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深夜阿里健康再次声明回应药品电子监管码事件?政府新闻发布会流程
财新记者查询工商资料及官网信息,中信二十一世纪(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和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法人均为王磊、客服电话一致。中信二十一世纪(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发布的招聘信息称,中信二十一世纪(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是在联交所上市的中信二十一世纪在中国的全资子公司。而阿里健康正是中信二十一世纪的控股股东。
过去多年,这类医药软件商是医疗企业接入药监码平台的服务商。阿里向软件商收取的费用最终被给了医疗行业。一位已经向阿里健康缴费的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称:“阿里人为设置技术障碍,不提供完整的技术文档和技术支持,挟持医药软件行业,并间接从医药零售行业谋利,这个做法还会向药品生产、流通和批发行业,以及医院等医疗机构扩展。”
昨日晚间23:25分,针对日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电子监管码事件,阿里健康微博发表声明重申阿里健康只是电子监管码的技术和运营支持方,电子监管码的所有权和管理权一直归所有。
根据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发布的信息,认证制度将持续推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技术服务商正是中信二十一世纪(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2005年,国家食药总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药品电子身份证”监管制度,并要求列入重点药品的生产、经营企业于2008年10月31日前完成赋码入网,未使用药品电子监管码统一标识的,一律不得销售。
这意味着,随着认证推广,医疗行业要想接入药监码平台必须通过已经获得认证的医疗软件企业。而医疗软件企业并不愿意自己消化获取“牌照”的费用。
灰色利益链条开始浮现,交了认证和年费后,还有咨询服务费。上述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透露,“缴费也并不提供完整的开发资料和技术支持,很多药店的技术员无法完成平台对接,我们又要交3万元左右的‘认证咨询服务费’。”据介绍,“咨询费”并非打入阿里的对公账号,而是打入私人账号。“我们怀疑是阿里内部员工跟其他公司合作,在外面做的私活。很多企业也交了这个钱。”
在阿里介入之前,药店电子监管码已运行多年。上市公司、中信集团旗下中信二十一世纪(下称中信二十一世纪)有限公司是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具体操作者。
发酵多天的药品电子监管码“民告官”事件,引发阿里与多个药品行业之间的利益争夺辩论。多家药品零售企业向财新记者,阿里健康利用对药品监电子管码的独家垄断运营,以认证费、年费、咨询费三类名目向医药软件服务商收取不合理费用,而这类费用最终给了医疗行业,尤其是目前被强制要求接入药监码的医药零售企业。
按照上述两家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提供的收费标准,针对已完成认证的46家企业,阿里方面已收费360万。
政策压力之下,越多越多的医药软件企业与阿里方达成协议。根据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发布的信息,完成“安全接入认证”和“多系统接入融合认证”的46家企业中,只有三家在政策发布前取得认证,其他43家则在2015年8月3日至2016年1月15日期间完成认证。
医药软件服务商告诉财新记者阿里健康的收费名目共三种:1万元的药品监管码认证收费;1万到10.5万不等的年费;以及咨询费用3万。其中,认证收费和年费都进入名为中信二十一世纪(中国)科技有限公司,为强制性收费内容。而咨询费则进入个人账号。有零售企业负责人称咨询费为阿里健康内部员工和外围公司合作,并非所有企业需要缴纳,费用打入个人账户。仅前两项费用,46家获得认证的医药软件服务商已经向阿里支付共360万费用。
阿里健康提高软件商接入门槛
根据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公布的《系统集成商认证管理制度》的要求,“为确保有实力、有能力、可持续服务的集成商参与电子监管网的相关项目实施,监管网对以上技术标准将采用认证管理方式。通过认证管理的集成商方可参与监管网相应技术标准的服务提供。”
此后,药品监管码的覆盖范围由原来的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批发流通企业,扩展到药品零售企业一层。
医药软件企业费用医药全行业
有业内人士分析,目前争论的电子监管码问题其实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阿里健康的“怀璧”之罪,虽然阿里健康一直重申其只是技术和运营支持方,也并不是随时随地都可调取数据库中的任何数据。但作为同为医疗产业链上的竞争对手,很难避免同业“向恶”的猜忌。
