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联入局刷脸支付 用户黏性待考
刷脸支付赛道将迎来“国家队”成员。10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银联旗下云闪付App近日正如火如荼地推出刷脸支付服务,目前已经在广州、杭州、武汉等7个城市陆续展开。另据一知情人士透露,银联刷脸支付目前正在试点营销阶段,暂未正式发布。当前刷脸支付战场支付宝、微信支付已然硝烟四起,银联的跑步入场会产生哪些影响?在三大巨头力推刷脸支付之下,行业格局又会产生哪些变化?
银联刷脸支付即将上线
自去年底推出刷脸支付试点后,2019年银联刷脸支付业务战略布局明显提速。10月17日,北京商报记者从一知情人士处获悉,银联刷脸支付目前正在试点营销阶段。在云闪付App中,刷脸支付这一板块已经悄然在广州市、杭州市、武汉市、宁波市、合肥市、嘉兴市、长沙市7个城市陆续上线。
北京商报记者亲测发现,银联云闪付App“刷脸”的流程较为简单,只要采集人脸、选银行卡、设置人脸支付口令三步就可以完成。可支持中国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等国有大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等股份制银行以及广州农商行、杭州银行、徽商银行等城、农商行共计18家银行的开通服务。
银联刷脸支付的加速入局,或将为刷脸支付三足鼎立格局奠定基础。事实上,去年12月,银联就开启了一波尝试,对外宣布银联持卡人可在北京、上海多家商超体验刷脸支付服务,无需携带银行卡和手机,直接通过刷脸即可完成支付。
对于银联推出刷脸支付的原因,易观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银联此时推出刷脸支付一是为了抢占市场,二是自身业务发展需要。
他指出,在之前二维码支付推广之际,银联相较于微信、支付宝便已有所落后,正因为认识到相关介质的重要性,在两大巨头未把相关介质市场垄断时,银联此时推出刷脸支付以免日后为抢占市场份额投入更多。同时,刷脸支付相比扫码省去使用手机的步骤,能够增加用户黏性,依靠刷脸支付设备也能够把用户生态形成闭环。
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诗强也分析认为,银联推出刷脸支付主要目的是增加支付方式,提高用户体验,更好地与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公司竞争。
三大巨头力推
在银联小跑入场之前,支宝和微信支付在刷脸支付战场早已打得火热。2018年以来,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相继推出刷脸设备“蜻蜓”与“青蛙”,瞄准线下支付场景,与此同时双方加大市场投入和补贴。
今年9月24日,支付宝宣布将今年4月发布的30亿元市场刷脸支付补贴改为“无上限投入”,再次点燃市场热情,此前亦有消息称微信支付投入百亿元补贴刷脸支付,不过微信支付方面在回复北京商报记者时对于具体补贴金额不予置评。
虽然刷脸支付商业化仍处于初期阶段,但相比二维码、NFC等移动支付手段,刷脸支付再一次省去了手机这个介质,进一步给消费者提供了便捷,这或许将促进支付行业再一次升级。
值得注意的是,刷脸支付战场早已硝烟四起,此时银联入局是否能搅动“一池春水”?对微信、支付宝会带来哪些影响?在三大巨头力推刷脸支付之下,行业格局又会产生哪些变化?
王蓬博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发展刷脸支付,银联的优势在于其线下推广能力比较强,银联覆盖的线下自有商户是全国最多的,对线下支付机构也有一定的管理职能,更容易与支付机构合作铺设场景,落地也会很快。不过现在是比拼用户黏性的时候,很多用户没有也不需要下载云闪付App,但是大多会有支付宝和微信。因此,银联需要在提升用户黏性方面下功夫。
从支付行业格局的变化上看,此前的线下支付市场,微信作为高黏性社交软件拥有实时在线的特点,在需要使用手机进行扫码付款的情况下,打开频率更高具有先天优势,也使得微信支付在线下支付的频次上占据优势。
如今在刷脸支付的赛道上,支付宝相对而言最为积极。王蓬博认为,省去手机的步骤,支付宝有望依靠刷脸支付在线下支付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不用打开App,给一个授权,只要账户有钱,刷脸便能付款。同时支付宝能提供更多增值服务,其推广能力、下沉服务能力和商户运营能力,可能会让支付宝在线下支付规模上逐渐跟微信持平甚至超越。银联肯定也是看到了这种机会。”
便捷与安全的博弈
随着越来越多玩家入局,刷脸支付商业化将逐渐普遍,不过在新生事物成长期间难免引发一些担忧,其中,如何在便捷性与安全性之间找到平衡首先值得市场深思。
今年以来,监管一方面认可刷脸支付的价值,但又多次公开示警其存在的安全隐患。央行科技司司长李伟今年9月公开表示,人脸识别支付线下应用风险相对可控,基本具备试点应用的条件。但李伟也指出,人脸属于弱隐私生物特征,信息误用风险比较大。人脸识别数据采集应提前告知信息使用方式,明确获得客户授权,要充分尊重用户的主观意愿,不得在用户不知情、未授权的情况下擅自发起交易,不要简单地将人脸特征作为唯一的交易验证因素。
“国家队”银联的入局,是否有望解决这些安全隐患?在王诗强看来,刷脸支付还只是前期尝试阶段被认为可行,没有经过市场大规模检验,刷脸支付涉及到用户脸部信息,更容易引发客户对信息泄露的担忧。在王蓬博看来,目前我国大多是后置监管,后期监管也会有更多措施出台,这也是个博弈的过程。
今年8月央行发布的金融科技发展规划中也提出,将探索人脸识别线下支付安全应用,借助密码识别、隐私计算、数据标签、模式识别等技术,利用专用口令、“无感”活体检测等实现交易验证。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