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关于电话的记忆
【我和我的祖国71】
刚用了两年的智能手机出现了内存不足和卡机的现象,儿子得知后说过几天给我买一部新的。如今,手机日日不离身,价格也不贵,更换起来不必心疼。
说起电话,真有抹不去的记忆。
最早接触电话,还是在1969年。父亲在煤矿家属区木工房学木工,我常常到相邻的家属委员会办公室玩耍,吸引我的是办公室那部黑色的摇把电话。看着叔叔阿姨们“呜呜”地摇几下后,对着话筒说话,我感到特别新鲜。有一次,趁办公室没人,我壮着胆子摇起电话,端起话筒,未等我说话,里面传来女话务员的声音:“你要哪里?”我急忙放下电话,一溜烟跑了。
一年后,父亲回到矿工会工作。我每天放学后,经常到父亲的办公室。父亲办公桌上有电话,我写作业时,最愿意坐在靠近电话的地方,我喜欢听电话铃声和话筒里传来的声音。有一次,父亲特意领着我到矿电话班的总机室参观,我这才明白当时的电话原来是需要话务员人工来连接的,也体会到话务员工作的繁忙和辛苦。
后来,父亲调动工作,并于1980年被组织提拔为县处级干部,这下终于有资格配备家庭电话了。那天放学回来,看到家里写字台上崭新的黑色摇把电话机,我高兴极了,这是我曾经的梦想啊!当晚写作业哪能安下心,我时不时瞅瞅电话,盼望着来电话,响上几声。父亲告诉我,这是他的办公电话,没有特殊情况,小孩子不要随便使用,又叮嘱我,邻居如果有事情来打电话,一定要满足人家。
说起来,我家的电话还真为邻居们帮了不少忙。记忆最深刻的是有一天半夜,邻居家突然传来号啕大哭声,原来是有人得了急病。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无法叫救护车,父亲赶紧给单位的值班司机打电话,及时将病人送医院救治,病人最终转危为安。
后来,摇把电话被程控电话淘汰了,家里的电话机也先后更换为转盘式和按键式的。电话给日常生活带来许多方便。1988年我在北京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习,想家的时候,用学校的公用电话和家人聊上几分钟,感觉真好。20世纪90年代,电话开始走进千家万户。
与此同时,传呼机和手机流行起来,我先后买了汉显传呼机和摩托罗拉手机,这在当时可算是奢侈品了。光一个传呼机就2000多元,每年服务费600多元,加上买手机,真是不小的开销。记得当时的手机还是模拟信号,手机号码都是以9字号开头,打外地手机号码还要加区号,接听和拨打当地电话一分钟就是两毛钱,拨打长途更贵。尽管价格不菲,但是为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方便。到2000年时,已经流行数字手机,我买了一部诺基亚手机,两年后又将这个手机给了父亲。2003年3月,父亲到家乡祭奠我的姨奶奶,不料突发脑血栓和脑出血,晕倒在大街上。一位好心的军嫂叫来救护车,另一位女士从父亲上衣口袋里找出手机,给我打了电话,我得以及时赶到。我不禁感慨,生活真是离不开手机了。从那以后,父亲每次外出,我都要叮嘱他带上手机。
而今,我用的已经是第三部智能手机了,它仿佛是一个移动的电脑,上网、转账、消费、学习,传送资料、办公等,功能一应俱全,而手机的通信费则是一再下降。记得父亲晚年躺在病床上,我常用手机给他播放电影,父亲非常开心,对智能手机爱不释手。
从摇把电话到智能手机,从少数家庭到全民普及,短短几十年,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盛,也使我们的生活便捷多彩。我相信,随着5G网络的推广,未来的生活会变得更加美好。
(作者:于泉城,供职于山东省龙口矿业集团)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