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地织起800人志愿服务网
短短两周,中建二局云南分公司团委就招募到80多名志愿者,他们将于7月下旬至8月,分4批前往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鲁家院子搬迁安置点,参加由共青团云南省委、共青团镇雄县委与公司团委、云南艺术学院团委共同开展的易地扶贫搬迁暑期志愿服务,为那里的留守儿童开展防性侵安全教育,扶贫助困、心理抚慰、家庭教育指导、陪伴老人等活动。
“公司的志愿活动总是一呼百应。”中建二局云南分公司团委书记赵晨说,这些志愿者分别来自公司工程部、安监部、商务部、市场部、质量部、党群部,有管理者、技术员、建筑工人等。
3年来,中建二局云南分公司志愿者从30人增加到800多人,其中35岁以下的青年有600多人。他们中有不少人来自贫困地区,曾经是帮扶的对象。
是什么让那么多青年愿意参加到公司组织的产业扶贫、助学扶困、关爱留守儿童、社会救助、抢险救灾等帮助他人的志愿服务中?
不忘工友们留在家里的孩子
暑假来临,昆明万达城项目部、昆明碧桂映象北城项目部的“爱心妈咪室”渐渐热闹了起来,孩子们每天跟着父母来这里,年龄小的孩子玩玩具、画画,年龄大的孩子在职工书屋看书、写作业,中午就在项目部的食堂吃饭。
这两个项目都是由中建二局云南分公司承建。在这两个大型工地上,施工高峰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超过2000人,其中有不少女性。
为了让年轻女性在产假后能继续给婴儿喂奶,项目部专门在办公区域装饰了一间“爱心妈咪室”,配有沙发、婴儿床、消毒奶锅、微波炉、冰箱、饮水机、玩具、爬爬垫等,让妈妈们能带着奶娃来上班,照看孩子的老人、保姆也可以一起来。
“爱心妈咪室”也是工地上所有职工子女假期的聚集地。赵晨说,工地上,有不少双职工家庭,一到假期,孩子在家玩手机游戏,父母无暇顾及。自从有了“爱心妈咪室”后,双职工家庭的一块“心病”得到了解决。这间小小的屋子,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员工的流失。
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陈柯宇介绍,西南公司及云南公司在西南片区有重大项目30余项以上,每个项目部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1000人以上。
“工地上有不少农民工夫妻,他们主要做桩基础的工作,两个人挖一片,从十几根桩到几十根桩,我们把它们叫作‘夫妻桩’。”中建二局云南分公司第十三项目部党支部书记代亚涛说。
代亚涛心中一直有个牵挂,跟随父母来城里的孩子,尽管生活艰辛,但毕竟在父母身边,假期里还可以到“爱心妈咪室”学习玩耍。那些被父母留在家里的孩子,他们怎样生活?
两年前,代亚涛与公司的志愿者们来到钢筋工彭维勇和部分工友的家乡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罗坎镇。彭维勇的妻子生下孩子两个月后便离家出走了,9岁的女儿小红已经3年没有见到彭维勇,在见到爸爸的那一刻,小红没有惊喜,眼里是怯弱、哀愁和疑惑。
志愿者们来到小红就读的花园村小学,这里有83名学生,他们中大多数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有的过年回来,有的四五年回来一次,有的甚至七八年才回来一次。孩子们的心愿都是:“让爸爸妈妈早点回家”。
这些和老人生活在一起的孩子,要喂猪、做饭、种包谷、放牛。有些孩子的家离学校有3个小时的路程,每天,他们背着书包、捧着大碗,一路走一路吃饭。
“我们算了算,孩子们在蛮荒的山路上每学期孤独往返要走600多公里。”代亚涛说。
此后,公司成立了“云南省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队”。他们分批多次前往工友们的家乡,给他们留守在家的孩子送去书本、乒乓球、跳绳,开设音乐、绘画、舞蹈、书法、模拟防灾减灾场景课程,提高孩子和老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他们还进行家访,陪老人聊天,辅导孩子作业,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同时,还组织开展“留守儿童梦想夏令营”,网络亲子见面会,让无法回家的农民工与孩子在网络上连线。
