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力丹 李志敏:复杂信息中的心理与传媒的职责路透重磅独家新闻
在274条新浪微博样本中,除了“祈福”“品评表现”“情感表达”“以往回溯”等信息之外,有105条是有关该事件的实时进展,占样本总数的38%;而在95条微信样本中,此类信息占44%。此外,对新闻解读、分析以及评论方面的信息需求在后期明显增加,这也是这部分内容无论在微博还是微信中,都在整体样本中占了很大分量的原因(21%和38%)。
在复杂信息的和多元渠道条件下,不仅倾向于在或一些权威机构平台上快速找到真实有用的信息,而且更倾向于把它们作为“再”的佐证材料,满足他们发表观点,或“推测”“验证”等的心理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了解的信息关注、状况,以及背后的心理动因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事件发生当天(3月8日)至3月24日期间,每天随机在不同的时间段,以“马航”“马航MH370航班失联”等为关键词,排除一些重合信息,共搜集获取到转发量在200次以上的274条新浪微博(其中转发200-500次的为57条,500-1000次的为85条,1000次以上的为132条);同时,在此期间,追踪110位微信朋友圈(以笔者个人朋友圈为主)每日更新情况,共得到95条微信。本文以这些微博、微信作为研究样本,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受众的跟帖与评论,并通过私信和聊天,和深访了微信和微博平台上的大约40位用户,探讨利用微博、微信传递了哪些信息,新的关注点和需求点、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以及由此可能带来的未来新闻形式的变化。
可以看出,圈子和渠道的多元,促使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人们不仅积极通过各种渠道或平台获取新闻实时动态、深度的解读信息,而且更倾向于在不同的圈子内和多元信源渠道中进一步验证信息,从而辨别事件的。
【关 键 词】马航失联;心理;新闻职业;全民新闻素养
(三)社交圈的交叉互动裹挟进更多的关注者和者
(一)由关注“实时动态”到青睐“分析解读”
手机接收终端、微博、微信等新形态或介质的兴起,除了发明者和制造商外,更在于对于它们的普遍使用,并始终伴随着看不见的心理活动,认知、情感和意志这些心理因素相互联系,推动着同时亦制约着的广度和深度。
在被问及“在先从其他人那里得知信息之后,你会不会主动去搜寻更多的相关信息”时,20位被访者中的18位表示“会”:“大家都在关注呀!交往碰面时大家都在聊这个!”“很好奇其他人都在关注什么!”“每天的朋友圈更新、微博更新、、电视、朋友聊天……不得不关注啊,相关的信息扑面而来,由不得你,除非你屏蔽。”……周围的信息以及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是更多后来的人成为新者的动因,也是社交圈一些信息迅速扩散的原因。
从信息来源上看,微博样本中网友转发量大的信息主要来自、电视、大型门户网站等具有身份的微博平台,达118条(国内电视56条,国内网站46条,外媒16条),占总数的43%;其次,大V也成为信息源(28%),是意见性信息的重要来源。在微信平台中,有关事件进展、解读的95条微信中,来自的相关信息占70%。但进一步分析样本发现,经由或权威机构、大V信源发布的信息,往往经过多次、多手转发,并且每一次转发,都有的“再创造”,或者发表看法,或者猜测等,倾向于进一步“验证”信息,从而在“验证”中发现更多的。如3月8日9点53分,也就是飞机失联后6小时,亚航CEO Tony Fernandes推论说飞机在Naning,接着便有网友通过谷歌地图在马六甲海域真的发现了一个叫Naning的小岛,因发音与中国城市南宁相同,国内和网络则“马航失联客机迫降南宁”,随即被。3月13日,央视4频道《海峡两岸》节目中军事专家张召忠谈马航MH370失联,讲到红外遥感卫星时说,“零下700℃以上的物体”都能被观测到。节目后,立即有网友表示质疑:“绝对零度(absolute zero)是热力学的最低温度,仅存在于理论的下限值,等于摄氏温标零下273.15℃,不可能存在零下700℃,专家太不靠谱啦!”
对所搜集微博、微信样本根据议题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尤为关注的仍是新闻事件本身的实时动态,渴望知道“发生了什么”;伴随事件的进展极其不明朗,对事件相关的进一步解读及分析需求增加。
在对40位微博和微信用户的中笔者了解到,其中有14位(35%)通过腾讯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等客户端首先得知马航事件信息,6位(15%)通过网页新闻、电视、等得知信息,而其他则是通过微信朋友圈信息分享、刷新微信或者口耳相传得知信息,先从有交往关联的人那里获知信息,进而主动地予以关注或成为新的者。
信息越是重要,就越有极大的好奇心想去知道。由于该事件发生在海外,没有任何目击者、亲历者,又涉及航空这种专业性极强的领域,我国各大、和根据不确定的消息不断发表推测,网站上着未被加工过的碎片化的信息,加上社交上模糊或匿名的信源……所有的信息在一起,仍旧是一个谜团。在此情况下,迫切希望知道事件的实时进展情况以及更深层的信息解读,以此来增加对此事件更多的了解,满足对欲知而未知的信息本身的好奇心。这也是一些所做的“消息汇总”和“图解新闻”得到大范围扩散的原因,例如“央视新闻V”所做的“马航客机失联第×天,最新消息汇总”“凤凰微新闻”所做的“马方新闻发布会最新要点”“青年报V”所做的“‘马航失联事件’”等新闻,每天的转发量和评论量都分别在几千或上万次,引起众多网友的点赞。
内容摘要:本文以博客、微博样本和为观察基础,讨论了最近发生的“马航失联事件”中信息与接收的心理,论述了新条件下新闻信息的各类心理问题。针对这些心理,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在职业、人脉资源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我国也要培养全民新闻素养,才可能在同类复杂的事件中减少各种负面心理。
一、事件初始期:追寻为第一动因
【摘 要】本文以博客、微博样本和为观察基础,讨论了最近发生的“马航失联事件”中信息与接收的心理,论述了新条件下新闻信息的各类心理问题。针对这些心理,笔者认为我国职业新闻工作者在职业、人脉资源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方面,需要全面提升职业素养;同时,我国也要培养全民新闻素养,才可能在同类复杂的事件中减少各种负面心理。
2014年3月8日发生的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的波音777-200客机失联事件,引起中国的高度关注,事件发生至3月24日的十余天里,乘客与飞机的下落仍不能确证。伴随事件发生,各种渠道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潮水般涌来,一会儿一个新消息,再一会儿又是,纷繁复杂,在难以区分的混乱信息中不仅更加迷茫,而且对国内主流的质疑和的声音也渐趋。方便的社交,特别是微博、微信一方面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便捷来源,另一方面也增添了更多的信息混乱。正如网友所写:“越南一直在发现……马航一直在否认……中国救援队一直在上……专家一直在分析……一直在猜测……一直在……高科技一直找不到飞机……我们只能一直刷新……”与此同时,各大关于此事的新闻报道也常常自相矛盾,从不同的得到的说法可能完全不同,甚至在不同的时间访问同一机构的网络平台,得出的结论也会不一样。
(二)倾向于进一步“验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