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5%受访者确认消费时更注重商品品质了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消费过程中越来越注重品质。对于不少消费者来说,一件商品如果只是款式好看或价格便宜,而用料劣质、做工粗糙,是很难让人产生购买欲的。这种注重品质的消费倾向,体现在人们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7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5.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消费时比以往更注重商品品质了,54.8%的受访者感到如今人们的消费行为普遍更加理性。
在服饰消费方面,受访者最关注面料材质
27岁的汪海(化名)是山东某央企员工,他以前爱去快时尚品牌店买衣服,原因是“好看不贵,穿一两年丢掉也不心疼”。但他现在开始关注服装用料、剪裁。“我以前出门玩儿也是随便穿件宽松的衣服,现在专门购置了某品牌户外装备”。
今年50岁的山东烟台市民徐辉(化名)从事过服装行业,他告诉记者,以前不少顾客来买衣服,如果看好一个款式,轻易就成交了,“但现在不行了,消费者挑剔了,他们要质量好的、有特色的、适合自己的”。
本次调查显示,在服饰消费方面,受访者最关注面料材质(78.4%)。其他依次是款式(63.4%)、设计特色(54.4%)、品牌(50.4%)等。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服装销售量比2017年降低了24.8%,同时,2018年限额以上服装类商品零售额实现9870.4亿元,累计增长8.5%,比2017年提高0.5%。
针对这组数据,某消费App营运总监孙英博分析,在消费人口数量增加的前提下,服装销量降低,但消费额度并未降低,说明消费均值在提升。“现在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普遍更关注品质和体验感。这代表单纯的靠价格取胜的经营模式在逐渐失去优势”。
徐辉感到,人们消费注重“质感”的倾向还体现在家居、食品、电子产品等方面。“我平时不会乱花钱,但买东西时一定偏向质量更好的,贵一点也没关系”。
汪海趁着今年“双11”商家做优惠活动,买了一双心仪已久的靴子。“同样是鞋,用料和版型好的更舒适,穿上是可以感觉出来的。有些商品看着贵些,但相比质量差的能穿更久,更划算”。
23岁的姚瑶(化名)是广西南宁某银行员工,她现在买衣服鞋帽和包包,不再一味追求各种款式了,更看重口碑和品质,“这样可以降低‘踩雷’的概率”。
调查中,95.5%的受访者称自己在消费时更注重商品品质了。
孙英博分析,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消费者所能接触的商品品类和品质都在优化,个体审美与消费能力也都在提升。
人们追求精品化消费体现了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程度
汪海认为,高品质的商品使用寿命长、体验好,还能给人带来更多满足感和自信,比起功能单一、制作粗糙的商品,性价比其实更高。
徐辉也表示,买一堆质量差的,不如买一件质量好的。
“日用品和食品,质量差的是真不敢买,原材料没保障,短期看不出什么,长期接触可能对健康有影响。”今年刚退休的河北唐山市民王艳(化名)说。
孙英博认为,人们在消费中越来越追求品质必然会带动市场转型,“新的商业模式、优秀品牌与团队将涌现,个人生活品质也会得到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副教授薛海波表示,人们追求精品化消费体现了社会经济文明发展的程度,有助于增强个人的消费获得感,会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工作来获得更好的生活。另一方面,也会促使企业制造出受国人喜爱并能够走向世界的产品,打响中国品牌。
对于品质更好的商品,72.1%的受访者认为能提升生活品质;58.4%的受访者认为它们经久耐用,性价比更高;48.7%的受访者感觉能提升使用体验;45.7%的受访者认为不危害身体健康。
76.1%受访者认为人们消费的变化反映出对生活质量更重视
受访者认为人们消费最明显的变化是注重少而精(58.0%)。其他还有:看重独特性(46.0%),更注重实用性(42.8%),不愿意凑合(41.2%)等。
汪海觉得,个性、定制和品质是人们消费时关心的因素。“个性化尤其明显,比如服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穿衣风格,工装、休闲、运动、职场、嘻哈等,很多人不愿与周围的人撞衫”。
纵观近些年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孙英博总结,第一,是整体消费结构的变化。在衣食住行的基础需求之外,人们投入更多成本获取教育、娱乐、健康、养老等多维度服务。第二,消费能力增强。第三,整体的消费频率有所增长。第四,在消费的同时还追求体验感、分享感。第五,消费性质从实物商品消费扩展至虚拟商品消费。
“人们消费整体上出现了品质化、国际化、科技化、年轻化、个性化、社交化、便捷化的特征。”孙英博指出,在消费倾向上,人们已经从对商品基本属性的需求,逐渐过渡到了追求品质、附加属性和个体差异,“比如饮食,从基本的吃得饱向吃得好发展,更注重营养均衡,更注重愉悦感和适合个体需求”。
薛海波表示,近些年来,人们消费变化确实很大,但我国现在还有一部分地区仍然不够发达,所以消费的不平衡现象也非常明显。
调查中,76.1%的受访者认为人们消费的变化反映出对生活质量更重视,54.8%的受访者认为反映出人们整体消费更加理性,53.4%的受访者认为反映出消费结构的升级。
孙英博表示,消费者消费心理的变化,一方面说明商品品质已经成为商家或品牌的生存基础,附加价值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说明经济发展带动了消费者消费意识的转变,从而驱动商业模式的优化和转型。
薛海波认为,我国消费市场存在两个方面的“供不应求”。一是区域差异带来的“供不应求”,即乡镇和农村市场对商品和品牌的巨大需求,与供给相对短缺之间的矛盾。二是产品品质方面的“供不应求”,即人们对高品质、精品化产品的需求巨大,而我们暂时无法充足提供。
他表示,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是要渠道下沉,让更多的农村和乡镇消费者能够接触到高品质的商品。解决第二个问题则需要更长时间,需要企业苦练内功、打造精品,增加国内市场对消费者的吸引力。
受访者中,00后占1.5%,90后占33.4%,80后占49.2%,70后占12.2%,60后占3.1%。
中国青年报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