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被贩卖到印度150年后,这部电影,第一次让我们知道这个悲剧
一记闷棍、一碗蒙汗药、一次诱酒诓骗,数十万华工被哄骗签下卖身契约,送往厦门、汕头、香港等地的劳力集中营。
他们的胸前被打上“S.C.P.”等字样的烙印,分别代表夏威夷、古巴、秘鲁等地,在英国人为运输大量劳工而专门设计的大船上,他们头脚相挨,密密麻麻,没有片刻喘息时间,被运往全球各个殖民地充作苦役。
在这些广为人知的殖民地之外,印度作为中间补给站,一部分华工,被英国殖民者以极低廉的价格贩卖到了印度南部。他们在那里娶妻生子、融入当地;开垦土地、种植作物,无休止的劳作,只换来微薄的酬劳。
这些华工仅是英国人口贸易史上短短的一环,但每位华工的命运却从此被改写,以他乡为家乡,从此落地生根。
柯渡洲(Joe Thomas Karackattu)的影片Those4Years讲述的就是这批华工的故事。这部原计划在3月上映的纪录片,受印度新冠病毒影响,被推迟到了下个月。
图:Those4Years 宣传图,来源:Those4Years Facebook Homepage
“刚好我还在对影片做最后的剪辑,影片的上映许可证也还在申请之中。现在金奈(泰米尔纳德邦首府)的情况不算坏,但政府很谨慎。”柯渡洲对志象网(The Passage)解释他的影片上映计划。
Those4Years是柯渡洲执导的第二部历史类影片, 讲述1865年至1869年间,被英国殖民者掠夺到泰米尔纳德邦华工的故事。
整部影片全部由柯渡洲一人操刀,历史溯源、实地寻访、剧本撰写、影片拍摄、后期剪辑、宣发上映都是他一个人完成的。“这是我的个人研究项目,研究花费、差旅和拍摄支出全部自费,所有的事情都是挤时间做的”,柯渡洲告诉志象网,他为这部影片花了整整三年时间。
海外孤儿
柯渡洲在拍摄Those4Years期间,数次往返于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槟城(槟榔屿)和马六甲、新加坡,在殖民地办公室和档案馆查阅史料,追溯当时定居泰米尔纳德邦的中国人的来历。
图:泰米尔纳德邦的华工后裔,受访者供图,下同
泰米尔纳德邦位于印度半岛东南部,东临太平洋,西面和南面被印度洋环绕,拥有数个条件优厚的港口。该邦的首府金奈原先叫马德拉斯,是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据点之一。1757年印度正式成为英国殖民地,马德拉斯是印度最早被殖民的城市之一。
泰米尔纳德之于印度,就像福建和广东之于中国,是当时印度对外贸易和交流的窗口。
被称为“海外孤儿”的华工,在东南亚劳工中劳动效率最高、价格最便宜。因“性价比”高,只要被运到目的地,就立即被抢购一空。被东印度公司贩卖到印度南部的这些华工,就是这样。
柯渡洲告诉志象网,这些华工来历复杂,有些是沿海的居民、囚犯或海盗,也有些是从内地贩卖到香港二次转手,然后被英国人运送到南印的种植园,种植咖啡、甘蔗、茶叶、金鸡纳树等作物;也有人从事修建公路铁路、开荒伐树等活动。但劳工们得到的报酬很低微,被庄园主极尽所能地压榨,食不果腹、生病无钱医治是劳工的生活常态。
柯渡洲说,追溯这些华工的踪迹十分困难,一方面他们数量庞大,文字记录中连籍贯信息都很少。另一方面,当时英国向世界各地贩卖华工,印度只有很小的一个群体,大部分华工都被输入到了东印度群岛和西印度群岛的殖民地。据史料记载,到1805年,华工人数已占东印度群岛(注:马来群岛的大部分岛屿,包括婆罗洲、爪哇、苏门答腊等)人口总数的一半。
为了找到这些华工的后裔,柯渡洲从2016年开始研究。白天在印度理工大学马德拉斯分院教书,晚上做个人课题研究。周末,他会到文献中记载的地方一一寻访,近的地方靠摩托车,远的地方就亲自开车,和当地的学者求证,和村民聊天寻找蛛丝马迹。
三年下来,他的足迹遍布邦内的每一处种植园、殖民遗迹、档案馆。至于香港、槟城和新加坡等更远的地方只能想办法拼凑时间,或者出差到当地的时候顺便做研究。
“香港大学图书馆就像宝藏,给我的研究带来很大帮助,港大的学者也助我良多。他知道我每次在香港停留的时间很有限,会提前帮我办理好资料查看许可证等事宜。”柯渡洲说,在他的研究过程中,此类帮助不胜枚举。
贩卖华工的中转站
英国殖民者在全球充当奴隶贩子,无意间造成了这种被动人口迁徙的现象。很多劳工在当地定居,和当地人学习语言,融入他们的生活,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柯渡洲说,在他找到两个华工后裔家庭后发现,从长相上,他们已经没有典型的中国面貌特征了。
