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股份挪用定增款后爽约 待偿债务超可用资金10倍
新浪财经讯 12月18日,力帆股份公告无法按期归还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募集资金。公司称使用前次非公开发行股票闲置募集资金44892万元暂时补充流动资金中37892万元已于2018年7月6日到期,因流动资金比较紧张,暂时无法归还至募集资金账户。
此外,公司还公告有6000万元将于2020年4月13日到期,因募集资金账户已被冻结,是否能如期归还也存在一定不确定性。待资金压力有所缓解时,尽快归还暂时补充流动资金的募集资金。
今年10月,有媒体曾报道“猎豹汽车、众泰汽车、华泰汽车、力帆汽车四家车企年底将进入破产程序,预计涉及上下游汽配供应商产业链合计约500亿元坏账”。力帆股份随即发布澄清公告,称情况不属实,没有破产计划,不过同时也表示公司负债较高,资金流动性压力较大,将积极采取多种应对措施降低风险。
那么,公司目前债务和流动性压力究竟大到什么程度,破产传闻又是否空穴来风呢?
11月销量暴跌92% 银行持股或成含金量最高的资产
力帆股份主要从事发动机、摩托车和汽车的生产、销售。从资产端的角度看,今年三季度末,公司总资产227.86亿元,净资产也达到49亿元,资产状况似乎与“破产”传闻相去甚远。不过,公司的资产质量或许令人堪忧。
中报显示,力帆股份全部资产中,无形资产为13.80亿元,其中“整车设计开发及其他”项占比最高,达到7.67亿元。也就是说,公司将用于设计开发的支出进行了大量资本化处理。
此外,截至今年年中,公司账面存货18.84亿元,其中库存商品项占比最大,达到8.76亿元,同时减值为2.88亿元。也就是说,公司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乘用车、摩托车等产成品积压。
而与此同时,根据最新披露的产销快报,今年11月,力帆股份传统乘用车销量仅73台,同比下降98.59%,新能源汽车销量441台,同比下降67.67%,两者合计同比下跌幅度高达92%。1-11月,公司传统乘用车和新能源汽车销售累计跌幅也分别达到了74.97%和65.78%。
考虑到公司主要产品目前的销售状况,已计入无形资产的设计开发支出和存货的资产中,到底有多少水分值得斟酌。
值得一提的是,新浪财经注意到,力帆股份目前拥有约55亿元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余额,其中最有价值的当属持有的港股上市公司重庆银行股份。
根据公开资料,力帆股份直接持有1.3亿股重庆银行股份,占比4.14%;通过子公司重庆力帆实业(集团)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力帆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持有1.65亿股重庆银行股份,占比5.28%。公司直接和间接持有重庆银行合计9.4%的股权。
按重庆银行目前145亿港币(合130亿元)的市值估算,力帆股份所持股份价值约12亿元。无论从价值的公允性,还是变现的难易程度看,或都算的上是公司现有“含金量”最高的资产。
一年内待偿债务超可用资金10倍 昔日纳税大户成“困难户”
从资金链的角度看,力帆股份目前承受的压力更为明显。
今年三季度末,公司持有货币资金25.74亿元,不过其中被票据、信用证、借款等各类保证金大量占用,可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8.6亿元。
另一方面,期末公司短期借款90.09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23.65亿元,未来一年应偿还的有息债务高达114亿元,是同期账面可用资金的约13倍。即使考虑年报披露的3亿元借款保证金,一年内应偿还的有息债务也高达可用资金的10倍以上。
公司现金流更是入不敷出。Wind数据显示,自2012年至2019年前三季度,力帆股份仅2018年经营性现金流小幅流入5700万元,其他年份均大幅净流出,合计流出金额高达49.34亿元。其中,2012年至2017年,公司净利润持续为正而经营性现金流持续为负,两者长期呈现显著背离。
正是由于对资金的渴求,今年7月,公司基于产品市场环境和企业未来发展的考虑,终止了2014年即已定增完成的“汽车新产品研发”项目,并将该项目尚未使用完毕及已完成投资募投项目的共同节余募集资金总计4.49亿元全部永久补充流动资金。
新浪财经注意到,作为一家重庆本地的民营企业,力帆股份曾十多次入选中国企业500强,也是重庆当地多年的纳税大户。不过,如今的力帆已俨然成了政府的“包袱”。
今年前9个月,公司净亏损高达26亿元,而获得的政府补助已超过4000万元。此外,政府在“输血”公司的同时,还专门成立了债委会,帮助缓解力帆的债务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力帆股份出售乘用车项目生产基地,取得33亿元的转让收入,随后又将所持重庆力帆汽车有限公司100%股权以6.5亿元的价格转让给重庆新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受让者为北京车和家的控股子公司。
通过卖地和卖汽车生产资质,力帆股份全年得以勉强盈利。而实际上,公司已连续三年又三个季度处于扣非净利润亏损的状态。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净亏损超过26亿元,卖无可卖之下,力帆已难逃全年巨亏的局面。
年届80的尹明善可能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希望借助新能源汽车的赛道实现“弯道超车”,在业务转型后短短4年时间,不仅未能实现“超车”的愿望,反而陷入更深的泥淖,难以自拔。
(公司观察 文/昊)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