文物难以弥补的。据相关数据显示,近30年来,全国消失了4万多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登记在册、受到法律的文物,尚且有一半以上毁于各类建设活动。试想,不能保持文物特定的基本属性和传承规律,不能完整其特有属性,何来其经济和社会价值。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中,利用好大数据助推数字经济建设,对于湖南打造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发展数字经济,归根到底是要挖掘大数据背后的“经济”属性。如果将大数据理解为对社会经济的一种全新离散化解构与重构,那么数字经济则是在此基础上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新定义。

  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决定经济增长方式的要素资源配置结构在不断演化,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的重要程度依次增强。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大数据为基础的信息要素日益重要,有利于实现更大范围、更有效率的稀缺资源优化配置。

  大数据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具备以下特质:具有海量、多元性、混杂性、非结构化等特征,整合难度较大;大数据是一类经济资产,应遵循产权清晰的基本原则;区别于传统生产资料,大数据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并不会消耗,而是在占有过程中实现增值,体现出“用数据说话”“用数据服务”的经济规律;一定技术条件下,大数据资产具备规模经济特征,为更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能,但同时受到大数据伦理和管理成本等条件,有其使用边界;大数据资产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不能脱离实体经济的,本质上是通过数据的信息传统产业,催生新业态与新模式。从长远发展来看,大数据资产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信用载体。

  基于此,湖南发展数字经济应紧扣大数据“脉搏”,遵循经济规律,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厘清大数据和大数据资产的异同。并不是海量数据就可以成为大数据资产,只有经过存储、整理、归类、清洗,且符合数据伦理的大数据才具有使用价值。

  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又是一个实践改变认识的过程。在具体的过程中,基层探索形成的成功经验上传中央,中央又以政策的修订和转变引导大众,二者之间形成的互动、“对流”体现了中国道实践和认识的互为。深刻影响进程的“摸着石头过河”,正反映了这种逻辑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一词,在之后不久即已提出。它的核心在于承认与过去的经验相比,存在许多未知的事物和领域。正因为承认未知,才需要对基层的一系列变革予以关注和包容。从这个意义上讲,实践的过程与认识的过程是同时开始的。同志曾将二者的关系表述为:“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认识,又从认识而能动地指导实践。”由此引申,对比近代以来中国人曾取法于一个又一个的外国榜样却一挫再挫,以“摸着石头过河”开始的40年则多了一层从中国国情出发追求现代化的坚定。这是一种来之不易的自觉和自信。

  与“摸着石头过河”相比,“顶层设计”的概念是在进行了20多年后才正式开的。它反映了实践所达到的新的认识程度和理论化程度。作为实践和认识相统一的,“顶层设计”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无疑需要“顶层设计”,也有能力形成“顶层设计”。

  正如习总所强调,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下一步,要鼓励地方、基层、群众解放思想、积极探索,鼓励不同区域进行差别化试点,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切入点,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有机结合。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作为世界史上唯一的连续未断裂的原生道文明,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自有“大道”在其中,和平,相互包容,团结互助是我们民族追求的“可长可久”之道。而“一带一”作为一条合作共赢的共同繁荣之,中国担负起了该有的大国责任,为沿线国家提供低息甚至无偿贷款,帮助沿线国家打通互联互通的关节,为区域间的经济要素流动、人员往来、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平台。

  “一带一”让互联互通网络越织越密。从2011年3月19日,首列渝新欧国际班列成功开行以来,截至2018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量已突破9000列,运送货物近80万标箱,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运输网络覆盖亚欧的主要区域,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设施联通的一张“金名片”正在乘着东风扬帆奋进。

  “一带一”让贸易往来道越走越宽。5年来,中国与“一带一”沿线国家密切来往,一份份丰厚的订单被签署,国家出口总额不断攀升,如今已有25个国家成为了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出口总额达到33.2万亿元人民币。在刚结束不久的中非合作论坛峰会上,中国国家习宣布再对非洲国家提供600亿美元的支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以大国之身份站界的前沿远瞻世界,构建一个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让桥梁越建越亲。“一带一”建设是促进人文交流的桥梁,与他乡之国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民间交往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截至目前,已有超过20个国家对中国实现了免签和落地签,还有近10个国家出台了有条件免签、电子签证等优惠政策,极大便利了的相互往来。“一带一”正在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让和谐发展成为“一带一”建设的最亮底色。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