图:泰米尔纳德邦的华工后裔
“华工还在英国人的影响下信奉了基督教”,柯渡洲推测。影片中,柯渡洲寻访到了几座一百多年前的小小坟茔。不像传统中国人的木制或石质墓碑,这几座坟茔竖立的是蓝色十字架,静静地埋葬在Chinese Hill山脚下。
图:如今的Chinese Hill是私人产权
柯渡洲经常在一处海岸徘徊,甚至连影片封面都选了这片海岸。“这里是华工们最初登陆印度的地方,也是他们最后告别的地方。一些华工被留在印度,另一些可能被贩卖到更远的大陆,一经分别,对他们来说就是永别。我总能在这里感受到离愁别绪,我时常设身处地地想他们当时是什么心情。在这片海岸,我仿佛还能看到150多年前的那群中国人。”
香港是影片中贩卖华工的起点。1842年,鸦片战争(Opium War)结束,清政府和英国签订了《南京条约》,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英国人借港口地利之便做起了全球贸易和人口贩卖。
泰米尔纳德不是华工贩卖的终点,它只是漫长链条上的一个中继站和补给站。华工们从中国的广州、香港出发,途径马来西亚槟城、马六甲或新加坡,再到南印,最后的归宿是西印度群岛或北美大陆。
拍纪录片的印度教授
柯渡洲会说完整的中文语句,师从耶鲁大学的两位华侨老师,他的中文名也是这两位老师给取的,是“泛舟可以横跨大洲”之意,也寓意他在学术上的求索之路,需亲自架舟才能抵达学术的彼岸。
2008至2009年,柯渡洲作为福克斯国际学者,在耶鲁大学国际和区域研究中心从事研究工作,侧重东亚地区和中印关系。
2009年和2010年间,柯渡洲作为博士生在中国上海学习了6个月,他的中文也是在那时变得更精进。
图:柯渡洲(Joe Thomas Karackattu)
在拍摄Those4Years之前,柯渡洲在2016年拍摄了他的第一部中印纪录片Guli’s Children(《古力的后代》),讲述700年前,从印度卡利卡特(Calicut,位于现在的喀拉拉邦)搬到中国的Malayalee家族(马拉雅力)的故事。
为了寻访Malayalee家族的后裔,柯渡洲多次踏上江苏、广西、贵州、北京等地,跨越2000多公里,带着摘录的资料一一比对,最后终于敲开了其中一户后裔的家门。
谈起为什么要把研究拍成影片,柯渡洲说,如果把研究成果写成论文,那只有学生或者学者会去看,它的受众面很小,这段历史就不能为更多人所知。“我想让更多人知道中国和印度之间曾经存在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是定居印度的中国人,还是定居中国的印度人,我想从历史从文献中追溯他们曾真实存在过的证据,而不是干巴巴的文字。”
每次的实地寻访都很劳累,他不仅需要随身携带沉重的拍摄器材,还要补全残缺的研究资料,一路舟车劳顿,也不一定次次都有收获。
作为一名学者,拍摄影片、后期剪辑、录音配音都不是柯渡洲的专攻之处,但为了让这段历史被更多人了解,他利用业余时间抓紧学习。“我希望人们能从历史中获得一些知识,拥有独立思考的人格,而不是跟从所谓的意见领袖人云亦云。”他对志象网说道。
学者介绍:
柯渡洲(Joe Thomas Karackattu)博士,任教于印度理工学院马德拉斯分校,他的研究重点是中国研究。2008年至2009年,他曾任耶鲁大学福克斯研究员。2013年,他被提名为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的首届百年院士(提名奖)。最近他刚刚被纽约新学院大学(New School in New York)评为“中国印度学者领袖奖学金(2017-2019)”(CISLI)获得者。
参考文献:
《历史上的华工出国》,彭家礼,近代史研究
《海盗与海峡殖民地》,[英]米尔斯,南洋资料译丛
《海峡殖民地的历史》,新加坡文献馆,http://sginsight.com/xjp/index.php?id=155
《18—19世纪英国移种中国茶与发展印度茶之问题探析》,吴羚靖,学术研究
History of Indian and Chinese Coolies and their Descendants,Lee, Si-eun,Korean Minjok Leadership Academy International Program
作者:陈燕妮
编辑:李晓萌
本文原创首发于志象网微信公众号(ID:passagegroup)。
志象网,见证中国科技企业全球化之路。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