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润民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农村饮水安全在脱贫工作中的重要性,他指出:“着力补齐贫困人口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
近年来,随着水利部和相关部门的全力推进,覆盖在全国广袤农村1100多万处的饮水工程,正通过星罗棋布的乡村水厂和密密麻麻的供水管网,向亿万群众输送清洁、卫生的饮用水,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的历史性转变,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源源动力。
水之润
苏海英的家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找水源、修渠道,为了水,人们想尽办法。直到引洮工程的实施,她可以足不出户,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
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提出“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甘肃省引洮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张天革介绍,当时引洮一期工程建设正面临世界性技术难题,资金上也捉襟见肘。总书记的到来,给了工程建设者巨大的鼓舞和支持。2014年底,一期工程实现通水。到目前,工程受益人口已达到了225万人。
甘肃农村饮水安全正实现历史性转变,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达到91%和88%,农村群众吃水处于可控状态。
贵州省水城县杨梅乡台沙村是全省2760个深度贫困村之一。缺水是台沙的穷根,相比于腰包瘪,台沙人更怕水缸干。
2018年底,台沙终于来水了。当年,贵州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其中就包括水城县投入900万元在台沙村修建山塘,配套建水厂。现在全村1075户都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
记者从水利部获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施人畜饮水和饮水解困工程,解决了严重缺水地区饮水困难问题;进入“十三五”后,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转入巩固提升阶段。我国已建成了比较完整的农村供水体系,农村集中供水率达86%,自来水普及率达81%,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
水之安
从“喝上水”转向“喝好水”,我国的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已经达到较安全水平。
自来水,滋润着买买提·阿不拉老人的心田。2018年10月,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柯坪县生活了70余年的他终于告别了涝坝水和山泉水。
柯坪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近40倍。20世纪80年代,水利部对全国水资源实地调查后给出了结论,柯坪县“境内无好水”。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政府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向南疆等贫困地区倾斜。总投资6.09亿元的柯坪县城乡饮水安全工程于2018年10月底完工,全面通水入户。
柯坪县城乡饮水管理站站长艾尼·阿布都热合曼说,目前全县饮用水水质已经达标,水量也符合设计目标。
新疆将解决22个深度贫困县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水利工作的头号工程推进,从2018年至今年8月底,共解决了82万余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内蒙古加快推进的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工程,正在终结“高氟水”等不安全饮用水对人们的影响。2018年以来,内蒙古投资4.96亿元解决了7.6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供水质量从差到好,农牧民也“苦尽甘来”。经过不懈努力,全国已解决了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型氟超标问题。
水之悦
水,还是一道关乎生存与发展、脱贫与致富的千年命题。
位于湖南西部大山里的溆浦县,千百年来饱受水患旱灾之苦,一些地方甚至因缺水致贫。时至今日,对于这个正在脱贫攻坚的贫困县来说,水依然是支撑扶贫产业的关键因素。
为了节水,多年前,溆浦县舒溶溪乡竹坡坳村实行“定时、定量”发水制度。
缺水,如烙印一般,印在了村支书杨祖易的身上。“水的问题不解决,就谈不上脱贫”。
于是,他带着村民掘井扩容,引水上山。他们在全村找到了80多个溶洞水源,通过电机抽上来后,引入每家每户,村里的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发展产业也有了底气。
这几年,杨祖易带领村民种植油茶、西瓜等经济作物,面积近3000亩,不少贫困户因此脱贫。
今年,在县级涉农整合资金支持下,村里又新修了山塘,缓解了旱季生产用水问题。山塘修好后,生产用水更有保障,村民们准备进一步扩大油茶种植面积,预计每亩收入达到3000元至5000元。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至2018年底建成1100多万处供水工程,服务9.4亿农村人口,有力支撑了我国城镇和农村的迅猛发展。
喝好水、用好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水利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确保到明年年底按照现行标准全面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让农民兄弟姐妹喝着放心水,幸福奔小康,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供水保障。
新华社记者 任卫东 张文静 胡璐
参与记者 多蕾 潘德鑫 李志浩
勿日汗 白田田 朱文哲 贝赫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