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文化门庭一新—中宣部港澳台新闻局
在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小朋友们围在一起,看着自己喜爱的儿童漫画,陶醉在美妙的童话世界里。不少老人还陪着孙子、孙女一起看书。一位老大爷说,为了让孩子接触更多的知识,空闲时间他经常带小孙子到这里读书,放寒假以后,他们隔两三天就来这里看一次书。
港澳台新闻局宋涛
我认识的一位叔叔,是家乡小有名气的泥塑艺人,春节期间和家人一起参观了他新开的泥塑工作室。走进工作室,就看到叔叔为猴年春节赶制的反映过年传统风俗的作品“百猴闹春”,一只只活灵活现的小猴子,有的在剪窗花,有的在挂红灯,有的在放爆竹,造型各异、惟妙惟肖。工作室架子上摆放的作品,有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国梦”“勤孝”“听爷爷讲国旗”,有再现军民团结一致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太行山上”“做军鞋”“戴上爷爷的八角帽”,有反映传统过年民俗的“挂灯笼”“庆丰年”“福禄寿喜”,有体现传统文化的“高平鼓书”“粽味道情”,有反映老百姓生产生活的“打麦场上”,还有展示家乡风光的“人说山西好风光”等等。
图书馆综合阅览室内种类齐全的藏书,宽敞明亮的,吸引了许多人前来借阅图书。一名正在借书的大学生说,寒假回家,她每天都到这里读书“充电”,丰富节日文化生活。“这里的书也比较全,和我所学的专业特别符合,在这里我能学到更多的知识,让我的假期变得更加充实。”
叔叔说,在当地有关部门支持下,他多次参加省文博会、工艺美术展,获了不少项,还被评为省优秀民间艺术美术家、省工艺美术大师。现在开办泥塑工作室、泥文化体验馆,一方面希望通过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泥塑作品,传递社会正能量。另一方面就是想为喜欢泥塑的人搭建一个互动学习的平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泥塑艺术能够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使这项传统技艺一代一代传下去。
泥韵添彩闹新春
近几年,高平为落实文化惠民政策,投入大量资金,修建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春节期间,这些场馆照常开馆,吸引了大量市民。在图书馆里,一名图书管理员介绍,图书馆节日期间开馆时间和平常一样,还举办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假期里无论是人流量,还是借阅量都比平时高出两三倍。
当地工作人员介绍说,高平在古村落、古民居和传统民俗文化的等方面做了不少工作,2015年投资数百万元对良户的古建筑群进行了修缮,提升良户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既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双,又成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文明建设的一条便捷渠道。
历史名村展新颜
回乡短短几天,从家乡文化生活的点滴变化中,我深切感受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向基层倾斜,让文化之根深入基层沃土,使老百姓生活更加丰富,文明风尚也更加流行。
我的家乡山西高平是人文始祖炎帝的故里,长平之战的发生地,也是太行老区,有“煤炭之乡”“上党梆子戏剧之乡”之称。春节回乡过年期间,和亲朋好友到当地历史文化名村游览,在市图书馆、博物馆参观,直观感受到家乡开展“基层工作加强年”以来,老百姓文化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
高平良户村民居古建遗存丰富,2007年被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时值猴年春节,良户村张灯结彩,准备了各种文化活动,喜迎八方游客。一进村口,各式各样的花灯整齐排列两旁,二龙戏珠、龙凤呈祥、鲤鱼跃龙门等花灯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沿着村口往里走,百米正街火树银花,一派欢天喜地,小街小巷间,一栋栋古色古香的明清建筑在红灯笼的掩映下更是别有一番韵味。村里的墙壁上,“耕读传家宝,事业无穷年”的祖训传承,“憨厚、诚信、”的民风养成等版画随处可见。村里文化活动广场聚集了很多游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八音会,拉开了器乐吹打合奏的欢快序幕,台上唢呐、二胡、锣钹、梆子交响,观众击掌叫好,原汁原味儿的表演“醉”了观众。紧接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平鼓书就上演了,只见台上两位演员操着一口活泼俏皮的本土方言,你一句我一句地拉着话,搞笑的表演和接地气儿的故事,把观众逗得前仰后合。
图书馆里“充电”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