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奔小康】临夏:发展劳务经济 拓宽增收渠道
【脱贫攻坚奔小康】
临夏:发展劳务经济 拓宽增收渠道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睿君
从祖国北疆到雪域高原,从西部内陆到东南沿海,成千上万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外出务工人员,大胆走出家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筑就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
特别是2019年以来,随着厦门市与临夏州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日益深入,临夏州结合本地劳动力富足及厦门市企业用工量大的实际,下大力气发展劳务经济,深化劳务协作、组织开展培训、建设扶贫车间等一系列有效措施的顺利实施,使劳务经济成为全州农村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农民增收致富的“钱袋子”。
2019年11月13日,临夏州广河县电商孵化园内举行“2019年第十批赴厦门外出务工人员欢送仪式”,来自广河县买家巷、官坊、水泉、庄窠集四个乡镇的24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出发奔赴2000多公里外的厦门市开启务工生活。
马雪飞是24名外出务工人员中的一员。过去几年,他先后辗转新疆、青海等地打工,因工资收入低、生活没保障而返回家乡。这一回,马雪飞再次踏上南下的列车,与以往不同的是,即将迎接他的是一份稳定且收入可观的工作。
马雪飞的家乡在广河县官坊乡,那里山大沟深,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很多群众长年外出打工。据统计,全乡外出打工人员约2000人,占总人口近五分之一。
“虽然出去打工的群众很多,但真正稳定下来的却是少数,这两年回来的人也逐步增多。”官坊乡政府工作人员马正良说。
官坊乡的情况与临夏州许多地方类似。究其原因,是劳务输转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劳动力依旧处在以分散型、苦力型、短期型为主的低层次水平,导致输转质量整体偏低。对此,临夏州与厦门市积极衔接、相互配合,不断加强劳务培训力度,扩大劳务输转规模,逐步实现输转劳动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
为实现劳动力由“苦力型”向“技能型”转变,厦门市与临夏州联手,组织厦门市培训机构与临夏州各县市人社部门对接,按照贫困群众培训意愿,根据厦门市企业用工需求,开展以牛肉面、电子电工为主的“订单式”和“一对一”岗前培训。
离开家乡之前,马雪飞参加了县里组织的劳务培训班,尽管培训时间只有短短4天,但厂规厂纪、安全生产、安全用电常识等内容一应俱全,这让马雪飞们到厦门后很快适应了那里的生活。
“针对赴厦门务工的临夏籍人员,我们专门发放稳岗补贴、交通补贴等,这不但提高了群众的收入,还能使他们安下心来,好好工作。”临夏州劳务工作办公室主任夏军介绍说。2019年1月至10月底,临夏州向厦门市输转人员落实交通补助、稳岗补贴、奖补资金等共计640多万元。
厦门市企业按时足额发放工资加上临夏州各类相关补贴,让和马雪飞一样在厦门市打工的临夏籍贫困务工人员,不仅对眼前的工作充满信心,也对未来无限憧憬。“照这样算下来,我第一个月就能拿到4500元工资和1100元奖补资金,这是打着灯笼都难找到的好工作。”马雪飞高兴地说。
不仅如此,临夏州还按照“走出去”和“引进来”双管齐下的方式,通过招商引资、注入资金、引进生产线等,引进厦门市援建服装加工、雨具制作、制鞋等扶贫车间132家,占全州扶贫车间总数的65%。“在扶贫车间里工作的绝大多数都是女性,这些过去的家庭妇女变成了‘上班族’,极大地提高了家庭收入,她们早已是脱贫路上的‘主力军’了。”夏军说。
截至目前,临夏州共向厦门市输转劳动力4645人,其中输转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693人,厦门市帮扶临夏籍务工人员就近就业及第三地就业1.64万人。同时,在厦门市援建的扶贫车间内,共吸纳临夏州5916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078人。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