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行动》:现实重力,是最大吸引力
睡前聊一会儿,梦中有世界。昨晚,《破冰行动》终于迎来了大结局。应党报评论君之邀,今天与大家聊聊这部时下大火的禁毒剧。5月开播以来,《破冰行动》从豆瓣评分8.5强势开局,随着剧集的推进话题热度不断攀升,虽然大结局有点遗憾,但已不妨碍其成为今年以来口碑最高的国产剧之一。不用怀疑,如果还没看,它值得你毫不犹豫地放进播放列表。
可以说,这是一部地地道道、如假包换的主旋律电视剧。该剧改编自2013年的“雷霆扫毒12.29专项行动”,贴一篇关于该案的深度报道,大家可以自己体会剧情的还原度有多高。当然,任何改编而来的剧作,都不可能与真实案件做到一一对应,但这并不影响人们感受到现实的共鸣。在这一点上,2016年逆袭成功的《湄公河行动》,2017年票房登顶的《战狼2》,2018年口碑炸裂的《红海行动》等,早就提前为后来的主旋律作品探了路。
如果说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那无疑就是都取材于真实的故事,而这也成就了它们叙事上的“硬核”。创作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并不容易,毕竟艺术总是对于现实的“深加工”,也总会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一些现实问题。有人因此担心,这会不会有“副作用”?其实,现实主义作品的生机和力量,不在于展示现实中的阴影,而在于如何有说服力地表现正义战胜邪恶,在于如何向每一位受众传递向善、向上、向美的正能量。这才是一部作品的生命力之所在。
主旋律的现实主义作品,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不仅要是在价值观上体现主流,也应在市场层面成为主流。经常有人说主旋律作品不受市场待见,特别是年轻人不爱看,这个偏见,已经被一部又一部优秀的作品“证伪”。从硝烟弥漫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到写在改革开放40年脉络里的《鸡毛飞上天》《大江大河》,都吸引了无数年轻粉丝。这也说明,年轻人从来没有拒绝过现实主义,在讲好故事中传递价值,在人物塑造中注入情怀,无论什么年龄的受众,都是喜闻乐见的。
从这个角度而言,影视剧也是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尽管近两年现实主义的主旋律力作一部接一部,但相对于社会现实的发展、广大观众的期待来说,还是供不应求。正因为供需有落差,才让那些奇幻架空、小情小爱等热门IP的爆米花作品占据了市场。好的作品多了,观众才会更懂得欣赏;观众更懂得欣赏,则会催生更多好作品,这才是良性循环的逻辑。
好的影视作品,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理解时代。据说《破冰行动》的编辑在剧本创作阶段,数次前往案件原型的发生地广东,走访过近百名参与侦破该案的缉毒干警,在一对一的交流中了解每个人的经历、体会每个人的感受,才积累下了大量鲜活生动的素材。而更早的《湄公河行动》更是筹备三年,收集了上百万字事实材料,并冒险在金三角当地取景,影片实拍超过150个工作日。可以说,一部震撼人心的作品的分量,来自其关于真实生活的“密度”。有“密度”的艺术真实,才能让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真正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回答时代课题,真正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真正感染人、启迪人、激励人。
正所谓:世上本来无神剧,不过人间喜与悲。废寝忘食刷不停,只为求得一个真。
(文|张璁)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