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娱乐资讯

“南海Ⅰ号”:一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 来源:互联网
  • |
  • 2019-11-07
  • |
  • 0 条评论
  • |
  • |
  • T小字 T大字
原标题:“南海Ⅰ号”:一船尽观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盛

“南海Ⅰ号”发掘出的青白瓷四系罐  王忠耀摄

11月5日,“进博时间”再度开启。回顾历史,开放合作是增强国际活力的重要动力。12月,广东省阳江市海陵岛上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将迎来开馆10周年,其中的展品都在讲述着海上丝绸之路的点点滴滴,其中尤以“南海Ⅰ号”沉船,最受人关注。

一走进陈列现场,一股海泥味道扑鼻而来。“南海Ⅰ号”残长22.95米、宽9.85米,船内舱室最深2.7米,设14道舱壁分隔成15舱。按照正常成年人步速,绕船体一周也需5分钟左右,这样一艘庞然大物,竟来自800年前的宋代。

以一船尽览宋代海外贸易之发达,尽观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作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实物载体,“南海Ⅰ号”让不少人联想起了远在西北的那个陆上丝路节点,故有“海上敦煌”之谓。“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重要构想、平等开放的世界贸易遭遇挑战的今天,‘南海Ⅰ号’价值的深入研究挖掘,对于我们而言或许有更多不同的意义。”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牛军凯表示。

一段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史

中国的水下考古工作自20世纪80年代起步,迄今已有30余年。

从1987年发现沉船踪迹,我国水下考古学之父俞伟超将之定名为“南海Ⅰ号”,到2001年5月精确定位沉船位置,再到2007年实施整体打捞并入驻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最终于2014年开始大规模保护发掘工作,“南海Ⅰ号”的考古历程,可谓中国水下考古的真实写照。

“我们现在已经很清楚‘南海Ⅰ号’在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国首批水下考古队员、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向记者表示,中国的考古挖掘始自殷墟,而水下考古则从“南海Ⅰ号”开始,它为建立水下考古学提供了基础和最重要的实物资料,称其为“水下殷墟”并不为过。“一个项目做32年,整个过程确实是其他考古项目很难比的,是非常值得去回味的。”崔勇说。

根据最新的考古发掘统计,“南海I号”出水文物总数超过18万件,包括各类金、银、铜、铅、锡等金属器,竹木漆器,玻璃器以及人类骨骼、矿石标本、动植物遗存等,其中尤以铁器、瓷器为大宗。此外,船舱内还发现了咸鸭蛋等特殊商品。

“目前船舱内的货物清理结束,证明发掘已经进入了一个节点。目前中国的考古历史上还没有一个项目能发掘这么多的文物。”崔勇告诉记者。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技术总监、“南海Ⅰ号”保护发掘项目领队孙键,也曾在为本报撰写的文章中,将“南海Ⅰ号”称为迄今为止我国水下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

一部宋代社会“开放实录”

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在挖掘“南海Ⅰ号”甲板下的船舱内部过程中,发现有人类骸骨,对残骸提取骨胶原进行DNA测序后,排除了遗骸是黄种人的可能。这一发现,显示出南宋时期或已出现了外籍水手,更让不少人对于南宋社会的对外交流开放,以及当时中国与世界频繁的海上贸易往来产生了浓厚兴趣。

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曾有记载,“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柂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一舟数百人,豢豕酿酒其中,置死生于度外”。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戴胜德表示,“南海Ⅰ号”使用的水密隔舱技术是宋代中国对世界造船业的巨大贡献,后来更成为造船业标配。宋代船舶制造工艺的高超,让远洋海上贸易成为可能。

“福建德化窑这个大碗,器形比较大,在我国其他窑址中出土的比较少,据推测,这有可能是来样定烧的,专门的外销瓷,出口到东南亚地区,比较符合他们的生活习惯,比如印度人有吃手抓饭的习惯,碗口就需要比较大。”在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负责瓷器修复的耿苗向记者介绍道。

“这条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证材料,通过这个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明之间交流的重要性。我们国家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如果没有丝绸之路,如果没有跟不同地区的交往,很难想象我们会有这么丰富多彩的中华文明。文明之间没有什么高下和优劣之分,只有交流和共同进步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如果自我封闭的话,我们任何人都很难单独前行。”孙键曾表示。

一幅自由平等的多边贸易画卷

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14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上,一位来自广东阳江的老人冯峥带去了他与“南海Ⅰ号”的故事,引起了现场不少听众的共鸣。那些在海上丝绸之路上尘封已久的交流佳话,至今娓娓道来依旧动人。

“‘南海一号’更像是一种意象,代表了一个开放和发展的中国,代表了一个对其他文明有着博大胸襟的中国。包括这两天正在举办的进博会在内,当前我们借助‘一带一路’、G20、上合组织等平台和机制,与其他各国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规模前所未有,相信中国也会为世界带来更多新的可能。”中山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研究员谷名飞对记者表示。

“关注海洋意识中蕴含的‘平等、多元、宽容、共同发展’的内涵,以及由此孕育的人文理念,也是古代珍贵文化遗产带给我们的启迪。认识‘海上丝绸之路’在不同文明互动中的作用及其特征,我们可以承继历史遗产,汲取有益经验,赋予这一古代交往通道以新的时代意义,使之在与沿线国家和人民的沟通中产生共鸣,以期更好地推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孙键认为。

陈寅恪先生曾有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对此,广东省社科院副研究员郭军认为,当前中国的发展成就证明了先生所言非虚。“‘南海一号’不光是一项单一的考古发现,它更向我们展示了自由平等的多边贸易为世界发展带来的诸多可能。历史经验让我们有理由相信,险滩暗礁阻挡不了大江奔流,坚持开放、合作、共享的中国,会为世界带来更多积极的可能性。”郭军说。(记者 王忠耀)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信息均搜集自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对其真实合法性负责。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处理。联系QQ:1640731186
友荐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