志愿者们还把工友的孩子从老家接到昆明,让他们与父母见面。在工地上,志愿者们让孩子们穿上工作服,戴上安全帽,由爸爸妈妈教他们如何捆扎细铁丝等,通过这些体验,让他们体会到爸爸妈妈的辛苦。
在公司的安排下,孩子们跟着爸爸妈妈登上了317米的昆明西山万达广场塔顶,这座由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承建的大楼,是目前云南省最高的建筑,也是我国建筑行业在高烈度地震带修建300米以上摩天大楼的开山之作。
当眺望着美丽的昆明城,孩子为爸爸妈妈能盖起这么雄伟的大楼感到骄傲,他们懂事地拉起爸爸妈妈的手,一个一个地数着手上的老茧,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民心工程:“造血+扶志+扶智”
“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以及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中,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现象。” 陈柯宇说,最初公司大多是给予物质上的帮扶,但在回访时发现,贫困地区的青年有劳动能力却没有劳动技能,靠打零工收入难以保证,急救式的帮扶并不能解决贫困的根本问题。
2018年,中建二局云南分公司与大理市洱源县签订帮扶协议,建立云南省首个建筑类产业扶贫就业基地。除洱源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云南贵州建筑工地上的很多贫困家庭都得到了帮助。
公司按需收购贫困户尤其是残疾贫困户冬桃等农特产品,扶植贫困户发展产业;成立“超越梦想奖助学金”,200余名考取高职及大学的贫困学生,每年都获得助学金;为祥云县大仓村捐物、修路建房;为孤寡群体提供助残关爱补贴;为贫困家庭建筑相关专业学生优先提供工作岗位等。
6月5日, 在鲁甸县国家重点项目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项目部,中建二局云南分公司的200余名技术工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技能比赛。选手们通过理论知识考试后,要完成用钢筋配料、放样、工艺操作、钢筋弯折形式、钢筋加工尺寸、绑扎间距、工完场清等17项考核。参加比赛的选手不仅获得了数额不等的奖金,优胜者还获得了月薪高达上万元的就业岗位。
这些选手都是来自昭通市鲁甸、巧家等5个县的贫困家庭,他们晚上在项目部开设的帮扶夜校学习电工类、木工类、钢筋工类等理论知识,白天由师傅“手把手”现场指导,逐渐从技术“小白”成长为技术“大拿”。经过培训上岗的工人,人均月收入6000元左右,最高的可达1.3万元。
昭通市盐津县的农民工李关印,经过培训今年4月正式上岗,成为一名木工。当领到工资后,多年打散工的李关印激动地说:“孩子9月上学的费用有着落了。”
“公司将为当地贫困群众提供1000余个技术岗位。”中建二局西南分公司党委副书记王维民说,“农民工夜校”的开办,让一些贫困群众从普通的小工成长为技术骨干或管理者,提高了当地贫困家庭的收入,增强了自我发展能力,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造血+扶志+扶智”的帮扶机制不仅实现了精准扶贫,也成为公司的一项“民心工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参加公司的志愿服务。“从最初30人到现在800余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人只增不减。” 王维民说。
6月21日,云南首支建筑类“城市应急救援志愿服务队”在昆明成立,这是中建二局云南分公司2016年以来组建的第九支志愿服务队。
云南分公司项目管理员蔡华伟就是这支服务队的志愿者,两年前,他在去昭通的路上,看见一起车祸,他很想去营救痛苦的受伤者,却不知该怎么做。
“那次经历给了我极大的触动。”蔡华伟说。
之后,他开始带领项目部的年轻人,学习灾难救援的知识。他们还联合医院等机构的爱心人社,组建了应急服务队,义务在各项目工地开展建筑安全、应急救护等培训,教授建筑工友伤员搬运、心肺复苏、伤口处理等应急救援知识。
“在一次次的志愿者活动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我们也更明白生活、生命、工作的含义。” 蔡华伟说。
- 标签:
- 编辑:李娜
- 相关文章