其中,申请资质要求明确,“医药企业(批发、流通、零售企业、使用单位)需确保已加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并获取了相应数字证书。”
阿里设置技术门槛之后,针对医药软件服务企业的政策也开始收紧。2015年6月15日,国家食药总局公布了《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系统集成商认证管理规范》,其中提出,必须完成认证的企业才能提供相关服务,这使得通过认证成为必经之。
据上述两家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提供的信息,完成“认证”,需向阿里方面缴纳两项费用:一项是“技术认证费”,用以完成技术上的接口和兼容,共1万元。第二项是“服务年费”,提供认证范围内的服务权限。区域认证(三个地区)年服务费3万,全国认证年服务费10.5万。
阿里巴巴拿下中信二十一世纪一年后,国家食药总局开始拓展药品监管码的行业覆盖范围。2015年1月,国家食药总局发布关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全面实施药品电子监管有关事宜的公告,要求2015年12月31日前,境内药品制剂生产企业、进口药品制药厂商须全部入网,2016年1月1日后生产的药品制剂应做到全部赋码。
根据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发布的信息,完成“安全接入认证”和“多系统接入融合认证”的46家企业中,服务区域为全国的共有26家,服务区域为三个地区的有10家,服务区域为两个地区的有1家,服务区域为一个地区的有9家。
另一边,阿里健康财务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其收入的绝大部分都来自收取电子监管码数据库的费用:阿里健康发布的截至2015年9月30日的上半年财报显示,集团主要业务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收入同比增长14.61%至2137.1万港元,毛利率由去年同期的6.3%上升至22.4%;
认证管理制度的执行,“包括资质审查、认证评估、考核检查完全是由阿里在操作,就像官员一样,掌控了企业的生杀。而且明确告诉企业,缴费之后就能通过认证,不缴费,资格够也对接不了。”四川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表示,“缴费企业都与阿里签署了保密协议,不能透露中间的任何信息,尤其是缴费信息。”
但零售企业发现,自己要接入药品监管码系统变得很困难。据上述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阿里接受药品监管码平台之前,中信二十一世纪主要通过和一些做手持终端的厂家合作,开发上传药品电子监管码数据的接口,运营药品电子监管码平台。
(生物谷)
接近阿里健康的人士曾对财新记者表示,财报中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收入同比增长”主要来源于近两年来药品电子监管码推行迅速,阿里针对入网企业收取一次性费用300元,用以承担药品电子监管网络的运营成本。“阿里方面并没有经济收益,国家食药总局也不会同意阿里借此赚钱。”她称。
据上述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提供的信息,阿里方面提供的缴费账户为对公账户,户名为中信二十一世纪(中国)科技有限公司,开户行为中信银行京城大厦支行,账号为0104618,支付号为6。
另一方面则主要是利益和成本之争,药店这样的传统行业,其利润只是维持在一个正常的水平,甚至微利,而电子监管码推高了其运营成本,在目前互联网医疗的冲击下,本身就处在一个强敌环伺和压力陡增的氛围,而向阿里健康支付相关费用无疑让同业有一种养虎为患的感觉。
此外,医疗零售企业则反映,因为推行药品电子监管码进入药品零售行业,药店在配备扫码枪等硬软件升级上大幅增加成本。
“这些药品生产和批发流通厂家可以写程序到手持终端设备,实现药品电子监管码的采集和上传,系统也同样支持在医药软件中的普通条码枪扫描采集,不存在技术。”上述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称。
阿里健康被指利用药监码平台谋求“收费暴利”
山东漱玉平民大药房董事长李文杰也对财新记者表示,阿里更新药品电子监管码平台后,原有的扫描枪不可与其兼容,药品零售企业必须购买专用的药品电子监管码扫码枪。“每个药店至少要配两个,仓库需要更多,入库出库的人手一个,一个扫码枪就是500-600元。”
“对专业做医药软件的企业,在技术文档完整的情况下,要实现医药软件和电子监管网平台的数据上传或者其它任何数据的对接,从技术的角度都不会存在问题,可以说,这对任何做软件的人都是一个比较简单的任务。”上述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表示。“但阿里人为设置技术障碍,不提供完整技术文档,这就导致要完成对接认证,必须与阿里合作。”
《系统集成商认证管理制度》将系统集成商分为“”和“区域性”两种。系统集成商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产品实施、服务。区域性系统集成商可在最多三个地区范围内进行产品实施、服务。
四川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称,考虑到部分医药软件企业仅为一个或两个地区提供服务,阿里方面后增设了“单区认证”和“两区认证”,“服务年费”分别为1万元和2万元。
2014年1月,阿里巴巴宣布联手马云旗下的云锋基金,对中信二十一世纪进行总额1.7亿美元(约合10.37亿元人民币)的战略投资,收购后者54.3%的股份,阿里巴巴集团持股38.1%,云峰基金持股16.2%。2014年10月,中信二十一世纪正式发布公告称,正式更名为“阿里健康”,并更改了股票简称及公司网址。
根据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发布的信息,《系统集成商认证管理制度》的页脚上都标有“中信二十一世纪(中国)科技有限公司”的字样。认证企业必须签署的《保密协议》中也显示,“甲方为中信21世纪(科技)有限公司,协议适用于双方在监管码数据安全接入、多系统数据融合 (项目)中甲乙双方互相披露的保密信息。”
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扫码枪则是另一个被诟病的外围产业:“药品电子监管码用其他扫码枪都扫不出来,与现在通用的物流系统不兼容,企业必须购买新的扫码枪,这些扫码枪都是经过阿里方面认证的。”上述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称。
此前,在1月28日晚间,阿里健康发布的公告也曾表示了类似的观点,公告表示,公司是药品电子监管网的受托技术营运商,并非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所有权人,原因是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所有权一直归食药监总局所有,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及服务。
诉讼国家食药总局的原告方养天和大药房董事长李能对财新记者表示,接受药品电子监管码后,需要购买扫码枪和秘钥,并投入高昂的后续费用。养天和拥有540余店,首期投入就要1200万元,门店越多投入费用就越高。
此外,在此前的公开场合和公开报道中,阿里健康也曾表示,阿里在数据提取和的管理流程上有一全套完备严谨的操作流程。局部数据分析研究会按照完善的数据调用申请、等级管理、定期制度来执行,公司员工根本无法接触到数据。如果涉及经监管部门认可的试点企业数据研讨,也会采取监管报备、企业授权并指定自有产品后,提取定量的限定范围内样本数据,不存在该试点企业触及其它企业产品数据的情况。
以下为声明截图:
在这一阶段,“大部分企业都在观望,缴费接入系统,完成认证的企业并不多。”一位四川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
医疗软件服务成牌照生意 拿牌照需向阿里交钱
养天和另一位负责人称,“老百姓大药房如果全部门店投入使用,粗略计算大概需要8000万元,而去年老百姓大药房的税前利润仅2亿元,一次要花掉1/3利润”。
《系统集成商认证管理制度》中指出,“为方便监管码在企业内部的使用,实现监管码数据采集与企业日常管理业务的融合(即多码合一),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逐步了监管网在各环节的技术规范以及数据接口标准,如2015年2月6日已发布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多系统融合技术标准》(零售企业版),并会逐渐发布生产 、流通、医疗机构等各环节的相应技术标准规范。”
上述接近阿里健康的人士也表示,中信二十一世纪(中国)科技有限公司是由阿里健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全资持股的国内公司。
“中国医药软件企业大概有400家,但在医药软件企业的供应链上,还有大量的医药生产、批发、流通、零售企业,以及医院等医疗机构,阿里会逐渐加码,向医药软件企业收的费用自然会到医药企业身上。”据四川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透露,向阿里方缴费后,企业针对服务的药品零售企业增收了费用。“每年收入网年费,从300元到500元不等,肯定阿里要的越多,我们问药品零售企业就要的越多。”
因此,此次事件一定的矛头指向了阿里健康。
另,在11月23日阿里健康发布的其最新中期业绩报告中,阿里健康曾公布了对于电子药品监管码接下来的发展设想,未来阿里健康将和相关部门紧密合作,继续运行和好药品电子监管码平台,协助推进药品电子监管码的全品种和全链条覆盖,在部门相关指导监督下,探索药品电子监管网的数据公平有序。
针对医疗软件企业的“乱收费”,阿里健康方面向财新记者否认,并称不排除对者采取法律行动。
更新或升级认证系统对于医药软件企业而言是常规操作,但越来越多的医药软件企业发现,对接认证“多融合”系统并非易事。
但轮到连锁、单体药店的药品电子监管码的上传,技术门槛被突然提高。“已经无法采用之前和药品生产、批发企业一样的上传方式,而是提出必须接入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多系统融合系统认证(零售企业版)(下称“多融合”系统)。同时,有阿里方面的人与医药软件企业联系,要求缴费才能接入系统,完成认证”。上述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称。
上述医药软件企业负责人表示,“这就相当于阿里利用公和技术障碍挟持了整个行业,不完成认证,就不能再提供相关服务了,各地食药总局也针对此事召集药品零售企业开会,要求2015年底,必须与通过认证的医药软件企业合作,完成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